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非主流 > 华为 中兴 苹果 移动互联网

华为 中兴 苹果 移动互联网

来源:网络转载 2013-07-09 08:02 编辑: 网络 查看:

  (速途网专栏 作者:张斯/顾琳琳)编者按:中国的手机市场长期以来被几个国际厂商盘踞着,自2005年前后,中国第一代手机厂商曾经出现过一次集体性的辉煌,随后在中国的手机江湖中就没有了中国企业的声音,数百亿元的市场成了几大国际厂商成长的主要贡献来源。

  随着苹果iPhone的全球热销,全球手机几乎在一夜之间转向智能手机的方向,同时中国3G网络的商用化成功,同样让用户需求向智能手机转移。而此时以诺基亚为代表的手机巨头在面对着汹涌而来的智能潮无所适从之际,用户需求增加而产品供应出现空缺,中国厂商的机会出现了。

  蛰伏许久苦练内功的中国企业迅速以智能手机为突破,紧扣中国用户需求,以HTC、华为、中兴、金立、酷派、联想及小米手机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在一年多的时间内,成为了市场中不可小觑的生力军,以37.5%的智能手机占有率成为“中国力量”。在过去短短一年时间内,国产品牌的中国市场份额与诺基亚、三星、LG及摩托罗拉四大国际品牌仅一步之遥。

  这是一次华丽的转身,是中国手机厂商自2G时代“集体阵亡”后,励精图治而洗却铅华和浮躁的重生,中国手机市场也因为它们的出现而变得更加生机无限,同时与第一代中国厂商相比,它们面对世界市场更多了一份自信和自省。

  

  今年2月的西班牙巴塞罗那上空飘溢浓郁的中国风。

  在被誉为“全球移动通信业风向标”的移动世界大会上,HTC、中兴、华为、酷派的表现艳惊四座,被誉为“四大华人手机品牌”。在刚刚过去的2011第四季度,中兴、华为及HTC三家在全球手机销量榜上已分别位列第4、第6及第8,而酷派则以1200万部的智能手机销量紧随其后。

  在这个变数横生、巨头主宰的手机通信领域里,这股作为后起之秀的“中国旋风”让国人看到了一丝希望的曙光。

  第一章 变革中的机遇

  3月8日,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各大手机卖场的女顾客成了销售人员服务的主角。在北京西城区阜成门外大街某商厦手机连锁卖场里, 30多岁的王女士在认真比较完店内所有的手机之后,最终将目标锁在了酷派与中国联通深度定制的合约机W706上,售价999元。这不仅仅是个案,在过去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手机用户的选择方向正悄悄地发生着变化,华为、中兴、联想、HTC等厂商的产品,以价格优势和时尚外形获得很多消费者的青睐。据卖场店长介绍,从包括春节长假在内的过去三个月的销售数据来看,国产手机销量占到总销量的20%以上。而一年前,这些无人问津的品牌,现在的这种变化,促使它们对整体产品的采购进行了全新调整,“一切都来得太快”。

  “苹果”的“爱疯”

  无论是巴塞罗那上空刮起的中国风还是手机卖场国产机的蹿升销量,中国智能手机的重出江湖,离不开乔布斯发明的那个爱疯(iPhone的谐音)。

  2007年美国东部时间6月29日,苹果iPhone手机正式在美国发售。一时间引发了果粉们前所未有的狂热,不论刮风下雨,在美国各地的苹果专卖店和AT&T营业厅,都有苹果粉丝们的身影。连苹果联合创始人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和费城市长约翰·斯瑞特也加入了排队大军。尽管当时苹果CEO乔布斯许诺赠送给沃兹尼亚克一部iPhone,他还是希望尽早购得iPhone送给子女。 正是这款智能手机的成功,让苹果公司“将互联网放在口袋里”的战略成为了现实,同时也改变了中国智能手机的格局。 2009年,iPhone在北美市场销量增长了100%,这一增长速度,在全球仅列第十位。中国市场则超过230%,位居第四。iPhone先声夺人的另类技术,让中国消费者痴迷。自2009年10月31日,中国联通正式开卖联通版iPhone40天中,联通共售出10万台iPhone,其中与联通签订两年消费合约的3G用户数约占总销量的71%。 而摩根士丹利则描绘了苹果更美好的情况,苹果在几年之内,单单在中国市场,就能一年多卖出5700万部iPhone的销量。相较之下,苹果2011财年全球的iPhone销量也只有6850万部,其中还包括了苹果在去年10月发布的新款iPhone 4S,后者仅在一个季度就售出了3700万部(超过了iPhone全年销量的一半)。

  这就是苹果带给中国人的疯狂。到了今天,不管我们是在街还是公共交通上,身边一半左右的人都在使用iPhone。而正是中国消费者对以苹果为代表的智能手机的热爱,为中国的手机厂商在智能机市场提供了广泛的用户基础。

  没有这个爱疯的苹果,统治全球手机江湖的依然还是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西门子等手机大佬。而中国深圳华强北的山寨草莽英雄们,依然活跃在不入主流的市场边缘地带。

  “苹果不仅重新定义了手机,而且在培育智能手机市场、引发人们换机潮上,功不可没。”一位在通信手机行业工作十余年的IT客向《IT时代周刊》表示。

  “手机中的战斗机。”这句令80后记忆犹新的广告语的缔造者,就是当年无比辉煌的国产手机代表波导。在2002年至2004年期间,手持价格优势和民族品牌两把利剑不仅促使其在国内热销,促进手机大规模使用,还将上百万部手机卖到海外。2002年年底,波导手机累计产销量突破1000万台。

  但是好景不长。据曾经历了中国第一代手机厂商兴衰,现任泰克飞石CEO董德福对《IT时代周刊》介绍,自诺基亚、摩托罗拉、索爱、三星进军中国市场后,以其过硬的手机质量和完备的售后服务掳走了中国用户的心,打得国产手机厂商们一个措手不及。从2004年开始,波导、科健、熊猫、TCL等第一批国产手机企业迅速倒下。

  2005年后中国手机厂商的日子更加难过,联发科研制的低价芯片直接将国产手机送入山寨机阶段,没有牌子、没有研发、没有广告促销,其价格仅是品牌手机的1/3,利润极低,也无法在主流渠道形成影响力。当下为大众所知的金立、天语就是那时从山寨起家的。

  如果没有iPhone开创性地打开智能手机的市场,“如果没有Android免费开放操作平台,国产手机还可能徘徊在山寨时代。”资深IT评论员丁道师介绍,没有这波智能手机风潮机会,没有在中国市场赚疯了的苹果的刺激,包括通信设备业、PC企业、互联网企业及家电企业等在内的国产厂商的雄心难以激发,更不会再度挥军手机领域,直面国际手机巨头挑战。

  3G引爆新拐点

  除了苹果及Android平台这只看得见的推手外,国产手机厂商在短短一年时间的风生水起,还得益中国三大运营商建成的3G网络这只看不见的推手。

  2009年1月7日,被炒作多年的3G概念终于尘埃落定。当天,工业和信息化部给中国移动、中国电信及中国联通发放了3G牌照,手机互联网行业从此拉开新的序幕。随后的三年,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中国电信在3G网络的营建上至少投入2000亿元。

  2010和2011年,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掀起了3G大战,战火持续至今。中国电信、中国移动、中国联通不仅竞相布局,提高3G网络的覆盖率,而且为了推动3G时代的到来,开出“买手机送话费”、“0元购机”,甚至包销等优惠条件,吸引国产厂商加盟千元智能手机制造。这其中,中国联通为首批千元3G手机提供的话费补贴达到40%,而中国电信的补贴力度也高达50%。

  中国电信运营商对3G网络用户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渴望,而支撑各大运营商3G用户增长的就是用户手中智能机。

  在三八节买手机的王女士向本刊记者回顾了自己的换手机史。北京本地出生的她2002年用的是熊猫手机。手机不小心摔坏后,2004年换成爱立信。2008年奥运会期间,一位来她家玩的朋友的一台iPhone手机,让她感到震撼——“从未想到手机是这个样子,居然这么好玩”,不久加入iPhone阵营。

  王女士表示,现在再换手机,主要是因为国产智能手机便宜,另外是因为3G信号的更加通畅,可拨打视频电话。

  相比于1996年出现的第二代GSM、CDMA等数字制式手机,智能3G手机可以接收数据、电子邮件、浏览网页等,无疑更加诱人。

  像王女士这类换号换机一次性消费的用户不在少数,尤其是2011年。这一点与工信部公布的手机用户量增加相吻合,2011年1月至8月,全国手机用户累计净增8108.2万户,达到9400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净增4707.0万户,月均增长数接近600万户。

  “在这种背景之下,尤其是以中华联为代表的国产厂商与三大运营商之间一直关系友好,再度进军3G智能手机领域毫无意外。”泰克飞石无线技术有限公司首席执行官兼董事长董德福向《IT时代周刊》分析,因为有Android开放平台系统,使智能手机的制造更加简单。作为国际知名的通信设备商来说,华为、中兴技术研发实力雄厚,技术准入门槛较低等因素,可谓小菜一碟。

  据《IT时代周刊》调查,华为、中兴、酷派、联想、魅族、小米、OPPO等国产手机品牌中,基本上都与运营商建立了深度合作关系。

  落寞的豪门

  长江后浪推前浪,一代新人换旧人。

  风云突起的智能手机一步步改变着人们对手机的认知,单纯的通讯功能逐渐边缘化,取而代之的是基于苹果iOS平台及谷歌Android平台的强大智能,这让曾经风光无限的诺基亚功能手机在智能手机的冲击下日渐衰落。

  3月初,《IT时代周刊》记者走访了北京迪信通公主坟总店。作为中国最大手机专业连锁企业的分公司,除了年轻的网购客之外,这里成为很大一部分手机用户选择消费的地方。

  该店销售代表李先生介绍,目前诺基亚中高端机型销量一年不如一年,除了在低端功能手机领域还有一部分回头客之外,整体销量已大幅下滑。这个有着146年历史的芬兰巨头,不得不放弃自家的塞班系统,投入微软的怀抱,但新推出的WP7手机,市场反应平淡,复兴的希望更显渺茫。而且,自去年以来其在全球各地先后退市裁员,陨落之势已成为定局。

  3月9日消息,诺基亚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SEC)提交的最新年报显示,对比上年盈利27.4亿美元,2011年营业亏损达14亿美元。其中智能手机去年出货量7730万部,同比减少25%。这对诺基亚来说,是个不幸的现实。

  商用手机巨擘摩托罗拉在被谷歌收编后,虽凭借“自家人”身份推出新的Android平台手机,但其霸气早已不在。

  4G时代主编王城宇对《IT时代周刊》表示:“高端机无法与苹果三星抗衡,如果向中低端机型拓展,那么它将面临与华为、中兴、联想、酷派等手机厂商正面交锋。”目前,寄人篱下的摩托罗拉正面临着这种尴尬。

  曾一度以音乐及拍照引领手机潮流的索爱,于去年年底彻底退出历史舞台。在迪信通销售专区中,《IT时代周刊》记者只找到索尼手机,世上已无索爱。

  而被誉为手机贵族的黑莓,曾凭借邮件推送技术独步手机江湖,而今,已是美人迟暮。黑莓手机已融入其他手机专柜内,偶尔也会有用户驻足,但停留了几秒后就迅速转移了视线。

  与上述巨头比较,三星的命运尚属幸运。苹果汹涌来袭之后,三星手机也被打成重伤。与诺基亚一样,以“果粉”知名的中国市场成为其重灾区。在痛定思痛之后,三星不得不花费大半年时间来恢复元气,现今三星手机在中国市场的销量虽然有所起色,但还没有完全恢复。

  纵然iPhone在中国市场千娇百媚,仍无法覆盖中国的手机用户群体,这是国产手机崛起的最佳机会。而老牌手机豪门流失的市场份额,正好给国产手机生产商们提供了施展才华的舞台。以华为为代表的新一代中国手机厂商,在经历了第一代“先烈”集体性阵亡的教训后,新生代以技术和用户体验为根,早在苹果面世后就紧盯上了智能手机的未来,而当市场机会出现时,它们已成长为拥有全新设计和生产能力,并可以与国际性厂家对话的“中国力量。

  第二章 成长的新生代

  自HTC在短短两年时间大获成功进入世界智能机三强后,中国华为中兴、酷派等厂商已呈现全面爆发的态势,且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基于Android系统产品。互联网消费调研中心ZDC《2012年1月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关注度研究报告》显示,Android系统产品的关注度高达67.5%,远领先于其他操作系统产品。谷歌Android系统的开放,让这些长期在国外品牌终端的影子下生存的中国厂商抓住了机会。通过与运营商的紧密合作,凭借自身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智能手机市场上逐步站稳脚跟,打破了洋品牌一统天下的市场格局。

  截至2011年年底,国产品牌整体市场份额为37.5%,而诺基亚、三星、LG、摩托罗拉四大国际品牌占比为41.5%。在2011年全年中国手机市场销量前十名品牌中,国产品牌占据六席。

  同样嗅到机会的还有互联网公司的巨头,小米手机、阿里云手机、百度易手机、腾讯Qme手机……通过软件+硬件的模式来进入智能手机市场,“手机新兵”们掀起了阵阵波澜。

  突然间出现在世人面前的中国力量,不仅让中国业界感到震惊,而且让全球手机产业重新评价中国手机厂家的力量。

  “飞马”华为,来了

  在第七届移动世界大会展现场的中心位置,有一座高达5.7米的飞马雕像格外显眼。由3000部华为Ascend D quad手机组成的黑色飞马正振翅欲飞骏逸奔腾,围绕着美轮美奂的星空飘带,在巴塞罗那灿烂的阳光下,折射着耀眼的光芒,让所有参会者为之驻足。

  这正是华为专门请英国伦敦设计团队搭建的形象雕像,欲向全世界证明其国际化的雄心。

  “中国和英国是华为终端今年最重要的两个战场。”华为中国区市场沟通部部长陈然告诉本刊记者,“面向高端的Ascend D quad全新智能旗舰系列将于3月底发售。”

  这些搭载全球速度最快、体积最小、发热最低,采用华为自主设计的K3V2四核处理器的Ascend系列手机在本次展会上大放异彩。与一年前华为在移动世界大会上提出的唯一一款普通、廉价的智能手机IDEOS X3对比鲜明。

  很显然,华为在告诉世界,它正在飞跃式成长。

  1997年在华为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总裁任正非信心十足地表示,华为品牌未来要做到全国第三。那时,对于华为来说,这一切似乎是遥不可及。

  让人很难相信的是,成立于2003年的终端事业群部在华为内部曾被视作鸡肋业务。之前它只是主营业务之外为配合大客户而发展起来的附加业务,直到2007年才开始销售手机,以电信运营商定制手机为主,华为并无产品发言权,仅贴牌生产而已。直到2010年,华为才开始直接面向消费者销售。关于其被出售或者剥离上市的传言不绝于耳。在2007到2008年间,华为一度欲出售终端业务以增强现金流。

  然而正是华为早期GSM终端定制,到移动宽带产品的全面爆发,与运营商“捆绑”让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环境中,具备了厚积薄发的先天优势,才有今天智能手机领域的快速崛起。

  现在,华为早已成功跻身全球最大的电信网络解决方案提供商,全球第二大电信基站设备供应商,成为全球第九大移动设备制造商,全球第六大手机厂商。

  IDC等多家数据调研机构的数据显示,华为手机的出货量在2011年年末至2012年年初实现了爆发式的增长。2011年全年销量突破5000万台,智能手机销售突破2000万台,其中,华为精品机型C8650上市60天,就实现500万台零售业绩。Honor荣耀在京东商城上蝉联销售榜第一名。

  在华为突然惊艳于人们眼前的背后,是华为近年来对手机业务基因的改造,一方面,华为在延续其在电信设备行业的技术优势上,另一方面,将优异产品体验和国际化时尚元素的产品设计根植于自己的血液中。从近期市场销量的明星机型和其展示的高端机型,让消费者都看到了一个有个性且极具时尚元素的消费电子领域的华为。

  陈然对《IT时代周刊》介绍了华为的改变,“2011年,仅华为终端研发人员就招聘5000人。现在华为终端的员工已超过1万人,积累的成果会在今年有一个明显的提升。”而对于华为手机的设计,陈然曾表示,“我们聘用国际一流的设计师,为我们的产品增加了更多的时尚元素。”

  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曾在媒体面前表示,华为计划在2-3年内跻身全球前三甲手机厂商。陈然说,“这个目标,去年我们给取消了。只有全球第一才能让人们记住”。陈然表示,他们的信心来自华为自成立以来不断超越目标的信念及行动力。

  对于华为在手机上的优异表现,《华尔街日报》认为,华为在终端领域的迅速成长将挤压老牌手机巨头的生存空间,如果华为在手机领域脱颖而出,谁将是倒在华为前进路上的失败者?

  根据陈然的介绍,华为将夯实千元精品机市场,开拓2000-3000元的中档手机市场,这块新阵地一直是国内稀缺的。下一步,将以旗舰机系列化运作深耕高端市场,赢得品牌影响力。显然,品牌的塑造在于顶级产品的设计品质。

  华为终端的手机产品设计团队位于深圳总部,首席设计总监范文迪是那里的领导者。这位曾担任西门子产品概念设计总监的德国人还领导着一个分布在欧美、日本、中国总数超过300人的设计团队,在内部它被称为“终端消费者体验设计中心”。从去年起这里增加了很多新鲜血液。华为首席手机设计主管哈根·芬德勒称,“这是一个非常开放、国际化的团队,有很多外国和本地设计师。”华为已聘请了来自瑞典、英国、芬兰的设计师。其中有国际一流的原宝马设计团队及时尚界设计大腕。

  当下销售最火的华为Honor荣耀手机本该去年9月份就上市,为了改变“待机时间短”这个智能手机的通病,华为研发小组在节电方面下了很大工夫——12个人的研发小组,24小时轮流测评,在单位附近租住的小屋内,研发人员用3个月的时间,拿出了“待机时间可达20天,正常使用3天也无需充电”的战果,并申请了华为独有的节电专利。

  “更多的变化在于,现在是设计出一个模型后,再让技术工程做相应的电路。”在谈到华为手机设计团队时,陈然解释,而这种变化,让华为的手机更加接近用户对产品时尚体验的要求。

  在京东商城中,华为8860的评论数近4000条,而好评率达到了94%,有用户写道“屏幕视觉感受好;手感好,做工精致,外壳封闭严实;通话音质好,上网速率快;应有很多,内容丰富”,这从另外一个侧面反映出了用户对华为产品的一种看法。

  回顾华为终端这几年的发展轨迹,我们不难看出,华为所坚持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核心思想在终端业务进入市场那一刻起就一直坚持至今。

  业界分析师认为,华为在终端的良好表现依赖于其对通信市场的了解及对运营商20年的把握,但是华为整体转型还将面临巨大的挑战和不同领域、不同模式、不同做法的竞争对手,更要面对几十万企业以及数十亿用户的考验。

  中兴,“弯道抢跑”

  同样在本届移动通信展会上引起众多关注的,还有中兴通讯(ZTE)。这次,中兴一口气发布八款智能手机,包括Android和Windows Phone平台,部分型号搭载了LTE和4核CPU等高端配置。中兴后劲十足。

  当《IT时代周刊》问及中兴先前发售的智能手机的市场表现时,早已年过半百的中兴通讯总裁顾问梁渤洵笑容满面地说:“非常好,非常好!”

  2011年,中兴制定了三大战略——LTE、智能终端、政企网转型。这也可以认为是中兴眼中的三个弯道,也是三个机会。

  什么是弯道抢跑?

  在中兴董事长侯为贵眼里,当竞争对手出现了重大决策失误或者随市场衰退周期减速,而中兴并未因此减速,这个低迷期正是中兴“弯道抢跑”的机会。

  侯为贵认为,“这个产业变化快,挑战就特别大,如果你能够在每个节点上不要有太大的失误,你才能够继续走下去,或者说你不能在几个节点上都出问题,否则就有可能被淘汰掉了。”长期观察、做事稳健、弹性投入也是中兴的战略特点。

  而中兴之所以能够如侯为贵所说在每个节点不失误,正是得益于不押宝的战略特点,让其在市场低迷的下行周期中保持较好的增长。当2004年GSM市场竞争激烈之时,中兴果断地投入到巨头们看不上的CDMA和小灵通领域,换来了中国市场的全面开花——联通CDMA一期招标中获得9亿元的大单,夺得15%的市场份额,连续两年的营收增长超过40%。

  2005年年底开始,中兴手机开始转型运营商定制,由于定制为主要模式是海外市场,因此转型之初中兴终端就锁定了海外市场,退出了国内的渠道大战,而这也让中兴在后来的国产手机厂商几乎集体猝死中幸免于难。

  基于海外市场的成功,2011年,当手机巨头们纷纷剥离手机制造业务,或分拆或出售时,中兴成为坚持既做设备又做终端的厂商,这令中兴在智能手机唤醒手机市场春天后,快速蹿升成为销量榜上超越LG的全球成为第四大手机厂商。

  数据显示,2011年中兴正式宣布智能终端转型,截至2011年年底中兴手机智能手机同比增长400%。2011年全年卖出1200万台智能手机。

  中兴通讯执行董事、执行副总裁何士友对《IT时代周刊》表示,中兴自1998年开始研发手机并推出自主品牌手机及移动终端产品已经超过14个年头。2012年中兴通讯将步入智能转型深化年,产品将从中低端向中高端发展,同时市场方面将向运营商和渠道并举发展,深耕欧、美、日高端市场。

  转型对中兴来说,无疑是一次冒险的尝试。但是,中兴有着多年的积累。从2003年推出首款基于Linux平台的智能手机开始,中兴在智能手机的研发上有超过9年的经验。目前,中兴通讯手机软硬件研发人员超过3500人,截至2011年9月底,中兴通讯手机产品体系拿到申请号的中国专利申请数量为6133件,中国第一。技术的累积显然是奠定深厚而长远的基础。

  然而,伴随智能手机的普及,三星、HTC等明星厂商也已经将产品线慢慢向低端市场延伸,低端市场微薄的利润及无法摆脱的“山寨机”影子,都成了中兴华为前进路上的绊脚石。“为了提升市场占有率,一定程度上是牺牲了盈利。”中兴通讯执行副总裁何士友表示,但未来手机业的排序将通过智能手机来较量,中兴通讯正在改变过去以中低价产品为主的生产营销结构。

  中兴也有着与主要竞争对手华为同样的战略想法,今年或将向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进军。

  “2010年中兴着力打造的千元明星智能机型Blade880系列在2011年销量突破了800万部,在此基础上中兴也希望能够试水高端市场,Skate960系列是我们在第二个阶段重点打造的明星产品。希望这个明星产品在Blade产品基础之上不断总结,能够使这个产品得到市场的认可。”对于高端机,何士友的态度要谨慎得多。

  在业界看来,高端机的是提升品牌的方式之一,而提升品牌,实现转型中兴也有自己的方式。“过去中兴一直是以B2B的品牌建设为主,2011年,中兴开始了B2B2C转型的尝试。”何士友对《IT时代周刊》表示,赞助英国最受欢迎RAP天王Professor Green英伦三岛18场巡回演出等娱乐营销取得了海外市场的认可。在国内,与热播电视剧《婚姻保卫战》、《男人帮》等影视进行了大量的市场活动,提升了中兴通讯智能终端的品牌知名度,让消费者熟知。

  “华为、中兴前期进入全球市场,推出低价位智能机,低成本运作,先上量,再获得与供应商谈判的筹码,逐步建立品牌积累,再逐步往中高端转型,去抢占HTC、三星、摩托罗拉的市场。”iSuppli中国区研究总监王阳推演的路子,透露了王阳对中兴、华为成为国际品牌的信心。

  滚烫的“小米”稀粥

  2011年8月16日,距离雷军重返金山CEO的宝座刚过去一个月。在798艺术中心北京会所的舞台中央,雷军身穿黑色T恤和深蓝色牛仔裤,带着“一款顶级智能手机”,对台下八百多名听众讲述其诞生历史。

  那天,他的身份是小米科技CEO。而这场震撼全场的新闻发布会,一直被人们定义为雷军和小米手机的一场“脱口秀”。之后的半年内,他频频出演。

  当天现场还播出了一个短片,一帮中国互联网的风云人物齐聚一堂。乐淘网CEO毕胜、多玩网总裁李学凌、金山网络CEO傅盛等人,一起摔掉手里的苹果手机,高呼“我们要小米!”当晚,“小米限量版工程机”的预售队伍,排了一百多米。

  于是,小米手机凭借“双核1.5G、1G大内存、1930毫安大电池、800万像素摄像头”等顶级配置和低于2000元的价格而备受瞩目。从2011年10月20日发售起的2个月内,小米通过网络售出30万部手机。12月18日市场开放购买后,3小时就卖出了10万部。

  雷军和他的小米创造了互联网公司制造手机另类的奇迹,夸张、喧闹且营销气十足。

  雷军似乎信心十足,“到目前为止,小米依然是2000元以内网速最快的手机。”性价比成为了消费者对小米手机最重要的一项认知,这种简单、直接的认识让小米在宣传与销售上有了很大的优势。

  为此,小米一路上辗转腾挪,演绎命运坎坷戏码及不断传递惊喜。雷军摊子越铺越大,饥饿营销法被指控为障眼法,同时被贴上“炒作、忽悠”等标签。在眼花缭乱的表象下,整个小米团队其实承担着相当大的压力。没有一个婴儿一夜就长大成人,在高速成长的背后,小米可说是竭尽全公司之力。

  所幸,小米赢得了第三轮9000万美元的融资。业界认为,只要库存达到15万台就有可能让小米公司关门。整条手机产业链尤其是硬件端的漫长,决定了现金流实为重中之重。现金流决定了小米必须要走的路只有8个字:保守生产、极致销售,尽量减少库存量从而抵御风险。由此再看小米的成长之路,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会出现近乎夸张的缺货现象。

  面对让米粉都惊讶的手机返修速度和数量,这一关雷军砸下了2亿元构建售后网络。有网友调侃称,小米手机“不靠卖手机赚钱,靠修手机赚钱”,这些无不引起用户的一片哗然。

  业界质疑,大规模建设售后网点必然带动公司运营成本大幅上涨,小米的超高性价比还能维持多久?而且,这也与雷军一直强调的“小米要做一家互联网公司”的初衷相左,仅靠互联网线上渠道来解决手机的销售和售后自然不靠谱,但小米的经营理念会不会就此动摇?

  小米战略迷失,恐成无言结局。虽然争议颇多,但无可否认小米科技是近几年来发展最快、最为耀眼的国产智能手机厂商。

  云里雾里的云手机

  与小米手机采用研发、生产、销售一体化不同,2011年7月28日,阿里巴巴云计算、天宇朗通、英伟达三家公司在北京举办发布会,正式发布阿里云手机OS,同时天宇朗通发布了使用这一系统的第一款手机天语W700。

  但业界依然认为,从一开始,马云做手机就是一条不归路。

  这款搭载着阿里巴巴全新自主研发的操作系统云OS(实质上只是Android系统的修订版)的阿里云手机,涉及邮箱、云应用、地图、浏览器及IM通讯多方面,高度整合阿里巴巴旗下电子商务服务。

  据本刊记者了解,在马云对阿里巴巴的布局中,阿里云所扮演的角色是,利用好阿里集团各公司沉淀下来的用户数据,进行深度挖掘,并通过云计算体系为整个阿里生态圈提供更大的商业价值。随着用户需求的发展,阿里云在移动端数据业务的处理能力上,需要扮演更重要的作用。

  易观国际分析师孙培麟表示,马云做的是电商,电商本身的产品属性并不是纯网络公司,其中夹杂着很多传统行业因素。比如,淘宝开始说不做物流,但在大淘宝战略之后,物流业务水到渠成。物流和手机终端是线上和线下的两个重要的结合点,物流已被重视,按这个思路来讲,进入手机终端也是大势所趋。

  而天宇朗通必须要向移动互联网转型,因此,无论是对于阿里巴巴还是天宇朗通来说,移动互联网都是不容放弃的一块,而软硬件结合的方式显然有足够的诱惑力,让双方进行深层次合作。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分析称,双方合作在业务上互补,天语有渠道、品牌等优势,阿里有软件优势,合并后阿里云的话语权未必会更大,马云看中的是天宇朗通董事长荣秀丽和她的团队。

  但对阿里巴巴而言,进军手机终端是一场关系未来的生死存亡之战。

  如果说阿里和天宇都有自己的小算盘,那阿里云手机是否考虑到用户的实际需求?此前,天宇朗通某内部人士透露,市场零售价定为2680元的首款阿里云手机备货约50万部,截至10月仅售出约6-7万部。而荣秀丽则在媒体面前表示阿里云手机已经卖出了将近20万部。

  去年7月底,在首发当天,阿里巴巴在淘宝网推出了为期20天的“60亿元现金购机补贴”促销活动。但之后频频传来虚假红包的说法,互联网手机再成“忽悠”手机。

  而早已在今年年初发布的第二代阿里云手机W800,但至今并未见到上市销售。阿里云内部员工称,即便在阿里云内部也并未见到真机,具体上市时间现在还不得而知。

  正如荣秀丽所说,如果互联网公司什么都能做,谷歌就不收购MOTO了。互联网公司做硬件是被逼的,每家互联网公司都面临巨大的压力,必须要有自己的入口。

  只是,无论是阿里还是小米,抑或百度、腾讯,走错门也许会深陷迷宫。与华为、中兴为代表的新生力量相比,互联网企业的手机梦里,更多的是冲动而不是力量。在智能手机浪潮涌来之际,不管苹果成为了全球市值最高的企业,还是华为中兴们突然间华丽的表现,它们都遵循一条产品至上的真理,对于冲动中的中国互联网公司,手机梦,也许只是梦而已,未来走向何方?仍需要中国的手机厂商遵循市场规律。

  第三章 谁将引领未来

  突然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手机市场“中国军团”,是一股无法让人忽视的力量。然而在走向未来的道路上,这批新生力军是否还会重蹈第一代手机厂商的覆辙,抑或是将引导未来?

  在中国手机厂商占据的中低市场中,以三星为代表的国际厂商已经开始重振河山,并将触角伸向了这一市场,国产手机商如何保疆拓土,依然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而以华为为代表的国产厂商在走向品牌建设道路上,也同样无避免与苹果iPhone正面交锋。同样的威胁还来自于前几年基本上退出中国市场的松下等日系厂商2012年卷土重来,它们也将是中国手机厂商无法回避的对手。

  可以预料的是,未来三五年内,手机江湖里的竞争很可能更惨烈。而在接下来的战斗中,谁将生存下来,现在仍无法预料。

  无法摆脱的宿命

  “芬兰人做手机质量好,韩国的手机漂亮时尚,中国人做手机廉价但硬件质量不高,这几乎是每个进店买手机用户固有的思维概念。”一名从事十余年手机销售的某手机卖场店长杨光叶表示。

  品牌和产品,仍然是中国新生力量无法摆脱的宿命,虽然市场出现了强势增长,而综观中国新生代手机厂商,品牌影响力和产品质量仍是成长所面临的最大问题。

  多年前,华为总裁任正非也许还没有考虑到华为某一天有可能坐上全球通信设备制造业的头把交椅。而如今,华为人则已经把目光瞄向了千亿美元的规模。转战B2C,对一向以B2B行事的华为而言,还是新兵。如何赢得最好的用户体验才是难点。尽管华为出货量高达2000万台,约65%的手机仍依托运营商定制,其零售分销比例仅35%。对于普通用户而言,华为仍是一个弱势品牌。

  为此,华为终端董事长余承东十分坦诚地表示,之前华为在运营商定制市场已经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商业模式和做事方法,但要进一步发展就必须走运营商定制和大众消费类电子市场两条路。

  重塑华为在消费电子领域的名牌形象,是现在的华为所亟需要解决的问题。华为内部员工对《IT时代周刊》表示,“塑造消费电子领域华为的品牌形象,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全新的课题。”今天的华为有自信、自省。

  同样的问题也考验着中兴。虽然中兴从事手机生产有十多年的时间,但在用户市场上,受益于与运营商的合作而得到了市场份额。这种份额对品牌价值的形成却没有太多的帮助,对普通消费者来讲,中兴仍然是一个新兵。

  未来资产证券则认为,尽管中兴通讯智能手机出货量仍然会保持强劲增长,但整个智能手机出货量仅占其移动终端业务的10%,中兴通讯智能手机的强劲增长将会蚕食其数据卡和功能型手机的市场份额,而后者则占中兴通讯2011年终端出货量的80%。

  在资深IT评论员宗宁看来,搞互联网的人做硬件就是不务正业。互联网公司只要有钱,技术不是问题,主要在于定位和推广,然而做手机和硬件涉及到生产、工业设计、库存、采购及供应链一系列的问题。

  同时,他认为,“小米的成本很高,供应链管理根本不懂,采购的量也少,订货量根本达不到要求,厂家排期都是麻烦。所以小米靠炒作,目的还是和互联网一样,先砸用户,有了用户基础再砸米聊的应用和广告,但硬件最重要的还是售后服务。”

  面对米粉们的热情,雷军最后给出的结论是,在我们这个社会,年轻的人们需要一种热爱,而小米手机提供了一种热情的附着物。

  然而热情终会冷却,冷却后的“小米”稀粥还会有人再关注吗?

  令人安慰的是,小米公司不得不在今年投入2亿元恶补“售后”,把主要精力放在小米之家、客服中心、特约维修点以及仓储物流的建设上。

  更大的问题在于,在Android和苹果大行其道的今天,面对强势的苹果,以及朋党满天下的Android系统,即使是如今山河日下的Windows Phone操作系统,也有自己的盟友。而中国手机厂商在面对着三大操作系统的主导面前,没有太多的发言机会。面对着这三大巨头,诺基亚放弃了塞班,三星放弃了Bada,在操作系统领域,不会有第四家出现,更何况是新生的中国企业呢?核心技术的缺失,短时间内,中国的手机厂商无法成为主导性的力量,这是无法回避的现实。

  2012年,在中国市场上,智能手机出货量将超过1亿部,预计达到1.014亿部,比2011年的5200万部劲增94%。这不仅对国际厂商来说是一个好消息,对于正在成长中的中国新一代手机厂商来说,更是难得的市场机会。而这种市场机会对图谋在市场取得更多份额的中国企业来说,广泛的用户基础,才可能促使他们完成更佳的用户体验和积累品牌价值。

  希望在前方

  市场调研机构Gartner最新数据显示,苹果公司在2011第四季度共销售3546万部智能手机,其全球市场份额从上年同期的15.8%增长至23.8%,已成为全球最大智能手机生产商。

  苹果仍然是所有手机厂商无法直面的痛。

  但令人值得欣慰的是,除去冲动的中国互联网企业之外,以华为、中兴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企业正在国际上崛起。具备技术和研发天然优势的它们让国人看到其成为国际品牌的一丝曙光。

  在2012移动世界大会上,华为全球产品市场总监弗雷德里克公开表示,华为的目标是在2015年成为手机业界的领先者。

  行业分析师本·伍德说:“华为说希望今年能销售出6000万部手机,他们的产品比竞争对手便宜15%-20%。我认为这一优势会给对手带来很大压力。”

  中兴也不甘落后。Gartner和Frost&Sullivan的最新报告显示,中兴已成为苹果之后增速最快的智能手机厂商,按出货量计2011年第四季度其已跃升成为全球第四大手机厂商。

  对此,北京邮电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信息经济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曾剑秋表示,中国本土企业的竞争优势正在显现出来。中国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手机市场,也是发展增长最快的智能手机市场。华为、中兴等本土企业在智能手机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和进步空间,加上在海外市场的基础,已依稀可见成为国际品牌的迹象。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尽管未来的路无法预知。就像当年没有人敢预言华为、中兴会成为电信设备领域具有国际发言权的厂家一样,今天中国手机领域的新生代力量,也许会在将来有更加惊艳的表现。

【想看更多互联网新闻和深度报道请关注速途网官方微信。(微信号:速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