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概况
简介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泰山又称“岱岳”,位居五岳之首。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死后,头部化为泰山。《史记集解》所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泰山自古便被视为是社稷稳定、国家昌盛的象征。无论帝王将相,还是文人墨客,都对泰山仰慕备至,以登攀为荣。几千年来无数帝王纷纷在此封禅祭天,更使之成为名副其实的东方圣山。
泰山既有秀丽的麓区、静谧的幽区、开阔的旷区,又有虚幻的妙区、深邃的奥区;还有旭日东升、云海玉盘、晚霞夕照、黄河金带四大自然奇观及石坞松涛、对松绝奇、桃园精舍、灵岩胜景等十大自然景观,宛若一幅天然的山水画卷。山内古建筑星罗棋布,有110余处宫、观、祠、亭、坊、楼、阁、塔、桥等各式建筑。同时,它又是一座石刻艺术宝库。山区现有刻石2200余处,从先秦直至民国,名人题刻随处可见。 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只有登过举世闻名的十八盘,你才能真正体会到人生的艰辛与幸福,其实就在手掌之间。
区域分布
泰山景区可以分为:泰山脚下和泰山内两大区域。泰山脚下主要有岱宗坊和岱庙景点,可以作为登泰山之前的预热。泰山内,又可以分为:幽、旷、奥、秀、妙、丽六大景区。帝王登泰山,多从中路而上,中路被称作“登天景区”,也被称作“幽区”;泰山之阳的山麓部分,人文景观丰富,称“丽区”;与西溪基本平行的西路,人称“旷区”,自然景色最佳;泰山东北麓的天烛峪,经后石坞登顶,有“奥区”之称;从西北麓桃花峪进山,顺彩石溪东行至岱顶,沿路山水相依,是为“秀区”;岱顶日观峰、月观峰、丈人峰等景观众多,是为泰山“妙区”。
历史文化
历史
泰山位于山东省中部,是我国的“五岳”之首。5万年前的新泰人化石遗存和40万年前的沂源人化石遗存显示出这一带早期的人类活动。泰山南麓的大汶口文化,北麓的龙山文化遗存也反映出早期黄河流域氏族部落的活动状况。
相传远古时有72位君主来泰山巡狩祭祀,自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至明朝历代帝王,先后有12位皇帝,都亲临泰山封禅祭祀。
从先秦至明清,4000年中,有数以百计的帝王使臣朝拜祭祀泰山。尤其自秦始皇东巡“登临泰山,周览东极”,大举封禅活动后,历代帝王更是或亲赴或派使臣纷纷登泰山祭祀封禅。泰山脚下的岱庙就是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历代文人名士也纷至沓来,孔子、司马迁、张衡、李白、杜甫,都为之留下了不朽之作。
文化
泰山是佛、道两教的胜地,因为两教的庙宇、名胜遍布全山。道教在泰山有1800年的历史,泰山封禅加速了神仙学说和道家思想的融合,从而为道教思想的形成创造了基本的条件。道教传入泰山后200年,佛教也传入泰山,佛图澄弟子僧朗,在泰山西北的金舆谷昆瑞山,创造朗公寺,传授弟子百余人,一些名僧也经常来往泰山。两教的庙宇名胜也成为了泰山的亮点之一。
普照禅寺的高僧元玉,以“三教一理”的现身说法,曾为前来泰山祭祀的清代康熙皇帝讲经论道。
泰山神,又叫“东岳大帝”,山神原来并无封号,以山为名,至唐玄宗东封泰山时,始封泰山为“天齐王”后加封至“天齐大生仁圣帝”。泰山神被历代帝王吹捧到无可复加的地步。明太祖登基后,改革封禅制,把泰山神的一切封号都去掉了,但东岳大帝的称呼仍历代沿用。
由于泰山神的神威上通天庭,下连地府,致使历代帝王接踵朝山,纷纷拜倒在东岳大帝的足下,乞求保佑,因此历代对泰山神偶像也倍加重视,屡经修饰。现存岱庙的泰山神是1984年重塑的。
碧霞元君,是人们生活的保护神,又被称为“泰山奶奶”,自宋真宗封泰山后,泰山神由兴而衰,随之泰山神女渐渐取而代之,到明清时,她竟然成了“庇佑众生,灵应九州”的泰山女皇了,其元君庙也遍及全国,到泰山朝拜元君的民间宗教活动愈演愈烈,历代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