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北京市“假日办”公布,北京各景区共接待游客827万人次,其中外地来京游客93万人次,旅游消费22.43亿元(人均花费2411.8元)。北京市民在京景区旅游658万人次,旅游消费10.86亿元(人均花费165元)。北京乡村民俗游共接待76.26万人次,旅游收入7532万元(人均花费98.8元)。北京市监测的13家郊区滑雪场共接待11.78万人次,综合收入1641万元(人均花费139.3元)。天津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为,“来津过夜的北京游客20.75万人次,旅游消费1.24亿元”(人均花费597.6元)。把外地过夜游客与本地一日游游客区分开来,这种统计方法相当可取,对指导休闲与旅游产品开发、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工作十分有益。
取消国内旅游中“一日游游客”统计之后,不再以景点和旅行社的接待人次为国内游客的统计基数,而一律以“所有住宿设施接待国内游客”的人次数、人天数和平均停留天数为统计基数。在这个基础上,再通过现行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得出游客的人均花费和人均天花费,就可以较为准确地测算出国内旅游的总消费,即国内旅游的总收入。这种与国际标准接轨的统计体系,可以基本上解决“纵向不能加、横向不可比”的问题,从而为准确地测算国内旅游的人数与收入,及国内旅游的产业规模与经济贡献,提供可靠、可信的数据。
这里的“旅游住宿设施”,既包括星级酒店,也包括各种非星级酒店,如旅馆、招待所、城乡家庭旅舍和露营地等。在旅游业逐步建立并普及数字信息化系统的基础上,这种统计系统是可以实现的。
国内旅游统计如何去“水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研究:
国内旅游统计数据中普遍存在的“水分”问题,除了统计技术方面的因素外,更有体制方面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的“大干快上”浮躁气氛下,“数字出政绩、出干部”。上级主管部门给下级部门层层下达“发展指标”,各地之间互相攀比,争当“第一”,旅游统计机构隶属于同级行政主管部门、缺乏独立的监控系统,统计数据最终由各级领导、特别是一把手“审定”。在这种体制下,统计数据的真实性、可靠性不是靠技术手段所能根本解决的。何况,旅游消费本身具有不同于实物生产与实物消费的特殊性,人均消费的数据只能用抽样调查得出,具有一定的模糊性与不确定性,加之我国地广人多的国情,更为旅游统计增加了难度。
如果以旅游住宿人次、夜次作为国内旅游的核心指标,那么,目前的国内旅游规模就要重新估量。以2011年为例,全国国内旅游人数达26.4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1.93万亿元,假若剔除其中一日游游客数,过夜游客人数如以该数据的1/4估算,约为7亿人次左右,国民出游率约为50%;旅游收入如以该数据的1/2估算,约为1万亿元左右,旅游增加值仅为0.5亿元左右。这对各级主管部门来说,不仅是旅游概念与统计方法的改变,也是科学政绩观的考量,需要勇气与魄力。
有专家认为,把国民休闲与国民旅游这两者既区分又综合,创造一种既符合国际标准又符合国情的“国民休闲与旅游统计体系”,这无疑是一种比较可取的设计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