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秀场 > 台湾的秀场是什么意思?

台湾的秀场是什么意思?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02 15:36 编辑: 网络 查看:

满意答案

网友回答 来自 电脑之家 - 第一互动时尚科技门户 2013-08-16

亲炙巨星,是每位迷哥迷姐的最大梦想。在震耳欲聋、声光夺人的大型演唱会出现前,老一辈歌迷是怎样一睹心中偶像的?露天秀、歌厅秀、餐厅秀、红包场......,秀场文化从鼎盛到没落,历经沧桑变幻,依然令人回味无穷。过去一年,流行音乐市场最大的特色,就是大批民国六、七十年代的著名歌手,纷纷复出举办个人演唱会;从欧阳菲菲、美黛、费玉清、谢雷、苏芮、凤飞飞、余天、蔡琴、齐豫,一直到最近的甄妮,昔日巨星轮番上阵,场场爆满,成功挑逗起中生代歌迷们的怀旧情绪。比起那些快速窜红后又突然消失的年轻偶像歌手,这些演唱生涯超过三十年的资深艺人,受到歌迷忠诚而热烈欢迎的程度,可说有过之而无不及。资深艺人纷纷复出,不由让人想起早年国内歌厅风光繁华的一面;从清茶一杯,纯听歌开始,到其后歌厅、餐厅秀、红包场大量兴起,最兴盛时全台有二、三百家各式秀场,遍布大小城镇;艺人忙著赶场,南北奔波,荷包永远是鼓鼓的,因为爱看他们表演的小市民众多,艺人不怕没有场地表演,只怕没有时间和体力。秀场,才是艺人真正维持声名於不坠、大发利市的地方。灯火初上,弦歌声起台湾的秀场历史悠久,从最简陋的搭棚、固定场地演出,到有著水晶舞台、伸展台的豪华秀场,中间几度变化。随著时代转变,听歌者也各有所好,与艺人互动密切;在满场掌声、吆喝声、嘘声外,日后还加入黑社会闹场的枪声,让社会大众看得一头雾水,原本单纯听歌的娱乐竟有如此复杂的一面,到底是怎麼一回事?演唱「山东曼波」、「甘蔗与高梁」出名的老牌艺人王菲,是台湾第一代歌厅歌手。他表示,民国三十八年,国民政府撤退来台,经济萧条,百废待举,一般民众收入微薄,唯一的消遣就是到萤桥(现为台北通往永和的中正桥)附近沿淡水河畔的露天茶室听歌,「现场没有柔和的灯光,只摆设简单的桌椅,但在晚风相送的暮色中,倾听台上轻柔歌声,另有一番风味。」热情「追星族」民国五十一年双十节台视开播,由慎芝、关华石制作的歌唱节目《群星会》,正式在萤光幕上亮相,从此国语流行歌曲迈向崭新的境界。透过电视无远弗届的传播,使大众对歌手及听歌的兴趣大增,进而希望一睹歌手的「庐山真面目」,於是创造了到歌厅听歌的消费欲望。民国五十二年踏入歌坛,经常在《群星会》中演唱的张琪表示,以前到歌厅听歌的绝大部分是男性,自从电视开播后,大大增加了歌手的知名度,「明星」、「歌星」的称呼也开始兴起,再加上歌厅适时打出「电视红星」的宣传广告,果然吸引了以家庭主妇及未婚女子为主的新歌迷上歌厅听歌,男男女女共处一室听歌同欢,这是以往未有的现象。歌手的地位提高,待遇也跟著上涨,当然消费者就得破财了,初期的歌厅消费额是台币二十元,到了民国五十五、六年,门票涨到五十元。此时歌手不足的问题仍未解决,导致经常赶场的歌手,体力不支,不是严重迟到,就是临时请假,让买票进场的歌迷颇有怨言。「盈泪歌后」姚苏蓉就曾发生赶场过度,无法准时到场演唱,导致与舞台伴奏人员发生冲突拂袖而去,引起乐团极度不满,台北市的乐师联手拒绝为姚伴奏。此事经过媒体报导后,原本就不满歌手频频赶场的歌迷更是热情减退,歌厅生意下降不少。为了挽回声誉,歌厅不惜重金礼聘香港著名歌手前来献艺,崔萍、顾媚、潘秀琼、董佩佩、张伊雯都被请来助阵。民国五十六年,第一酒店还把红透半边天的凌波请回来,与席静婷搭档演出一个月的《梁祝》,造成轰动。此时,歌厅愈开愈多,歌手也渐渐增加,相对地便感到歌曲越来越少,唱来唱去老是那几首歌,被歌迷讥为「好像每晚都在举办歌唱比赛似的。」幸好本土培养的作曲人骆明道、左宏元、刘家昌,以及作词家庄奴、慎芝出现了,使得一向依赖「港援」的国语歌坛逐渐自给自足,尤其「今天不回家」、「往事只能回味」等畅销曲的出现,不但树立了台湾歌坛的鲜明风格,还进一步红遍华人地区。民国六十年,政府推行十大革新运动,一度禁止公务人员进入歌厅,后来经过一些本身就是歌迷的老国代、立委据理力争,认为听歌只是生活上的一种消遣,谈不上奢靡,未久禁令解除,听歌风气更甚以往,成为大众最爱的娱乐之一。期盼东山再起在餐厅秀繁华逐渐褪色的当儿,专为喜爱听老歌的歌迷开设的「老人歌厅」——红包场——出现了。红包场专门抚慰寂寥老人的心,一曲「恨不钟情在当年」、「明月千里寄相思」、「痴痴地等」,不知唤起多少老人的年轻回忆。红包场客人多是退休民意代表、高阶警官、国军将领、公教人员等,可谓藏龙 查看原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