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爱玲(左)与姑姑合影,当时她身穿的还是较老式的旗袍
◆吴春山(原造寸时装店技师)
过眼烟云风靡沪上的海派旗袍
电影《色·戒》的热映,又在紧跟潮流的女子间刮起了一股旗袍风。上世纪30年代,旗袍在上海滩大热,从社交名媛到知识女性,无不对旗袍倾心。与过去的旗袍有所不同,一来沪上名媛提出了西洋化的设计需求,二则经过裁缝的能工巧匠之手,申城旗袍的式样更为变化多端,款式更为层出不穷,演绎着独特的海派风情。
明星亲自设计为旗袍“加分”
先是流行高领头,领子越高越时髦,即使在盛夏季节,薄如蝉衣的旗袍也必须配上高耸及耳的硬领头。渐渐,又流行低领头,领子越低越摩登,当低到实在无法再低时,干脆穿没有领子的旗袍。袖子的变化也是如此,时而流行长的,长过手腕;时而流行短的,短至露肘。旗袍的长度更是两个极端,一会儿时兴长的,长到可以拖地,连鞋子都看不见;一会儿时兴短的,短过膝盖。特别是开衩,大胆的女性把衩开到大腿根部,抬腿跨步,两条玉腿时隐时现,好在那时已有长筒丝袜为之遮掩。相反,也有无衩的,女性穿上这种无衩旗袍,走起路来只好走着碎步,袅袅婷婷的身姿,犹如古典美人似的“云鬓花颜金步摇”!而这个时期旗袍最大变化还是胸围和腰围,从原先20年代的宽身、直统的样式逐渐紧缩到贴身,有的甚至窄到要吸口气才能扣上纽扣,比现在的牛仔裤还要紧身。女性穿上这种紧身旗袍,“三围”(胸围、腰围、臀围)曲线毕露,性感十足!
由于旗袍能充分衬托东方女性之美,所以,一些电影明星和风尘女子挖空心思在旗袍上标新立异。胡蝶喜欢穿短旗袍,但又不便贸然行事,她动脑筋在短旗袍的下摆上缀上三四寸长的蝴蝶褶衣边,短袖口上也相应缀上这种蝴蝶褶。而旗袍的长度缩短到膝盖下,袖子也缩短到肘上,整个小腿和小臂就袒露无余。因为“蝴蝶”与“胡蝶”谐音,胡蝶穿的这身旗袍,时人称之为“胡蝶旗袍”。另一位电影明星顾兰君,大胆在旗袍的左侧开长钗至大腿深处,同时又在袖口开了半尺长的大叉。这种“顾兰君式”的新潮旗袍,又立即成了沪上赶时髦女性的仿效。而著名“交际花”薛锦园,在旗袍的四周镶上一圈光彩夺目的珍珠花边。当她先后在南京路大东舞厅和静安寺百乐门舞厅亮相时,人们眼睛为之一亮,薛锦园名声大噪,而她的这款“薛锦园式旗袍”迅即风靡上海滩。
当时爱美女性旗袍穿着方法多种多样,有局部西化,也有在旗袍外搭配西式外套。局部西化是指领和袖采用西式服装做法,如西式翻领、荷叶袖、开叉袖,还有下摆缀荷叶边,或缀不对称蕾丝等夸张的样子,但这仅是明星和贵妇的社交礼服,大多数人还是喜欢将旗袍和西式服装搭配起来穿,在旗袍外穿西式外套、裘皮大衣、绒线衫、背心等,在脖子上系围巾,或戴上珍珠项链。
不过,知识女性穿旗袍不是亦步亦趋,而是根据自己的爱好。最典型是女作家张爱玲。在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张爱玲穿的衣服,基本上都在上海造寸时装店定制。张爱玲虽然也爱穿旗袍,但她不赶时髦,而是自己画出旗袍样式,交给造寸时装店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