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阿迪力· 阿布力孜 提供
图/阿迪力· 阿布力孜 提供
新疆的古代人都穿什么样的衣服?蒙面纱、穿“吉里巴甫”服,是不是新疆古人的传统服饰文化?
3月22日,在新疆乌鲁木齐市图书馆举办的“新疆古代服饰记忆”讲座中,当一位读者提出上述问题时,主讲专家自治区博物馆研究馆员阿迪力·阿布力孜回答说,从新疆考古出土的古代服饰、文物等遗物的情况来看,新疆古代妇女对服饰美的追求非常强烈,她们喜欢穿艳丽又时尚的衣服,唐代时期,新疆民族的着装风格一度被内地追逐效仿。
他说,维吾尔族是能歌善舞、热情大方的民族,尤其是年轻女子喜欢穿色彩鲜艳的服饰,“蒙黑面纱、穿‘吉里巴甫’服,并不是新疆维吾尔族的传统服装,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今天,这种着装如果蔓延开来,势必会造成维吾尔族妇女服饰文化严重倒退”。
唐代女子衣着偏好胡装
唐代时期,回鹘发展成为唐北部一个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回鹘就是今天维吾尔族的祖先,回鹘在与唐朝的密切交往中,回鹘的服饰文化一度被中原妇女所崇尚。
“‘回鹘衣装回鹘马’,说的就是当时唐朝居民喜欢穿回鹘的衣服、骑回鹘的马,体现了少数民族对汉族文化的影响。”对新疆古代服饰有着20余年研究的阿迪力·阿布力孜说。
阿迪力在讲座中介绍说,当时胡服流行中原与胡舞的传入有关。胡舞流行后,成为人们主要娱乐方式。由于对胡舞的崇尚,民间妇女均以胡服、胡帽为美。
胡服流行中原的说法,在乾陵陪葬墓出土的随葬品中曾得到印证。
据悉,该墓葬当时出土大量穿着胡服的唐人俑与戴着幞头的胡人俑,专家分析,唐代时期,中原和西域曾密切交往,并相互交流融合,西域的服饰和乐舞对中原汉族产生较深影响,“唐代女子衣着偏好胡装,身穿紧腰胡装,足登小皮靴,朱唇赭颊,已成当时时尚的打扮”。
据了解,考古人员从吐鲁番阿斯塔那古墓出土泥俑、木俑、绢画等文物中还发现,唐朝在吐鲁番地区设置西州都护府后,西州实行中原的典章礼仪制度,包括服饰在内的生活习俗也深受中原文化的影响。汉族男子喜欢戴幞头、穿圆领袍和裤装,武士穿着盔甲战服;妇女外出戴帷帽、幂离等帽饰,平时多穿襦裙装。少数民族则爱戴各式帽子,身穿翻领或圆领长袍和裤子,脚蹬皮靴。表现出唐代新疆各族居民服饰文化相互吸纳、相互融合后的风貌特征。
哈密维吾尔服饰曾吸收中原特点
宋、元时期,是新疆多种宗教、多元文化并存的历史发展时期,新疆各族人民的服饰文化也呈现出多姿多彩的风貌。特别是回鹘贵族服饰,展现出雍容华贵,富丽多彩之特征。
记者查阅史料发现,当时的回鹘王及亲属,都穿垂至脚面的宽大长袍,袖子宽而长,衣服的图形呈现云彩,花卉和飞禽等图案,职务越高,衣服上的装饰越华丽。
明清时期,西域民族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之后,民族服饰更是博采众长。尤其是清代哈密维吾尔族传统服饰,无论在款式、质地、色泽、花纹图案等方面,都表现出维吾尔族服饰与满族、汉族等民族服饰相融合的特征。
阿迪力介绍说,当时中原与哈密官方及民间的贸易十分密切,在生产、服饰、饮食、建筑语言等方面又相互影响。于是,哈密维吾尔族在服饰纹饰上,大量吸收了中原牡丹、莲、菊、梅、佛手、龙、凤等吉祥图案。维吾尔族传统服饰袍服、短袄和坎肩等服装款式上,也吸收了满、汉等民族的因素,如袍服的下摆两侧开叉,就来源于满族的旗袍。既庄重,又显得风格独特。
阿迪力说,当时哈密的维吾尔族传统服饰的色彩五彩缤纷、鲜艳夺目,与各具特色的奇特纹饰交相呼应,这些不仅是和维吾尔族爽朗、阳光、大方的性格相适应,还表现出维吾尔族人民对美好幸福生活的向往。
10世纪初,伊斯兰教传入西域,西域民族服饰又一次发生变革。维吾尔族先民对美的追求转向以自然物象为内容的图案的艺术创作。
他们以各种花卉,植物的枝、叶、蔓、果实为图案,或者以现实生活中的壶、盆、瓶、炉、坛、琴等物的图案为装饰纹样,充分装饰在女子的裙、裤、坎肩、腰衣,或男子的袷袢、腰巾上,展示独具伊斯兰浓郁风格的维吾尔族服饰之美。
明清时期,西域民族纺织业有了很大发展,民族服饰文化时代气息浓郁。对襟无扣的袷袢是维吾尔族服饰的代表性款样;传统丝织品艾德来斯绸制作的衣裙,独具民族特色。清代以来,西域各游牧民族大多使用毛织品和皮制品缝制服装。毛织大衣及长裤上绣有色彩鲜艳、美丽端庄的图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