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昌历史悠久,春秋战国时期为楚西塞。西汉初年置县为县治,名夷陵县,因‘水至此而夷,山至此而陵’得名,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置府名宜昌。。宜昌位于湖北省西部,地处长江中上游结合部,渝鄂湘三省市交汇地。上控巴蜀、下引荆襄,以‘三峡门户’、‘川鄂咽喉’著称,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自秦、汉以来,宜昌就是历代州、府所在地。有2400多年的历史,是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世界历史文化名人---屈原和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故乡,三国时期的夷陵之战也发生在这里。
全市共辖五县三市五区。五县即:秭归、兴山、长阳、五峰和远安;三个县级市即:当阳市,枝江市和宜都市;五区即:亭区、伍家区、西陵区、夷陵区和点军区。总人口414.93万人,面积2.1万平方公里,市区面积4249平方公里,建成区面积61.5平方公里,市区人口133.8万人。宜昌地处秦巴山脉和武陵山脉向江汗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势西高东低,地貌复杂多样。堪称为世界文化遗产的“李四光地质力学构成形迹”即发现于西陵峡境内。宜昌境内的山区、平原、和丘陵,使宜昌大致构成“七山一水二分田”的格局。这里的气候属于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交替过渡地带,具有四季分明、春早冬晚、雨热同季的特征,年均气温在16摄氏度左右,降雨量在1000毫米以上,年日照为1600个小时,能满足亚热带常绿植物生长。
宜昌是鄂西渝东的交通枢纽。长江黄金水道流经市域232公里,宜昌港为长江八大港口之一,枝城港为全国四大煤炭中转港之一,318国道横贯全境,宜黄高速公路延伸至三峡坝区,焦柳铁路在枝城与长江交汇,三峡机场是全省重要的航空港。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宜昌将新增沿江铁路、沿江高速公路和沪蓉高速公路,构筑起沟通东西南北的交通枢纽。
宜昌物华天宝,资源富集,最具有代表性的有水能、矿产、生物、旅游四大优势资源。
一、水能资源富集。市域江河纵横,密布成网,水量丰富,除长江、清江外还有10公里以上的河流99条。水能可开发量达3000万千瓦,可开发量占全国的8%,长江流域的15%,湖北省的99%。将建成的世界最大水电站--三峡大坝装机26台1820万千瓦,年发电能力846.8亿千瓦时;已建成的万里长江第一坝---葛洲坝电站装机21台总容量271.5万千瓦,年发电能力157亿千瓦时;清江第一座水电站--隔河岩电站装机4台120万千瓦时,年发电能力30.4亿千瓦时。此外,加上300多座中小水电站,全市水电总装机容量可达2300万千瓦。宜昌由此而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水电基地,被誉为“世界的水电之都”。
二、矿产资源富集。市域内已探明矿种53种,大矿床14处。其中磷矿储量12亿吨,占全国的17%、全省的70%,是全国六大磷矿区之一。石墨已探明储量1685万吨,是全世界四大优质石墨矿床之一。铁矿储量17亿吨,占全省的31%。其他如煤矿、重晶石、花岗石、金、银、钨等矿藏,都具有较大的工业开采价值。
三、生物资源多样。宜昌雨量充沛,温暖湿润,适宜多种生物生长。境内森林覆盖率达49%,木材蓄积量240万立方米,居湖北之首。在五峰后河等地,至今还保存有第四纪冰川期遗留下来的原始森林群落37万亩多,建有大老岭、柴埠溪、玉泉寺、龙门河、清江等六个国家森林公园和后河一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20多种珍稀动物活跃其中,3000多种高等珍惜植物在那里生长。尤其是五峰后河560余亩原始森林中的珙桐等稀有珍贵树种,是距今1亿多年前的第四纪冰川期植物物种的幸存者,被称为世界植物的“活化石”。此外,宜昌的柑橘、茶叶、香菇、蚕茧等土特产品享誉海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