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杭州聚集事件续:村民称“秘密开工”是导火索

杭州聚集事件续:村民称“秘密开工”是导火索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12 06:56 编辑: 网络 查看:

杭州官微“余杭发布”公布的视频截图,警察被现场聚集人员追打


  11日下午,杭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通报“5·10”事件情况,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立毅表示,全程确保群众知情权,一定要把这个项目做成能求取最大公约数的项目。

  今年4月,杭州市公示了2014年重点规划工程项目,其中包括,即将在城市西部的余杭区中泰乡建造一座垃圾焚烧发电厂项目,以解决日益严峻的垃圾处理难题。规划显示,该垃圾焚烧项目计划一期日烧垃圾3200吨、二期日烧垃圾5600吨。但由于担心这些设施对身体健康、环境质量、资产价值等带来的多重负面影响,包括城西部分居民在内的群众多次集会进行抗议。10日,大量群众涌上02省道和杭徽高速余杭段,导致交通长时间中断和部分人员受伤。

  没有人员死亡 两人投案自首

  杭州市公安局副局长边卫跃在发布会上表示,当时聚集人员封堵02省道和杭徽高速公路,一度造成交通中断,并有人趁机打砸车辆、围攻殴打执法管理人员。有多名民警、辅警、群众不同程度受伤,数辆警车和社会车辆被掀翻。

  边卫跃说,事件处置过程中,没有出现网上传闻的人员死亡情况。到11日零时许,现场大部分人员散去,现场秩序基本恢复正常。

  杭州余杭区法院、检察院、公安分局、司法局11日发布通告,要求此事件中实施聚众堵塞交通、毁坏公私财物、行凶伤人、制造传播谣言等行为的人员,主动到公安司法机关投案自首。目前,已有两名涉嫌违法人员投案自首。

  没有完成法定程序 一定不开工

  发布会上,杭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徐立毅表示,该项目从选址论证到立项、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需要一个严格的论证、报批过程。徐立毅说,杭州市将继续对该项目进行严格论证,学习各地先进做法。

  统计表明,近年来,杭州主城区生活垃圾每年增长量在10%左右,但杭州的垃圾处理能力七年来没有任何增长。杭州目前在城市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都建有垃圾焚烧厂,但处理能力已经严重跟不上垃圾的产生速度,每天尚有超过5000吨的垃圾无法处理,只能实施直接填埋。此举不仅对环境影响更为巨大,而且现有填埋场的承载能力不足6年。建设垃圾焚烧厂的确是目前实现垃圾减量、缓解目前杭州“垃圾围城”现象的最有效方式。

  记者采访了解到,部分周边居民仍担心焚烧厂的建设对身体健康产生影响。针对民众的担忧,杭州市余杭区有关负责人11日对记者表示,项目在没有履行完法定程序和征得大家理解支持的情况下,一定不开工。

  邀请群众全程参与 确保知情权

  中泰垃圾焚烧厂规划选址中泰乡原九峰矿区,四面环山,与临安毗邻。建成后,将主要用于处理城西居民产生的生活垃圾。部分居民担心,焚烧厂的建设所产生的烟尘,排放的二恶英等有害物质会影响周边的空气、水源和土壤等,并对周边居民的身体健康产生影响。对此,杭州市表示,焚烧厂的选址规划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市规划和对周边交通、市民生活的影响,并承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施设备。

  杭州市委、市政府有关负责人则表示,理解公众的心情,但这种“欢迎建垃圾焚烧场,但不要建在我家门口”的“邻避思维”让政府左右为难。

  目前项目仍处在前期规划公示阶段,为争取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当地政府已组织城建、规划、环保等领域的专家与民众代表展开对话,并邀请了全国垃圾焚烧和处理方面的专家就公众关心的问题进行了解答。

  在余杭区人民政府发布的通告中,政府还承诺在项目前期过程中,将邀请当地群众全程参与,充分听取和征求大家意见,以保证广大群众的知情权和参与权。据新华社

  声音

  “情绪垃圾”缘于决策程序不“环保”

  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项目没有走正确的程序,一个科学的项目没有行使科学的民主。

  杭州官方认为,垃圾焚烧项目的选址,综合考虑了地理环境、城市规划等因素,以及对周边交通、市民生活的影响,并承诺采用国际最先进的设施设备。但是,居民担心有害物质会影响空气、水源和土壤,并对自身健康产生危害。冲突之所以出现,是因为官方强调的科学决策与民众要求的民主决策,产生了矛盾。具体来说,一个正确的项目没有走正确的程序,一个科学的项目没有行使科学的民主。

  当地民众的反对,多少有些“邻避效应”的考量,即不希望将存在潜在危害的项目建在自家附近。尽管政府部门一再强调垃圾焚烧项目技术很成熟,但很多百姓对这个项目的安全程度有怀疑、没信心。这种担忧不是民众的错,而是官方没将项目的科学性、安全性给群众说清楚。如果地方政府不反思自身责任,将决策程序失当造成的问题归咎于民众,这在客观上会给民众原本不满的情绪更加添堵。

  用正确的程序办正确的事,是避免政府决策遭遇不必要冲突的重要路径,也是中国现阶段许多重大建设项目屡遭民众反对的最大教训。很多地方政府决策的项目,官方认为很科学、很安全,但民众心里没底;官员承诺不会在民众不理解、不支持的情况下开工,但民众得到的是动工消息。在重大建设项目上,几乎所有冲突的本质,都是决策程序与越来越强烈的民众参与诉求之间的矛盾显现。

  一个垃圾处理项目,还没开工就先收获满地的“情绪垃圾”,这不一定是项目本身不环保,而是决策程序不“环保”。试想,如果将这次决策的程序倒过来,让决策部门的声音在最后出现,决策者在拍板前先听群众的声音,让群众先听到专家的声音,再听到政府承诺的声音,是不是会避免或减少群众的怨声和骂声?

  权力部门在做决策之前,非但不能漠视反对的声音,反而应将反对的声音放得大些,这样才会将潜在的冲突减到最小。这或许是个笨功夫,但也是真功夫。所谓科学的民主决策,说到底就是个下笨功夫的过程。据新华社

  过程 聚集事件凌晨清场

  北京青年报记者昨天连线多位余杭区中泰乡村民得知,5月11日凌晨,警方已将九峰高速清场。现场图片显示,有人在清理聚集村民留下来的方便面箱等垃圾。据昨日在现场的村民介绍,清场后,许多村民仍继续以静站的方式维权。

  抵制中泰垃圾焚烧厂的活动,从5月7日开始,至今已持续多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