100元=1000个客户电话
本报24日报道《按指令买股赔6万》引起市民很大关注,不少读者给记者打来电话反映,他们也遭遇了骗子推荐股票和原始股,而且有的还被骗数万元。
读者们关心的是:个人信息泄露为骗子打开了方便之门,谁出卖了他们的个人信息?
泄密渠道五花八门
市民吴女士说,她前几天晚上看一家电视台经济频道,上面有位证券公司专家在谈论大盘,屏幕下有免费咨询电话。她打电话过去咨询了一下自己的股票,对方简单说了一些就挂了电话。过了两天,一名自称证券咨询公司的就给她打电话,说推荐股票,准确率很高。如果推荐股票赚钱,三七开,他们只收30%的赢利提成。如果股票赔钱,他们就不收费。吴女士按照提示投了10万元买了一只股票,结果两三天时间赔了1万。
市民胡先生则反映,他是在参加一个免费的投资报告会之后,把个人电话登记在册,随后就有一家炒汇的公司和他联系,他投了12万元炒外汇,没过两个月就赔了5万元。另外一家证券公司股民陈女士说,她被外地的骗子推荐买了原始股,结果人找不到了,手里只剩下一堆废纸。
网络热销股民资料 1毛/条
骗子手里的客户电话都是从哪里来的呢?记者发现来源渠道五花八门:有的通过证券公司获取到股民信息,比如有的证券公司高级员工离职,可能带走一大批客户信息。有的通过电视台、电台、报纸、网络等媒体开通免费咨询电话,暗中收集客户信息。还有的专门召开免费投资报告会、专家论坛等收集客户信息。
目前网络上还有许多公开售卖股民信息的帖子,记者打开其中一个页面,与联系人张先生聊了起来。“我们这些股民资料都是准确的,全国各地的都有,你想要沈阳的,我们也能提供,1毛钱一条,1000条起售,多要还优惠。”张先生说。记者问:“怎么能保证这些信息是准确的呢?”张先生回答:“这都是从证券公司、热线电话等渠道整理收集来的,是最新的,不信你可以先打几个试试。”
立法治理个人信息泄露
个人信息泄露目前已经泛滥成灾,物业公司出卖业主信息,医院泄露产妇信息,汽车销售公司泄露车主信息,电信公司泄露客户信息……,公民的个人隐私成了众多商家追逐的“唐僧肉”,甚至被一些不法分子利用,个人深受其害,但是无可奈何。
目前世界上已有50多个国家和地区制定了保护个人信息的相关法律,加拿大在1993年的《关于私人机构中的个人信息保护法案》中明确规定,个人数据的收集应经过当事人的同意和准许,而不应擅自传播、出售、散发或不经同意和准许而进行交易;更为敏感的个人资料,如种族、信仰、婚姻状况,必须有本人的书面声明才能被收集。
在我国,有关部门已经启动了《个人信息保护法》的立法程序,《个人信息保护法》专家建议稿近日出台,侵害他人信息,可能会承担行政责任、民事责任甚至刑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