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故宫命案细节披露大马士革弯刀刺杀两名领导

故宫命案细节披露大马士革弯刀刺杀两名领导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8 17:05 编辑: 网络 查看:

  故宫“南三所”在紫禁城东部,靠近东华门,按阴阳五行说这里属木,青色,主生长,故屋顶多覆绿琉璃瓦,嘉庆、道光、咸丰等众多皇储少时都曾在此居住学习,也称“阿哥所”。

  如今,这里是故宫博物院展览部。

  阴晴寒暑,古今往来,读书品宝,热爱兵器的胡建中,沉醉于宫廷酒具的马继革,还有屡屡把玩故宫古琴的郑志标在这里一起工作了很多年。他们简直能称得上当代“竹林三贤”,甚至“南三所三贤”了。

  2013年10月25日,就在这深深南三所院内,郑志标抽出长刀,刺入展览部两位领导胡建中与马继革身体。

  按部就班上升的天才

  郑志标今年50岁,毕业于中央美院国画系,师从大师姚有多。

  事发前,儿子考入大学,妻子升任某大学副院长,他们还将雪铁龙换成奔驰GLK300。用郑母杨女士的话说,“当时就觉得他们一家太幸福了,幸福得就怕出什么事儿”。受害者马继革的儿子则考入了北京名列前三的高中,胡建中作为功成名就的专家,已经规划好了退休生活。在采访过程中,无论是受害者家属,还是郑志标的家人,都在重复同一问题,“为什么?”为什么沉默温和的郑志标会毁了三个家庭?为什么在文化氛围最为厚重的故宫会发生如此血案?

  谈起这桩案件,圆脸斯文的郑志勇从来不用“哥哥”一词,而是直呼“郑志标”,“郑志标是公认的帅哥,个子很高,年轻时像日本明星一样。他画画特别好,处处比我强。”

  郑志标一直是郑家的榜样,一位按部就班上升的天才。郑母杨女士是天津著名的工笔画大师,父亲应范曾之邀,曾任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主任。家庭熏陶之下,郑志标初中毕业后考入中央美院附中。这个附中可能是中国最难考的高中—千人报考,每年仅招80人。他从此离开天津,来到皇城根。

  虽有家学,但郑家那时境况并不好。“当时我们两人工资加起来不够100元,要供着一个外地上学的高中生与一个未成年的弟弟,还是挺困难的”,但在母亲印象中,郑志标开朗向上。他和同学们相处很好,一直是班干部,天天挂着一把钥匙去上学,懂事,孝顺。

  郑家传统,父亲主事。郑父在时,郑志标还同父亲聊工作,不会藏在心里。父亲去世后,郑志标在家里没了交流对象,他与弟弟相差8岁,说不到一起去。

  1980年,美院附中毕业后,郑志标考入中央美院国画系。那届国画系,一个班只有四个学生,老师却有七人,个个大师级别。

  在中央美院,看过他画作的人都说他基础扎实,有灵气。“可惜毕业后分到故宫,浪费了专业。”郑母说。在家人心里,“他一生中最大错误就是选择了故宫,这是郑志标人生悲剧的始发站和终点站”—但果真如此吗?

  十三排

  1988年后,郑志标几乎天天都要踏进故宫“十三排”。故宫下属紫禁城出版社就在这里。

  “十三排”在宁寿宫的两侧,清静素雅,但也有暮气,此为乾隆所建,他退休后在这里当太上皇,“大隐隐于朝”。

  从大学校园直接进入故宫,性格温和的郑志标说话办事却很稳重成熟,不像新手。这里多尊称领导为“先生”,不论男女;编辑之间则直呼其名,但郑志标例外,上下大小都叫他“老标”。一位出版社同事形容,“老标体格壮实,何时何地都是一副从容不迫的样子,一双眼镜透着狡黠和顽皮。”

  “狡黠和顽皮”或许来自美院的放荡不羁,郑志标虽然生性沉稳,但多少沾染了那里的气质。他在出版社的主要工作是编辑图册,一次他拿着一张印在A4纸上的黑白照片问同事:“下一期洋务运动用这张做封面怎么样?”照片上恭亲王端着一杆步枪正在瞄准射击,用这张照片说明恭亲王全力支持洋务运动真是太生动不过了!但随即隔壁的编辑揭穿了他的把戏:那是郑志标用复印机炮制的一张假照片。

  表面轻松,但郑志标很要强。他经常把做不完的活带到家里继续,爱人埋怨他不心疼家里的电费,一晚上一晚上地搞装帧。

  工作性质所限,郑志标在十三排期间很少出手作画,唯一一次公开作画是为出版社绘制一个广告牌。他画画停停,几天后一只唐三彩大骆驼才跳上广告牌。领导没有赞美,反而问:“这个很难画吗?!”郑志标笑道:“小菜一碟儿,小菜一碟儿。”领导看着众人说:“美院的高材生,画画这个算什么呢。”这种事情多了,郑志标开始给上司留下恃才傲物,不合群的印象。

  南三所

  南三所离十三排不远。2005年,郑志标从出版社调到这里的陈列部(后改为展览部)。

  “他跟雅昌合作拿了几个大奖,说这块(图书编辑)已经基本上做到头了,想尝试一些新业务。”一位熟悉郑的人士说。

  从十三排到南三所,郑志标的调动是老领导胡建中一手操作的。他是日后被郑所杀的两人之一。

  胡建中比郑志标早10年进入故宫,此时为故宫展览部主任,他对皇家院落的物品与生活尤其熟悉,曾主持多项大展,醉心于故宫所藏兵器的研究。

  胡建中和郑志标的私交很好,二人曾经合作出版过不少专著。不过他们个性差异不小,“胡建中不会得罪任何人,”一位故宫工作人员说,“他为人不错,但非常滑,嘻嘻哈哈,哄得所有的人都很开心,经常同比他年纪小很多的人拍肩膀。”

  第三个主角马继革来到了“南三所”,他是多年后被郑弯刀所杀的第二人。事实上,进入展览部之前,两人的关系已不错,两家住得近,郑志标下班开车有时候会捎上马继革。

  马继革职高毕业,从故宫基层做起,后来有清代隶书、绘画、酒具著作出版。他的起步也是紫禁城出版社,三年后被调到陈列部。他以认真闻名。“故宫是一个巧人多的地方,大家学历高,都愿巧干,像马继革这样苦干的人很少,”一位故宫员工告诉本刊,“一次办展览,一个大推车上面放了很多画,马继革一个人推车,一大堆人跟在后面。到了陈列室,大家纷纷挂画,挂完之后,马继革继续推车走向下一个陈列室,一个帮手推车的人都没有。”苦干让马继革赢得了胡建中的信任。

  “他们三人的关系开始还是挺不错的,”摄影师侯元超说,“2008年的时候,郑志标曾经带着胡建中和马继革来天津,我招待他们三个。我几次去故宫,郑志标都带我去老胡的办公室聊天,马继革有时候也过去一起聊。”

  南三所中,“三贤”进进出出。外人只能隔着钢化玻离看珍宝馆内的古董,但对于那些珍宝守护者、研究者的生活,仅限于幻想。

  手捧珍宝

  回头看来,郑志标人生的最高潮应该是2005年。那一年,为庆祝故宫博物院建院80周年,故宫与央视出品了12集大型纪录片《故宫》,郑为执行总编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