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周围还流传着碧霞元君与老佛爷争占泰山的传说:从前各路天神云游凡间,都想据守名山胜景领受尘世香火。这一天,老佛爷驾着云头自天而降,见雄伟泰山。风景绝佳,就在极顶埋下一只木鱼做占山凭证。接着天仙玉女碧霞元君也驾着详云来到泰山,她见高山流水,松柏蓊郁,也爱上了泰山,就想在绝顶埋只绣鞋做标记。那只刚挖下3尺,就发现了木鱼,她急中生智,又挖了3尺,把绣鞋埋在下边,上边仍埋上木鱼。第二天两人相遇后都争着占泰山,结果闹得不可开交,便找来玉皇大帝评理。玉帝让两人各拿凭证来,老佛爷便说:“我早就在这里埋下了木鱼。”元君说:“我早就在这里埋下了绣鞋。”玉帝说:“谁埋得深说明谁来得早。”结果先挖出了木鱼,接着又挖出了绣鞋,于是玉皇大帝便封元君为“泰山老母”。老佛爷知道元君搞了鬼,气得把岱顶的松树都拔了,捆了两捆,一脚踢到山前,一脚踢到山后。所以至今山顶上缺松树,而山前有对松山,山后有石坞松涛。这是多么神奇的传说啊!
泰山是天的象征,神灵的统帅,但在男尊女卑的封建社会里,为何让来历复杂的女神逐渐凌驾于东岳大帝之上了呢?泰山是万物终始之地,阴阳交替之所,“终始”、“阴阳”本身是相互矛盾的,但通过阴阳五行的“乾道成男,坤道成女”之说就又把它统一起来了。泰山既代表峻极于天的乾象、父性,又代表发育万物的坤象、母性。所以古代帝王既在山顶祭天,又要在山下祭地。封禅制嬗变后,坤女承虚而入,《玉女卷》解释说“父严而母慈,胞孕乳哺出于母,而其出之者母不自知也;天尊而地亲,五材百货产于地,而其产之者地不自明之,所谓神也”。泰山玉女就成了慈善贤良,孕育万物的泰山女皇了。古代称大地及土地神叫“后土”,而后土夫人就叫“碧霞元君”;又加玉女是天帝之女,泰山老母就腾达于天帝之孙“泰山神”之上了。泰山女皇也就安然自若,神权赫赫了。于是朝拜元君的民间宗教活动愈演愈烈,历代不衰。
据传后代泰山女道上张炼师,久居玉女祠,说明那时就有不少人祭祀泰山老母。到宋代就兴盛起来了,苏辙在《岳下》诗中有“车途八方至,尘飞百里内”之句。足可见当时的朝山盛况。明清两代,祭元君的活动发展到鼎盛时期,明代万历二十一年(公元1593年)礼部尚书和文阁大学士王锡爵在《东岳碧霞宫碑》中说:“目碧霞宫兴建以来,世人朝拜泰山的都是来给泰山奶奶烧香的,近的数百里,远的达数千里,每年到泰山顶烧香磕头的多达数十万人,施舍香火钱亦数十万银两。我往返行走在齐鲁大道上,顶礼膜拜、施舍祷告者声闻数千里。善男信女脚上磨起了血泡,拄着拐杖艰难地攀登着,而从不休息。问其故则答曰:‘元君能为众生造福。’他们有求福的、求财的、求医的、求子的,其无所求而登泰山的,千百人中没有一个。”
明代史学家王世贞在《游泰山记》中,更是绘声绘色地描写了冬夜朝山的盛况。其初游泰山为正月底,夜宿岱麓,半夜推开北扉而望,宛如一条长长的白绢,自山脚上至绝顶;又似聚集了数百斛萤火虫于囊中,光熠熠而不定。问其情况,原是士女礼元君者,手提灯笼,鱼贯而上。其领祝之声,隐隐可以听到。
由此可知,正月底仍是天寒地冻之时,岱顶更是滴水成冰。传说,正月十五日是元君诞辰日,自春节至月底进香的人特别多,山上无法食宿,必须当日下山,所以,远道而来的老太太和陪行的青年妇女多在半夜前持灯而上,使整个登山盘路变成了一条熠熠生辉的火练,真乃龙灯奇观。到清代,乾隆皇帝的太后亲登岱顶向元君求寿,八十大寿时仍登岱顶拜元君。黎民百姓的朝山活动就可想而知了。清人韩锡胙在《元君记》中云:“统古今天上神祗,首东岳,东岳祀事之盛,首碧霞元君……自京师以南,河淮以北,男妇日千万人,奉牲牢币喃喃泥首下。”
明清时,泰山老母的神威,震慑神州,其元君庙也遍及全国。清初,孙承泽所撰《天府广记·寺庙》载:“京都有碧霞元君庙五处,香客云集,烟雾终日缭绕;都人最重元君祠,每月初一和十五,士女云集。”冯玉祥先生在《读春秋左传札记》中说:全国2000多个县,几乎每个县里都有“泰山行宫”(即元君庙)。历史上统治阶级主要就是靠神权来加强君权,诱骗受苦受难的劳动人民崇拜偶像,使千百万创伤斑斑的心灵蒙上“庇佑”的虚幻,永远永远地希冀于将来。今天,随着时代的选展,泰山神和泰山玉女已成了神权的“化石”,我们可以从这“化石”中,去探索和揭示历史演变的真谛。
至于碧霞元君的来历,一说为黄帝所遣之玉女。据《玉女考》和《瑶池记》记载:黄帝建岱岳观时,曾经预先派遣七位女子,云冠羽衣,前往泰山以迎西昆真人,玉女乃—七女中的修道得仙者。—说为华山玉女。但—般作为泰山女神,为泰山神之女。据明王之纲《玉女传》:“泰山玉女者,天仙神女也。黄帝时始见,汉明帝时再见焉。”一说为汉代民女石玉叶,凭灵泰岱。据《玉女卷》称:汉明帝时,西牛国孙宁府奉符县善士石守道妻妻金氏,中元七年甲子匹月十八曰子时生女,名玉叶。貌端而生性聪颖,三岁解人伦,七岁辄闻法,尝礼西王母。十四岁忽感母教,欲入山,得曹仙长指,入天空山黄花洞修焉。天空盖泰山,洞即石屋处也。山顶故有池,名玉女池;旁为玉女石像。可见汉晋时早有泰山神女的故事。汉代人还在泰山顶上雕刻神女石像,在泰山极顶修建玉女池以奉祀。五代时殿堂倾塌,石像仆地,金童之像漫涣剥蚀,玉女也沦落于泰山岳顶玉女池内。宋真宗东封泰山,还次御帐,在玉女池中洗手,一石人浮出水面,此乃玉女。宋真宗于是下令疏浚该池,用白玉重雕玉女神像,命有司建祠并更名为“昭真祠”,遣使致祭,号为“圣帝之女”,封“天仙玉女碧霞元君”。明朝时,将昭真祠又更名为“灵应宫”,后又扩建,增大规模,为碧霞宫。赐号“碧霞元君”。道教吸收了上述信仰,认为碧霞元君乃应九炁而生,受玉帝之命,证位天仙,统摄岳府之神兵天将,并照察人间一切善恶之事。
在我国的北方地区,民众对碧霞元君的信仰极盛,信徒以之为奉神,祷之即应。在民间广为流行宣扬叙述泰山娘娘灵迹的《泰山娘娘宝卷》,道教也奉为教门经籍,纳入道书之列。碧霞元君的称号,也并非泰山娘娘的独有,南方的天妃顺懿夫人也有此号,《封神演义》又说余化龙为主痘碧霞元君。直到近代,碧霞元君之名才为泰山娘娘开专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