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伊犁州博物馆邓丽展示“凤首青花瓷壶”。
天山网讯(记者陈鸿博摄影报道)4月11日,沈阳故宫博物院引进新疆伊犁州博物馆的《伊犁草原文化——寻找游牧人的历史轨迹》展中的3件一级文物,镶红宝石金面具、凤首青花瓷壶、铜武士像举行开箱仪式。其中的凤首青花瓷壶,为我国目前出土的仅有两件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之一。
地处伊犁河流域的新疆伊犁,是新疆降水量最多的地区之一,素有“塞外江南”之称。伊犁河谷丰美的水草造就了伊犁大草原、天马和牧游人,使伊犁在公元前就构成了早期的草原文化。如今,伊犁州已成为研究新疆草原文化的摇篮,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专家、学者以及民众关注和研究。
鸾凤和鸣 一东一西
开箱仪式上首个被取出文物,凤首青花瓷壶。它是1998年由伊犁州霍城县芦草沟镇西宁庄村农民马忠挖出后上交给国家的元代青花。而目前国内出土的元代青花凤首扁壶只有两件,一件就是新疆伊犁出土这件马忠上交的,另一件是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的。
“两件凤首扁壶,大小几乎一致,花纹的位置一致相同,仅凤凰尾部的样式有所不同。专家对比两者后认为,北京出土的扁壶花纹是卷草纹,而马忠上交的则是锯齿纹,应该是一凤一鸾,两者在一起叫鸾凤和鸣。”新疆伊犁州博物馆副馆长邓丽说,相比而言,马忠上交的这件比较完整,品相更好。对于两件元代青花凤首扁壶一个在北京元大都遗址出土,另一个在新疆伊犁出土,主要是由于元代青花瓷主要用于外销,而伊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驿站,因此不难理解元代青花瓷会流落到遥远的新疆。
容颜再现 突厥金面
开箱第二间文物镶红宝石金面具,是1997年末伊犁昭苏县波马的古墓葬出土文物中最具代表性的。出土的面具稍有变形,但呈方圆形的面孔,阔面浓眉,圆目大眼,唇微启,八字须,是典型的突厥人面容。
这件魏晋南北朝时期突厥面具大小与真人面孔相差无几,呈方圆形,额际宽阔,下额丰满,两颊饱满,五官的位置比例非常准确。面具的制作工艺尤为精致细腻,几乎采用了古代金银器制作中的镶嵌、锤鍱、焊接、抛光等一切工艺手段。面具从中线分为左右两半,锤碟成形,抛光后对合焊接,然后用小铆钉铆合而成。其口鼻、目及面颊系锤鍱成形,其眉、睛、胡须则用金和镶嵌的红宝石来表现。邓丽介绍说,整个面具透着一股威严庄重的神情,表现出驰骋疆场的草原民族不羁的个性,面具栩栩如生,宛如一面金质的浮雕,具有很强的写实性,对研究墓主人的真实肖像、族属、人种有很大的帮助。
近期,沈阳故宫博物院将会正式对外展示《伊犁草原文化——寻找游牧人的历史轨迹》。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iPhone版
天山网新闻客户端
Android版
天山网官方微信
(微信扫描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