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世界阅读日,笔者恰逢在香港,接连3天专程去了几家实体书店,对商业竞争如此激烈的情况下,实体书店如何生存有了新的思考。
首先,多种经营、时尚发展是方向。单一的图书销售已不适应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做大做活做强做优。书店要在商业中心占有一席之地,需要强力支撑及多元发展。在此,大手笔不失为现代书店业的一种存活策略。2012年8月,台湾著名品牌诚品在香港铜锣湾创办第一家海外分店,租赁了希慎广场大楼的3层楼面,总面积近4000平方米。八楼以销售图书为主;九楼除了图书,还有餐厅;十楼除了咖啡吧外,还销售与图书相关的商品。
当然,实体书店入驻现代商业大厦的并非诚品一家,比如香港商务印书馆在沙田新城市广场里也开设了一家多种业态的分店,设有“BOOKAFFE”,专为小朋友打造了阅读区,适合全家逛;又如旭屋书店开在客流超多的崇光百货,就像私人会所,书店提供很多人性化的服务,例如座位、指示、书籍分类等,读者置身其中有现代、时尚和温暖的感觉。
其次,上天入地不啻是明智选择。香港的“巿场经济”比上海“出道”早,香港的实体书店同样在历经锤打后不断成熟。有人以为香港只有发达的金融业、发达的房地产业,没有象征文化及文化意义的产业商品。其实在香港搞商业经营有很大的风险,而从事图书特别是实体书店概莫能外。所有在香港开店的人都面临高昂的店租费用。实体书店要生存,降低店铺租赁费是首选,于是20年前香港出现了“二楼书店”现象。如今,香港的很多实体书店依然散布在大街小巷,不图东山再起,但求有一立足之地。
在西洋菜南街62号一扇十分不起眼的狭窄门框内,弯弯曲曲走到三楼才见乐文书店。店员一番话道出书店业适者生存的规律。他说,开实体书店一直是爱书人的情结,开书店维生很不容易,除非书店场所是自己的物业,否则楼市浪起浪落,“昂贵的租金吓跑你”,所以有30年经营历史的乐文书店,一直经历着“上天入地”的动荡。据介绍这条街上卖电器的最多,楼上书店也不少,有序言、田园、开益、春藤、尚书坊等。随后交流中,店员认为,搬在楼上经营,过滤掉一批闲逛者,从心理学、营销学观点来看,书店的目标客户和基本客户都有了保证,也让书店为真正需要书的客户腾出时间、精力和人手。
第三,执着追求,专业特殊服务亦可独树一帜。实体书店是一种商业经营模式,但缘于经营者个人价值理念的不同,使图书这一特殊商品有了不一样的意义。许多经营者坦言,面对市场经济利益的诱惑,如果想通过图书商品发财或暴富,是不可能也不现实的,而要坚守自己的理想或追求,甘于清贫却不是每一个经营者所能经受的。“序言书室”3个创业者对实体书店的价值追求一直受人尊重。书店开设在居民楼7楼,经营的社会科学、哲学丛书比较冷僻,即便每天有众多境外游客慕名光顾,经营还是很艰难。但创业者对事业一直有追求,开业7年多来,“序言书室”已成为香港人文、社会学术的一大重镇。毕业自学术气氛浓厚的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的3位创业者,两位只是当兼职做,毅然选择在商业价值挂帅的香港经营实体书店,只是为了让人文、社会学术类书籍有机会被读者看到。
香港实体书店的发展,或许有人会批评将文化变成消费的符号,但如何打开文化消费的新业态,是市场资源起决定作用必然要回答的问题。商业社会利用品味、文化符号增加消费,本身并不可怕,关键是引导、创造或形成的是什么样的价值观。
于此,还需要厘清一些问题,如实体书店的多寡是否就是文化及文化产业兴衰的标准?实体书店的本质属性是经营单位还是公众公益文化阵地?现代科技社会巨变,书香及载体该如何顺应?这些都需要深入探索、深度反思、深刻理解,这不仅关系到对实体书店商业属性的解读,也关乎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文化及产业发展的解读。(作者系上海市工商局高级统计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