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风景名胜
2008-6-12 17:51:35 发表评论
青海湖
青海旅游资源丰富。有高原、山峰、盆地、江河、湖泊、峡谷、沙漠、冰川,奇异的造型地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独特的高原气候等,名胜古迹众多,汉、藏、回、蒙古、土、撒拉等民族历史悠久,民俗风情别具一格,极富情趣。全省已开发出旅游景点10多处,形成三大旅游区。旅游设施日渐配套,可为国内外旅游者提供多种有效的服务。
(1)东部旅游区。有塔尔寺揽胜、“热贡艺术”鉴赏、孟达林区观光、柳湾文物考古、民俗风情旅游等。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诞生地,由许多独立的佛塔、殿宇、经堂、僧舍组成,是藏汉结合式建筑群。酥油花、堆绣、壁画被誉为塔尔寺的艺术“三绝”。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接待十余万国内外游客。“热贡艺术”有彩绘、砖雕、堆绣、石刻、木雕、油塑、图案、建筑艺术等。孟达林区在循化撒拉族自治县境内,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林区内有各种植物540余种,被称为“青海高原的西双版纳”。另外,还有互助北山、上五庄水峡、大通东峡、乐都仓家峡、土族和撒拉族之乡、尖扎坎布拉国家级森林公园、唐蕃古道等人文和自然景观。
(2)青海湖旅游区。包括日月山寻古、青海湖漫游、鸟岛奇观等景点。在青海湖周边还有西海郡古城、新月沙丘和白佛寺、隆宝滩黑颈鹤保护区、文成公主庙等,都让人心旷神怡,流连忘返。
(3)西部旅游区。旅游景观有源头漂流、草原狩猎、盐桥揽胜和登山等。江河源头以及黄河上游落差大,水流急,适于探险性漂流。都兰县境内建有巴隆国际狩猎场。阿尼玛卿山、昆仑山、新青峰等14座山峰已对外开放,吸引着众多登山爱好者,有不少外国登山队前来登山。“万丈盐桥”是格尔木至敦煌的一段从达布逊湖上穿过的公路,厚达15~18米的盐苔构成天然的“盐桥”。在旅游区内还有泽库和日石经墙、天峻鲁芒沟和卢山岩画、贵德玉皇阁、南八仙风蚀雅丹地貌、青南高原的冻土地貌、黄河谷地大峡谷、盐湖城格尔木等。
景区景点
青海湖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泊,也是我国最大的咸水湖。它浩瀚缥缈,波澜壮阔,是大自然赐与青海高原的一面巨大的宝镜。
青海湖,古代称为“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藏语叫做“错温波”,意思是“青色的湖”;蒙古语称它为“库库诺尔”,即“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族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面积达4456平方公里,环湖周长360多公里,比著名的太湖大一倍还要多。湖面东西长,南北窄,略呈椭圆形。乍看上去,象一片肥大的白杨树叶。青海湖水平均深约19米多,最大水深为28米,蓄水量达1050亿立方米,湖面海拔为3260米,比两个东岳泰山还要高。由于这里地势高,气候十分凉爽。即使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日平均气温也只有15℃左中,是理想的避暑消夏的胜地。
青海湖地处青海高原的东北部,这里地域辽阔,草原广袤,河流众多,水草丰美,环境幽静。湖的四周被四座巍巍高山所环抱:北面是崇宏壮丽的大通山,东面是巍峨雄伟的日月山,南面是逶迤绵绵的青海南山,西面是峥嵘嵯峨的橡皮山。这四座大山海拔都在3600米至5000米之间。举目环顾,犹如四幅高高的天然屏障,将青海湖紧紧环抱其中。从山下到湖畔,则是广袤平坦、苍茫无际的千里草原,而烟波浩淼、碧波连天的青海湖,就象是一盏巨大的翡翠玉盘平嵌在高山、草原之间,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
青海湖的不同的季节里,景色迥然不同。夏秋季节,当四周巍巍的群山和西岸辽阔的草原披上绿装的时候,青海湖畔山青水秀,天高气爽,景色十分绮丽。辽阔起伏的千里草原就象是铺上一层厚厚的绿色的绒毯,那五彩缤纷的野花,把绿色的绒毯点缀的如锦似缎,数不尽的牛羊和膘肥体壮的驄马犹如五彩斑驳的珍珠洒满草原;湖畔大片整齐如画的农田麦浪翻滚,菜花泛金,芳香四溢;那碧波万顷,水天一色的青海湖,好似一泓玻璃琼浆在轻轻荡漾。而寒冷的冬季,当寒流到来的时候,四周群山和草原变得一片枯黄,有时还要披上一层厚厚的银装。每年11月份,青海湖便开始结冰,浩瀚碧澄的湖面,冰封玉砌,银装素裹,就象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闪亮,终日放射着夺目的光辉。
青海湖以盛产湟鱼而闻名,鱼类资源十分丰富。很值得提及的是,这里产的冰鱼较为著名。每到冰季,青海湖冰封后,人们在冰面钻孔捕鱼,水下的鱼儿,在阳光或灯光的诱惑下便自动跳出冰孔,捕而烹食味道鲜美。
青海湖中的海心山和鸟岛都是游览胜地。海心山又称龙驹岛,面积约1平方公里。岛上岩石嶙峋,景色旖旎,自古以产龙驹而闻名。著名的鸟岛位于青海湖西部,在流注湖内的第一大河布哈河附近,它的面积只有0.5平方公里,春夏季节却栖息着10万多只候鸟。为了保护岛上的鸟类资源,这里还设有专门机构,负责鸟类研究和保护工作。
青海湖岸边有辽阔的天然牧场,有肥沃的大片良田,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这里冬季多雪,夏秋多雨,水源充足,雨量充沛,对发展畜牧业和农业有着良好的条件。早在遥远的古代,这里就是马、牛、羊等牲畜的重要产地。青海湖一带所产的马在春秋战国时代就很出名,当时被称为“秦马”。古代名著《诗经》曾描写过“秦马”的雄壮和善驰。以后,隋唐时代,这里产的马经过与“乌孙马”、“血汗马”交配改良,发展成为独具特色的良马。它不仅以神骏善驰而驰名,而且以能征惯战而著称。
青海湖周围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业生产也有着广阔的前景。当地人民在优先发展牧业的同时,还有计划地开垦饲草饲料基地,办起了国营农场,发展以油料、饲料为主的农作物生产,并且在昔日荒凉的寂寞的草原,相继建起了倒淌河等一批新兴城镇,接着还办起了一批工厂、矿山,其中有煤、建材、机械修理、皮毛加工、民族用品等。
可可西里
位于青海西南部,昆仑山系南侧支脉。蒙古语意为“青(或绿)色的山梁”。北西-南东走向,长300余公里,宽20-30公里。断块山,平均海拔5000-6000米,地貌表现为宽浅底山,山坡平缓,相对高度500-700米,最高峰岗扎日东峰海拔6136米。海拔5600米山地夷平面上,发育有零星的平顶冰川,青新交界处的山峰汇集众多冰川,最大冰川面积1000平方公里,为道天河支流楚玛尔河发源地。年均气温低于-8℃度,年降水量100毫米左右,属高寒荒漠气候。植物稀少,种类贫乏,有成群野牦牛、野驴、石羊,长角羊等蹄生动物出没。
可可西里湖位于治多县西北部,可可西里山与马兰山之间断陷盆地东段。半咸水湖,内流湖,岸边有盐碱结皮。湖水面积302.2平方公里,湖水深度为25米,湖水体积为75.5亿立方米,湖以山名命名,东西长39.4公里,南北宽14.7公里,湖水面300平方公里,水深一般30米,湖面海拔4878米。湖水化学类型为硫酸钠亚型,矿化度13.41克/升,密度1.008,ph值8.8,水色浅绿.汇入面积1125平方公里,以冰雪融水补给,西北部冰川融水形成的连水河从湖西端注入源于西南面汉台山的冷水河从湖西南注入;北面兴军山,东西黑石山,南面可可西里山均有溪流以潜流形式汇入该湖。湖岸多为砂土带,植物覆盖度低,是高原野生动物出没之所。
都兰狩猎场
巴隆国际狩猎场是青海第一个对外开放的狩猎场。地处青藏高原北部的山地向高原主体过渡地段上的柴达木盆地东南部,海西州都兰县南部(北纬35°35′-36°14′,东经97°27′-97°36′),面积13000多公顷,为高原高寒大陆性气候,每年5月植被开始返青,种类较多。沟谷、阴坡、半阴坡长有灌丛,呈小面积零星分布,阳坡、半阴坡草本植物生长良好,为野生动物栖息繁衍提供了适宜的生存场所,猎场以狩猎岩羊为主。动物资源丰富,分布有白唇鹿、马鹿、盘羊、雪豹、原羚、狼、狐狸、高原兔、麝、雪鸡、石鸡等。
场内山峦起伏,谷地地势平坦,平均海拔4200米左右。这里干燥少雨,生态环境良好,草本植物生长茂盛,是野生动物栖息的理想场所。境内野生动物资源丰富,除有2000多只岩羊之外,还有麝、白唇鹿、狼、狐狸、高原兔、雪鸡、石鸡等各种禽兽,人们到此都能看到。
巴隆狩猎场距西宁550公里,沿青藏公路西行过日月山,经青海湖,可以看到青海高原美丽的自然风光,更增添了狩猎旅游的乐趣。猎场分为巴隆、沟里两个猎点。面积分别为19000和25000余公顷。为开放游动式猎场,每年春季4~5月和秋季9~10月开放,每次7~9天,每批接待6人左右。开猎时搬入,结束后迁出,配有小型狩猎车与骏马。行猎时有导猎员陪同,获得猎物时,导猎员按猎人要求及时处理猎物。营地设有中、西餐。夜晚可享受藏蒙风情、歌舞及特色食品。场内蒙古包式的住房,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既干净舒适,又保暖典雅。狩猎场还配有专职导猎员、翻译、医生、厨师等各类服务人员,为狩猎者提供热情周到的各项服务。
万丈盐桥
万丈盐桥位于柴达木盆地南部察尔汗盐湖之上。南距格尔木约60公里,北距锡铁山约30公里,公路就像一座桥浮在卤水上面,盐桥全长为32公里,折合市制可达万丈,横跨整个察尔汗盐湖,素称“万丈盐桥”。它是举世罕见的一种路桥,也是柴达木盆地的一大奇观。
万丈盐桥,实际上是一条修筑在盐湖之上的用盐铺成的宽阔大道。它既无桥墩,又无栏杆,整个路面平整光滑,坦荡如砥,看上去,几乎同城市里的柏油马路无两样。有趣的是,万丈盐桥由于路面过于光滑,汽车开得太快,就会打滑翻车,所以,桥头的木牌上限定最高时速不得超过每小时80公里。盐桥的养护方法十分奇特。平时,一旦路面出现坑凹,养路工人从附近的盐盖上砸一些盐粒,然后到路边挖好的盐水坑里滔一勺浓浓的卤水,往上一浇,盐粒很快融化,并凝结在路面上,坑凹处便完好如初。
万丈盐桥道宽路长,风光无限。人们乘车来到这里,只见笔直坦荡的路桥,象一把利剑将浩瀚的盐湖一劈两半。盐桥两旁有钾肥厂的厂房,宿舍,有沟壑一般的采矿点,不远处还有举世闻名的青藏铁路,一列列长蛇似的火车,吞云吐雾,鸣鸣吼叫着从湖面上飞驰而过。
塔尔寺
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座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我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该寺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迄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整个寺院是由众多的殿宇、经堂、佛塔、僧舍组成的一个汉藏艺术相结合的辉煌壮丽建筑群,占地面积约600余亩。
该寺依山就势,错落而建。其中以八个塔、大金瓦殿、小金瓦寺、花寺、大经堂、九间殿等最为著名。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塔尔寺诸佛殿装饰的堆绣、壁画和酥油花,被人们称为艺术“三绝”,其中尤以酥油花最为有名。酥油花是用酥油塑制而成。酥油晶莹洁白,松软细腻,容易调合各种颜料,塑成各种珍奇的艺术花朵。塔尔寺的酥油花集塑雕艺术之大成,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且规模宏大,内容也丰富多彩。有花红叶绿的百花异草,有千姿百态的珍禽异兽,有景色壮丽的山水图画,有小巧玲珑的亭台楼阁,有栩栩如生的人物肖像,还有许多取材于历史和神话传说的故事等。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是塔尔寺一年一度的酥油花灯会。届时,喇嘛们将精心制作的酥油花摆到寺外广场,让成千上万的人们观赏。许多人为了一睹酥油花的丰彩,不辞辛苦,千里迢迢来到塔尔寺参加灯会。
壁画,是各个殿宇墙壁上绘画,它大多绘于布幔上,也有的直接绘于墙壁和栋梁上。壁画的染料采用天然石质矿物,因此具有色泽鲜艳,经久不变的特点。塔尔寺的壁画属喇嘛教画派,因此具有浓厚的印、藏风味。壁画内容,人物主次多属密乘教义,画面构想巧妙,布署适然,色调和谐,工艺精湛,手法细腻。
堆绣,是塔尔寺独创的藏族艺术之一。它是用各种色彩艳丽的绸缎剪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鸟兽等,然后以羊毛或棉花之类充实其中,再绣在布幔上。因此有明显的立体感,看上去,层次分明,栩栩如生。内容大都取材于佛教故事和宗教生活等。塔尔寺的堆绣制作精细,构图生动别致,色泽繁富绮丽,为美术界所称道。
八宝如意塔,位于寺前广场。据说,这八个塔是为纪念佛祖释迦牟尼一生之中的八大功德而建造的,建于1776年。其造型大同小异,塔身高6.4米,塔底周长9.4米,底座面积5.7平方米。塔身白灰抹面,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每个塔身南面还有一个佛龛,里面藏有梵文。
大金瓦殿,位于全寺正中。藏语称为“赛尔顿庆莫”,即金瓦的意思。其建筑面积为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公元1560年,后于公元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边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匾额题字为"梵教法幢"。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12.5米高的大银塔,这就是宗喀巴诞生的地方。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高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阳光之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
小金瓦寺又名为护法神殿。初建于明朝崇祯四年(即公元1631年)。寺中回廊陈设野牛、羊、熊、猴等标本。据说,这些走兽标本象征一切恶魔鬼怪已被神征服。殿的左边有一匹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青海塔尔寺骑的。三世达赖喇嘛朝拜塔尔寺之后,要去蒙古传经说道,这匹白马怎么也不肯走,于是便留下来,不久,马不食而死。后人把它当神马,和家神陈列供奉。
大经堂是土木结构的藏式平顶建筑,是塔尔寺建筑中规模最大的。其建筑面积近2千平方米,是拥有168根大柱的大型经堂,初建于明朝万历三十四年,即公元1606年。它是寺院喇嘛集中诵经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供千余喇嘛集体打座诵经。内部陈设非常考究,饰有黄、红、绿、蓝、白五色的幡、帏和各式天花藻井,满堂林立;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彩画细腻生动。殿内大柱都由龙凤彩云的藏毯包裹,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在1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给人以威严之感。
小花寺又名长寿佛殿,是为七世达速喇嘛念长寿经而建的,故名长寿佛殿。它已形成一个小型院落。正面为硫璃砖墙突出的小门,玲珑别致。院内种有菩提树,树叶茂盛,浓荫蔽日,清洁优雅。殿内塑有释迦牟尼等佛像三十多座。木刻浮雕,层层重叠,佛龛背景,雕木绘金。手工雕饰精湛细致,是塔尔寺木刻艺术的结晶所在。其外形为二层代檐廊重檐歇山顶、屋顶四角翘起,斗拱精巧明快,犹如一幅优美的木雕画图。
诺木洪文化
位于我省柴达木盆地南部的诺木洪乡,是我国解放以后新发现的一种古文化遗存,有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因首先发现于柴达木盆地都兰县诺木洪,故考古学上称之为“诺木洪文化”。
该文化遗存相当于中原地区青铜器时代晚期文化,是青海高原特殊环境下的土著文化。诺木洪文化主要分布于柴达木盆地东南部的诺木洪、他里他里哈、巴隆他温陶亥、香日德下柴克、上柴克、察汉乌苏夏日哈、可儿沟等20余处。该文化对我国羌族、吐谷浑文化的研究,有着重要价值。他里他里哈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诺木洪文化遗址范围东靠海西哇河,西临搭里他里哈村,面积约5万多平方米。遗址由三个小沙丘组成,呈品字形,三个沙丘之间是一片天然广场。其文化遗存主要是房子、土坯围墙、牲畜圈栏和本棺墓葬及大量出土文物。土坯围墙是以黄土土坯叠砌而成,土坯呈长方形。围墙有两种,一种是平面呈椭圆形或卵圆形,一种是呈长方形或不规则长方形。房子都是方形或圆形的木结构建筑。另外还有一座大型牲畜圈栏,平面呈椭圆形。经发掘的只有他里他里哈(1959年)发掘有房屋11座,土坯坑9个,围栏一座,瓮棺葬墓3座,出土了一批陶器、石器、骨器、铜器等文化遗物,数量近数千件。
诺木洪文化遗址出土文物有各种石、骨制的生产工具,如石刀、骨针等;有陶制的生活用具,如曲腹陶盆、圈足陶碗、深腹陶杯、带耳盆等,陶质为夹砂粗红陶和夹砂灰褐陶;有铜制的斧、刀、镞、钺等形器,以及炼铜的用具残片与铜渣等;还有许多毛织品,原料为绵羊毛。有的还经过染色加工成线;并且织成毛布。出土文物中,还有骨笛、骨哨、陶牦牛等。骨笛和骨哨,是由兽骨加工而成,磨制精细。它说明当时人们在劳动之余还从事丰富多彩的娱乐活动。上述文物收藏在青海省博物馆内。
茶卡盐湖
茶卡盐池位于柴达木盆地的东部边缘,乌兰县茶卡镇南侧。北依巍峨的完颜通布山,南靠旺秀山,东濒茶塘盆地,是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天然盐湖。
茶卡是蒙语,意为“盐海”。茶卡盐湖的湖水面积,水深明显受香节影响,雨季湖水面积可达104平方公里,相当于杭州西湖的十几倍,干季湖水面积明显减少。湖水属卤水型。底部有石盐层,一般厚5米,最厚处达9.68米,湖东南岸有长十几公里的玛亚纳河注入。其它注入盐湖的水流很小,且多为季节性河流。该盐湖为天然结晶盐,晶大质纯,盐味醇香,是理想的食用盐。因其盐晶中含有矿物质,使盐晶呈青黑色,故称“青盐”。初步探明的储量达4亿4千万吨以上。茶卡盐极易开采,人们只消揭开十几厘米的盐盖,就可以从下面捞取天然的结晶盐。开采过的卤水,几年之后又重新结晶成盐层。真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茶卡盐湖是柴达木盆地四大盐湖中最小的一个,也是开发最早的一个,盐湖中景观万千,有采盐风光,盐湖日出,盐花奇观等,构成了一幅绚丽的画卷。茶卡盐开采历史悠久,最早可推到秦汉时期。《西宁府新志》上有过这样的记载:“在县治西,五百余里,青海西南……周围有二百数十里,盐系天成,取之无尽。蒙古用铁勺捞取,贩玉市口贸易,郡民赖之”。清乾隆二十八年已定有盐律。解放前,马步芳政权在这里设有盐场,每年生产近千吨原盐。解放后,古老的茶卡盐池经过不断的建设和发展,初步实现了采盐机械化,建有茶卡盐厂,已开发出加碘盐,洗涤盐,再生盐、粉干盐等十多个品种,每年生产几十万吨优质原盐,除供应青海各地外,还畅销全国20余个省区及出口日本、尼泊尔、中东等地区,受到人们普遍欢迎。
【评论】 【】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