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呈腰圆形,枕面前低后高。白釉,枕面及枕侧以黑彩绘婴戏纹。枕面外周以双线勾勒如意形开光及双弦纹,开光与弦纹间饰四组卷枝纹。枕侧绘简单的花草纹。枕面主题纹饰画笔简练,描写两个婴孩玩耍,其中一孩儿头上落一只小鸟,孩儿惊愕不已,另一孩儿作兴奋状,欲上前捕捉小鸟。
在磁州窑器物当中,以婴戏为题材的很多,如池塘赶鸭、打陀螺、蹴球、骑马、钓鱼、放炮竹等。瓷枕亦如此,不论是做游戏,玩莲或赶鸭,均寥寥数笔,就把孩儿天真、可爱的童趣表现出来。即如此枕虽着墨不多,却生动传神。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
磁州窑白地黑花竹纹枕,宋,高10.5cm,长28.3cm,宽19.8cm。
枕呈长方多边形,枕壁有八面,枕面和底部均出边。枕面与枕壁均有白地黑花装饰,枕面为篁竹一丛,枕壁为卷草纹。
在宋、金、元时期,瓷枕是磁州窑的主要器形之一。此枕采用简笔画法,笔触自然流畅,形象地表现出篁竹的挺拔与柔韧,具有中国传统水墨画的效果。枕的底部戳印“张家造”款识。20世纪70年代,故宫博物院进行遗址调查工作时,在磁州窑的观台窑址中发现了大量带有“张家造”款识的瓷枕标本,说明当时有专门烧造瓷枕的窑场。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
当阳峪窑绞胎小罐,宋,高9cm,口径3.6cm,底径5.1cm。
罐圆口,短颈,鼓腹,平底。颈部施白釉,外腹部釉色为褐白两色,纹饰呈羽毛状。
绞胎是唐、宋时期北方地区许多窑口经常使用的一种工艺手法,它以深浅两种颜色的胎土相互绞合成型,或用两种颜色的胎泥绞出不同的纹理贴塑在器物上,使器物的颜色和图案都有一种变化的美感,纹饰有羽毛纹、树叶纹、木纹、朵云纹等。绞胎工艺非常复杂,烧制难度很大,因此目前所见器物一般均为小件器。常见的有盘、碗、小罐、小壶、枕等。陕西地区唐代墓中曾出土一件骑马人绞胎俑,是目前所见保存较完整、器形较大的绞胎作品。唐代与宋代的绞胎器除造型不同外,两者的胎釉也有区别,唐代绞胎器的胎釉以黄、褐色调为主,宋代绞胎器的胎釉以褐、白色调为主。绞胎器一般罩透明釉烧成,也有罩绿釉烧制的,别有一番情趣。
从此罐绞出的花纹看与河南修武当阳峪窑址出土的瓷片标本极为相似,因此有可能是修武窑的器物。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 7883
当阳峪窑白釉剔花瓶,宋,高27cm,口径5.5cm,足径7.5cm。
瓶小口外折,细颈,圆肩,鼓腹,内凹足。通体施白釉,剔花装饰,共有4层纹饰:肩部上层为剔花卷枝纹,腹部主题纹饰为剔花花叶纹,花叶肥硕饱满,腹部上下分别在两道弦纹之间划出网格纹,再剔去若干小方块,在整体网格纹中划分出交错的正反三角形。腹部丰满肥大的花叶纹与上下两周网格几何形纹形成对比的装饰风格。
此瓶花纹褐、白色调对比鲜明,其网格状剔花图案是其它瓷窑产品中所没有的。当阳峪窑瓷以白釉剔花最负盛名,剔花纹饰流利洒脱,其艺术感染力在磁州窑系同类装饰之上。
当阳峪窑剔花缸
当阳峪窑剔花缸,宋,高34.4cm,口径16.5cm,足径12.5cm。
缸唇口,溜肩,深腹,圈足。外壁通体以剔花装饰。其做法是先在灰褐色胎上施一层洁白的化妆土,划出花叶、缠枝牡丹、回纹等纹样,再将花纹以外的地子上的白色化妆土剔掉,露出灰褐色胎,形成深色地子衬托白色花纹的装饰效果。
宋金时期,我国北方山西、河北、河南的一些瓷窑为了解决当地制瓷原料不够纯净给瓷器生产带来的弊端,另辟装饰蹊径,大量采用剔花装饰,其中以河南当阳峪窑的产品最受人称道。
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
珍珠地划花双虎纹瓶,高32.3cm,口径7.3cm,足径9.5cm。
瓶形似橄榄,圈足。胎为灰褐色,施白色化妆土。瓶身刻划二虎,一站立,一行走,呲牙翘尾,均矫捷凶猛, 搏斗于草丛中,衬以洞石、芭蕉,近底处有一周莲瓣纹。图案以外空白处戳印珍珠形小圆圈。
此瓶制作规整,线条流畅,色调和谐,绘画生动写实,笔法苍劲有力,是一件有代表性的登封窑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