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况 历史沿革 师资力量
校内有十名老师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另外中国工程学院院士也有两位。
就业状况
港大的内地生毕业後,可以选择留港、远赴海外或回内地修读研究生课程或工作。如果同学有需要,我校的就业指导中心能给予同学求职指导及面试技巧等多方面的帮助。该中心也会与一些着名机构举办招聘讲座,更开通了网上招聘系统,以便同学掌握就业市场的动态。
港大从一九九八年招收第一届的内地本科生开始,已经培育了第六届的内地本科毕业生。一届又一届的内地本科毕业生在港大渡过了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拓宽了眼界,为日後的前景绘好了蓝图。他们集内地与港大的双重文化背景於一身,既能能融入内地的独特文化,又能适应香港,以至国外的国际化体制与习惯。这种特有的背景,本身就令港大的内地本科生具备了社会竞争的优越条件。以下是部分内地本科毕业生的出路:
二零零六年内地毕业生出路
(只供参考)
多年来一直秉承优良传统,以卓越的师资及世界级的科研成果,为社会培育出领袖人才。
港大最先发现非典型肺炎(SARS)的源头和传播方法,并且研制出血清快速测试法。其後更成功发现超过100种化合物,可阻止SARS冠状病毒入侵人体细胞及在细胞内复制,达到治疗效果。
自1989年至今共9位港大成员获颁10个国家自然科学奖奖项,获奖人数为受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教资会)资助院校之冠。2007年2月27日,港大化学系支志明教授获颁发「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是香港首为後此殊荣的科学家。
2006年,港大外科学系讲座教授范上达教授及其领导的肝移植组(成员:卢宠茂教授、廖子良医生及陈诗正医生) 以其突破性的「成人右叶活体肝移植」技术,获颁「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这也是首次有香港学者获颁「国家科学技术奖」一等奖项。
校内有十名老师先後获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为受教资会资助院校之冠。而任咏华教授更是当年获得此殊荣的最年轻的香港科学家,於2001年当选时仅38岁。2005年,任教授凭着她在金属基发光材料的合成研究和创新设计,以及就光化学反应所作的崭新贡献成为首位获英国皇家化学学会颁授百周年讲座奖的华人学者。
香港大学在积极进行世界级科研工作的同时,也运用科研成果贡献社会。例如:港大李嘉诚医学院多年来不断发展公共健康卫生教育活动,为公众提供最新的科研及医疗资讯。又开展了专门针对传染性疾病的公共教育活动,以提升公众对禽流感及其他传染病的警觉性。
港大利用先进科研协助世界各地人民。2004年底南亚海啸灾难,港大亦派专家帮助受影响地区净化食水。
2006年10月,港大与美国麻省理工合作发现纳米止血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