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获奖书籍认识香港的那些年
马霭媛 @ 2014/04/08 ★
香港电台公布“第6届香港书奖”的10本得奖作品,一看名单,内心一阵震动。大部分书籍都和香港本土历史和情怀有关,不约而同地,诉说逝去的香港人和事。
【财新网·Enjoy】香港电台公布“第6届香港书奖”的10本得奖作品,一看名单,内心一阵震动。大部分书籍都和香港本土历史和情怀有关,不约而同地,诉说逝去的香港人和事。这些获奖书籍,仿佛是对现今香港社会的启示,去日苦短,不如回顾前尘,留住美好时光,再为明日打拼,余生才不会白过。
书名:烈佬传,作者:黄碧云,出版:天地图书。
黄碧云在2000年出版了《烈女图》后,13年后面世的《烈佬传》,是前书的对应。黄碧云常说,写作于她是沉重而漫长的事。去年一个讲座上,她说写《烈佬传》写得很辛苦,重写了3次。书中她写老去的六十多岁的黑社会人,以男性的声音(Persona)书写,向难度挑战,有别于以往暴烈而温柔的扬眉女子。书中一群烈佬,有的12岁吸白粉,多次进出监牢,看淡了生活,黄碧云采访他们,有时反被“教化”说为什么把话说得那么复杂,人生是多么简单的一回事,俨如当头棒喝。“烈佬”生活坎坷潦倒,反令作者欣赏他们对命运的坦然,和那“无火之烈”,烈佬的小人物故事弘扬的是人生大道理。
书名: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历史聚落,策划:明爱小区发展服务,出版:三联书店。
香港同舟共济的故事,唱了多年都是狮子山下,其实香港仍有个有200年历史的老村──薄扶林村,保留着邻里乡土情怀、节日风俗、历史建筑风貌,被龙炳颐教授誉为“香港村落的活博物馆”。
《薄扶林村──太平山下的历史聚落》把该村落由古至今的历史、宗教、建筑摄影以至不同时期的村民故事,记录整全。除了专家学者之言,也有村民自力更生、守望相助的口述历史:阿妈半夜去坑渠隔渣取米糠煮食;左邻右里在一处放下门匙信件的交情和信任;妇女扛160斤牛奶养家的辛劳;还有美容院见证村内“大姐仔”由蓄发髻到电发的时尚……
此书是明爱的薄扶林小区发展计划的服务项目之一。
书名:六七暴动:香港战后历史的分水岭,作者:张家伟,出版:香港大学出版社。
新闻求真才能求善求美,成为明日的历史。《南华早报》政治编辑张家伟走在社会最前线,重新整理六七暴动的史料,加入当中被遗漏的内容,包括根据近年解封的英国政府机密档案,披露英国政府当年处理骚乱及中英关系的策略。他又访问了港英政府时期的官员和左派阵营的当事人,把读者带到六七暴动现场,还原它的史实。
此书以作者2000年旧作《香港六七暴动内情》为本,重新修订及增补新材料。被访对象包括名人和小人物,如曾放炸弹的左派“战斗队”成员梁耀华、人造花厂工人萧剑辉、前港澳办主任鲁平、新华社副社长张浚生和曾参与罢工的水务局水务督察刘文成等。六七暴动最后引致51人死亡,800多人受伤,5000多人被捕,历史的巨轮向前进,鉴往知来,总结历史的教训,我们才有往前看的智慧和勇气。
书名: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作者:吕大乐,出版:中华书局。
香港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吕大乐以《那似曾相识的七十年代》,把香港“新旧交替,民情转向”的七十年代留住,让读者重新认识那个黄金岁月。
它虽是一个殖民社会、过渡现象,但大众可从此书了解殖民地的生活体验带来的疏离感,才会更深刻地思考香港的未来,或由足球政治探讨的中港微妙关系,认识冷战政治与国共之争对日常生活的影响。还有消费和购物商场的形成,各地观光客的到来,让香港人接触外来的文化和世界;殖民政府的社会动员工程──启动“扑灭暴力罪行”和“清洁香港”运动,虽只是矮化的公民概念,但却是建构未来生活秩序和社会公共文化的重要过程。当前的香港政治前景仍未明朗,社会积压多方诉求,是时候回顾过去,以理性和睿智去面对未来。■
(本文来自经济通etnet)
小编推荐 RECOMMENDATION
评论 COMMENTS
排行榜 ST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