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集 肇建紫禁城
是谁创造了历史?又是谁在历史中创造了伟大的文明?永乐元年农历正月十三,礼部尚书李至刚提出北平应立为京都。永乐皇帝当即非常高兴地答应了下来。在这之后的几个小时里,将北平升为北京,成为王朝第二个京都的一道圣旨昭告了天下。这个消息很快传遍了全国,而一座伟大宫殿将由此诞生。
第二集 盛世的屋脊
深红色的宫墙和金黄色的琉璃瓦是故宫最引人注目的特征。紫禁城在建后的二百多年里,不仅多次经历了雷雨、失火等天灾的侵害,也历经了一次改朝换代,当时间留在18世纪时,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文明辉煌,在乾隆年间宫廷建筑、皇家园林的改扩建中达到鼎盛,奠定了故宫建筑群的最终布局。
第三集 礼仪天下
紫禁城是明清两代政治统治的中枢神经,承载国运兴衰。政令由此发出,通过遍布全国的官僚体系实现对广袤国土的管理,同时根据反馈制定新决策。本集以明清政务不同入手,通过明清政务比较来展现中国封建社会政务体制的流程,并呈现其中细微的差别以及这种差别产生的巨大的历史效应。
第四集 指点江山
作为礼仪之邦中心,紫禁城是封建社会最重要的礼仪活动上演地,舞台就是以太和殿为主的三大殿。本集以乾隆为主,嘉庆道光为辅的历史线索,展现最重要的礼仪活动。同时穿插英国人斯当东的叙事视角。所有的礼仪再现,所有的意义思考,都包容在一个具有强烈戏剧张力的历史断片中。
第五集 家国之间
古人仰观天象,最亮的星是紫微星,紫微星周围的星宿环绕而成紫微垣,这里是传说中天帝一家的居所。皇帝自称天子,紫微垣在人间的投影,就是皇帝一家的居所——紫禁城。这里曾经住过两家人,一家姓朱,一家姓爱新觉罗。关于这座宅院里的生活,传说很多,真正知道的人,很少。
第六集 故宫藏瓷
瓷器,有火的刚烈、水的优雅、土的敦厚。它曾经是武则天供奉佛指舍利的至尊之器,宋徽宗宫廷院落中雅致的摆设,元世祖进行东西方贸易的贵重商品,永乐皇帝赐予外国使臣的珍贵礼物,雍正皇帝亲自参与创作和设计的艺术品,更是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宫殿中无处不见的珍宝。
第七集 故宫书画
故宫,曾经存放过中国历史上最精致的心灵的证明。将近600年的岁月中,就在这些宫殿里,书画传递着华夏文化的审美价值和观念。今天,它们依然深入我们这个民族的内心世界。它们经历过多少次战火、水患和人祸,但仍然奇迹般地保全了下来,证明着一个古老民族文明的传承。
第八集 故宫藏玉
故宫博物院现藏玉器三万多件,这些珍宝凝结着大自然千年万载点滴孕育的精华,跨越了人世间从古到今纷繁变化的沧桑,它们像是生活在这座宫殿里的精灵,在这些古老的殿堂里散发着历久弥新的光芒。它们在静默中等待,等待着今人和后人在心灵的深处,细细倾听他们无言的诉说。
第九集 宫廷西洋风
故宫的馆藏文物并不全是国货,也有相当数量的舶来品,这些舶来品承载着明清时期中国对外交流的点滴脉络,表露着中国封建社会最后数百年间泱泱华夏不同寻常的地位,述说着那个时期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交流。“百姓昭明,协和万邦”,是足以令后世自豪的天朝大国形象。
第十集 从皇宫到博物院
公元1925年10月10日,有三千多位重要的人物聚集到了紫禁城的乾清门广场,这一天,神武门的门洞上悬挂上了一块匾额:故宫博物院;这一天,在这里举行了故宫博物院的开幕大典。 从紫禁城到故宫,这个名称的改变,意味着从今天开始,这里再也不是皇宫,而成为了一座博物院。
第十一集 国宝大流迁
1933年2月5日夜,一大批板车进入了故宫,在神武门广场,文物集中装车,随后出午门运往前门火车站。故宫职员那志良后来回忆那夜的情景说:“当时非常寂静,除了车辆声之外没有任何声音。没人说话,也没人唱歌,有非常凄凉的感觉。”没人知道这些国宝何时才能够再运回来。
第十二集 永远的故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