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究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究

来源:网络转载 2015-09-03 09:42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探究

郑延琦,彭城

(山东财政学院东方学院 基础教学部,山东 泰安 271000

 

[)05-0107-06

 

      一、    问题的引出

     (一)研究背景

人力资源管理理论认为,绩效是决定薪酬的一个重要因素,薪酬管理与绩效考核是亲兄弟,任何优秀的薪酬管理若想成功,必须有科学合理的考核制度和考核方法相配合。【1245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中国的企业逐步开始施行将员工的薪酬与绩效挂钩的薪酬体系;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也全面推行了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了绩效考核。20081223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财政部《关于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指导意见的通知》,要求200911日起在全国义务教育学校中实施绩效工资制度。20099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自2010年起,在全国的事业单位,全部推行绩效工资制度。【2】这样,作为实施绩效工资的基础和依据,“绩效考核”十分迫切的摆在了全国事业单位面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建立与完善问题,已经成为高校难以回避、且应予高度重视的问题。

为增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研究的针对性、代表性,突出“教师为本”的理念,本文的“高校教师”专指为完成高校教学任务而配备的从事教学、学术研究以及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人员。

     (二)当前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现状与问题

】高校尚未有成熟的、配套的、系统的经验可资借鉴,工作中不可避免的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各自探索多,政府推动少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绝大多数高校紧密结合本校实际,在教师的教学工作质量与数量、教学科研工作质量与数量的目标责任制度与考核方面,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但由于缺乏政府行政部门的统一推动,这些探索多限于“各自为战”,尚未形成各方达成共识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

      2.单项推进多,系统化考核少

      高校教师的绩效考核机制,是涵盖德、能、勤、绩等考核内容,定性考核与定量考核等考核方法,以及绩效工资等考核结果利用诸要素的系统性的、规范有序的体系。目前,各高校普遍存在考核内容不健全的问题。一是内容各式各样,二是在德、能、勤、绩的综合考核,“绩”与“酬”的结合与系统性设计上,有待于不断探索创新和完善。

      3.绩效考核“模糊”指标多,客观量化较少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普遍存在考核方法不完善的问题。高校之间的差异性、教师队伍状况的复杂性和教师绩效客观量化的困难性,使一部分高校产生了畏难情绪,少数单位甚至采取“模糊”考核、“轮流坐庄”的方式,把绩效工资制度变成了“均田地”,使绩效考核、绩效工资失去了应有之义。

      4.领导拍板多,有效沟通少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关系到对每个教师的评价及其收入分配。因此,绩效沟通应当贯穿于整个绩效考核与绩效工资的全过程,【498-103但一些高校在绩效考核中,往往忽视了教师的权利,由少数人决策。甚至个别院校出现了绩效考核向领导“倾斜”、领导“绩优酬厚”的现象,致使绩效考核的公信力下降。

     (三)开展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研究的意义

      本文的研究意义来自于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从理论上讲,关于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研究方面,目前还没有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理论框架和非常成功的实践经验,本文的探索,对于推行以绩效考核为依据的绩效工资制度这一新生事物,具有一定的经验积累和理论促进作用,并有一定程度上的创新意义。从实践角度看,按照国务院要求,2010年起在全国事业单位全面实施绩效工资制度。目前全国有600余所国办高校,不可避免地会共同面对绩效考核这个难题。本文的研究,有助于实现绩效考核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有利于实现绩效考核的客观公正和较高的“保真度”,也有助于通过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体系,施行公正公平的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调动教师教书育人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进而促进教学改革和高校教育事业的发展。

     (四)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原则要求

     1.坚持以教师为本的原则

      高校教师作为教书育人的主体和教研活动的掌控者、执行者,促进他们的发展应当是绩效考核的出发点和归宿。尊重教师职业的学术性、探索性、学科性特征和教学、科研活动需要长期积累、创新的特点,在岗位目标责任制定、考核内容设计、绩效指标提取以及绩效反馈等过程中,均应在客观公正、公平合理的基础上,反复沟通,用民主管理来防止学校内部个别领导在绩效考核中独断专行的做法,【5】以期充分发挥绩效考核、绩效工资的正向激励作用,达到以考核推动高校科学发展、以考核引领教师全身心投入到育人事业中来的目的。

     2.坚持注重实绩的原则

      教师绩效考核必须突出实绩导向。考核内容、考核指标设计与权重以及考核结果利用等都应突出实绩,既突出工作成绩和劳动效率。对完成基本教研任务且有突出贡献(卓越工作)者,应视具体情况予以加分和一次性奖励。同时,还应重视教师实绩与学校行政管理岗位、教学辅助岗位绩效考核的可比性、平衡性,以减少阻力,激发活力。

     3.坚持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应当以定量考核为主,定性与定量相结合。对确实难以量化的,如德、能及勤之“责任心”项,实行定性考核,但必须力求进行科学评价,切实做到不“失真”,定性准确。对教学、科研等业绩,应尽可能的借助数学工具予以量化,并按照标准化、具体化、数字化、可测化的要求,明确绩效标准和绩效指标。但无论定性还是定量,都应注意“否决”因素。例如教师有学术不端行为,应依据认定的影响程度,减分甚至“一票否决”,绩效归零。

     4.坚持改革创新的原则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要处理好稳定性与动态性的关系问题,在绩效考核各项工作基本稳定的前提下,定期、不定期地对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机制的每个环节不断进行完善。如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等任务时,就应当增加相应的考核指标,丰富相应的考核方法等。同时,对于获“长江学者”、各级“劳动模范”等称号的有突出贡献者,在“优绩优酬”的同时,还应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

      方法是人们认识、改造世界活动中,为达到某种目的所应用的途径、手段、方式、原则的总和。【6】高校教师绩效的因子众多,围绕考核目的,选择一种简捷、高效、易于操作的绩效考核方法,既是高效度的绩效考核机制的必然要求,也是绩效考核的核心内容所在。

     (一)有关文献回顾

    (二)构建思路

     绩效考核方法的研究与实践,为高校教师考核机制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的积累。通过“扬弃”,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应是构建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方法的正确态度。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就是通过高效度的绩效考核,使绩优者受到激励并致力于提高绩效,绩平者或绩差者找准问题,明确提高绩效的方向,“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考核结果的应用,当前最直接的就是为施行绩效工资制度提供基础和依据。

       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是学校内部的管理活动,从执行结果上看,它包含对教师的管理、监督、激励、导向等功能。绩效源于考核,高效度、高公信力的绩效考核方法的选择、构建,必须从高校教师教书育人、为国家培养人才、提高民族素质的职责出发。从教师的职业特征来看,“师者,人之模范”,“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已经成为社会对教师的共识。因此,应将师德表现作为教师考核、聘任(聘用)和评价的首要内容”。同时,高校教师劳动的精密性、复杂性,要求其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技术资格,具有较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娴熟的教育科学知识。从教师的行为来看,教学活动本质是心灵对心灵的耕耘,需要创造性的艺术劳动,不但要教好书,还要育好人,具有良好的传道、授业、解惑能力。从教书育人的结果来看,要树立以提高质量作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教”与“研”应达到规定的数量、质量以及较高的学生满意度。

      根据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的目的、理论类型和教师职业特点,拟探索汲取各考核法诸多优点,弥补一些考核方法的不足的新的考核路径,称为“高校教师多视角绩效考核法”。其主要内容由考核基础、业绩与贡献、考核主体、被考核者、统计汇总等五部分构成。它主要吸收了360°绩效考核法的广泛性、全面性,将特征、行为、结果融为一体考核,并将个人、上级、同事、学生列为考核主体;又汲取了关联矩阵法的合理因子,把学校、中层(院系)和教师的岗位目标责任制度作为“绩效标准”引入,选择德、能、勤、绩四个要素及不同权重作为“绩效指标”,当然,按照不能让所有考核者都考核所有方面的观点,对被考核者进行分层次、可比性考核。在吸收各种方法长处之时,又紧密结合实际加以改进完善,如360°绩效考核法的“顾客”权重过大,经“扬弃”修改为“学生满意度”管理考核,且权重减少。考核周期原则上每学期或每学年一次。

     (三)高校教师多视角绩效考核法解读析

     高校教师多视角绩效考核法主要内容包括:

     1.考核基础

      考核基础是指建立学校、院系和教师个人三个层面的岗位目标责任框架。一是高校的组织目标,主要有制定分院系教师定岗办法,为教师定岗、定员、定工作量;制定高校教师聘用办法,明确聘用岗位、条件、标准等;制定教师绩效工资分配方案。二是院系岗位目标责任,由各院系以学校组织目标为指导,结合院系实际将学校总体目标分解细化为部门目标。三是制定教师岗位目标责任(绩效标准),将“干什么”、“由什么样的人干”、“干到什么程度”等子项内容定性、量化。

      2.业绩与贡献

     3.考核主体

      4.被考核者

      决定被考核者绩效的因素主要有:考核分,因卓越工作(如科研奖项、行政奖励等)而获得的奖励分,扣减分和因违章违纪而被否决的因素。

      5.统计汇总

      三.高校教师绩效指标体系设计

      高校教师多视角绩效考核法把德、能、勤、绩分解为师德情操等14个子项,除“卓越工作”一项外,基础分数之和为100分。考虑到绩效结果的利用主要是施行绩效工资制,所以在考核要素中设计了多项变量因子,既涉及奖励加分因素,也含有罚项及减分、否定等因素,以实现使大多数教师增加收入、极个别绩差绩劣者减少收入的理念。

      高校教师多视角绩效考核的各项绩效指标,以中级职称为中间值,其德、能、勤、绩及其子项的分值分布为:德20分,其中核心价值观5分,工作态度5分,师德情操5分,学术作风5分;能10分,其中胜任资格2分,课程难度4分,说课能力2分,科研创新能力2分;勤10分,其中出勤率6分,责任心4分,兼职服务根据不同兼职加分(如班主任、教研室主任可分别加4分、6分);绩60分,其中教学工作40分,其子项教学工作量达标30分,教学工作质量达标10分(但获得奖项者加分,如国家精品课程、省精品课程可分别加20分、15分),科研工作20分,其子项科研工作数量、质量达标各占10分,获得奖项者可视不同层级奖励加分。卓越工作,包括行政性奖励、专业性奖励等,均对应加分并给予一次性奖励,但不能重复加分与奖励。

      一是受到党内警告以上处分或行政记过以上处分者;政治、经济、道德上有严重问题,正在审查处理之中者;被判处有期徒刑以上刑法收监执行或缓刑者;被劳动教养者。

      二是无正当理由,拒绝承担学校安排的教学或其他工作任务的。

      三是因失职、渎职或工作考虑不周到、不细致,措施不到位,发生教学事故,造成突发事件,酿成后果者。

      四是学术不端、弄虚作假、谎报成果或剽窃他人成果者。

     五是病、事假一学年内累计超过一个月者。

      考虑到被考核主体的层次性,高校教师多视角绩效考核法还设计了“被考核主体分层次权重”。14个子项中,“说课难度”项的副高级、正高级专业技术职称者,由中间值的4分调减为2分。“说课能力”项,助级及以下职称者,由中间值的2分调增为3分。而“科研创新能力”,副高、正高者则由中间值的2分调高为4分,助级及以下者调减为1分。“出勤率”项,中间值为6分,副高、正高者为4分。“责任心”中间值为4分,副高、正高者为6分。“教学工作”中间值为40分,而副高为30分,正高为25分,助级及以下为50分。“科研工作”中间值为20分,副高为30分,正高为35分,而助级为10分。高校教师多视角绩效考核法的计算公式为:

       综合分=基础分+奖惩分

       基础分=上级50% + 同事40% + 学生10%

      四.运行模式与制度支撑

    (一)过程设计

      第一步:宣传引导,建立共识。

      第二步:成立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负责审查或通过以岗位目标责任制为基础的绩效考核标准;研究决定“奖励性”部分的构成;审查所属院系的考核结果;处理教师投诉;改进完善考核方法等。

      第三步:明确绩效标准(以岗位目标责任为主体)和绩效指标。操作上先由下往上,由同一岗位同一职称的教师先提出初步绩效标准和绩效指标,然后由院系修订,学校平衡审定后再下发执行。

      第四步:确定绩效考核的内容。由学校根据绩效标准、绩效指标内容,结合本校中心工作,研究确定其各项考核内容和权重系数草案,然后向所属院系、教师广泛征询意见、建议,经反馈、修改后实施。

      第五步:设计绩效考核的操作方法。绩效考核的一般过程是:先由学校组织人事部门下发考核通知及考核表,参加考核的教师完成考核表;院系核实后组织综合考核(评议、测评、汇总),并将考核结果上报组织人事部门;公示考核结果;兑现奖励性薪酬。

      第六步:总结提高。根据反馈情况,进一步完善绩效考核机制。

    (二)组织实施

      一是高校要切实加强对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建设的领导。及时掌握工作情况,研究解决新问题,督促检查全过程,精心组织,稳妥推进。二是学校人事分配制度改革领导小组成员的组成应体现出全面性、代表性,由学校领导、院系负责人、教职工代表等组成。三是成立由选举产生的教师代表组成教师评议小组,主要职责是上情下达,下情上达,成为畅通教师对绩效工资反映、建议等诉求的沟通渠道。

      2.突出民主管理,搞好绩效沟通

      有效沟通有利于形成院系领导主导、教师高度参与、群策群力的绩效考核机制并减少个体之间的矛盾和误读误判,促进和谐。

      3.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施行绩效工资制度

      绩效考核是绩效工资的前提和依据,绩效工资是绩效考核结果的有效利用,二者互相依存。在实施中,要充分利用绩效考核结果,施行绩效工资制度。

       第一,确定绩效在分配中比例。绩效工资是 与绩效挂钩的分配形式,教师的职业价值决定薪酬中的比较稳定的“基础性”部分,而绩效则决定薪酬中变化的“奖励性”部分。义务教育学校实施绩效工资时这两部分的比例为7:3。中国的高校与义务教育学校无论是办学目标、方向,管理体制方面,还是师资队伍建设、财政拨款等方面,都有着很大的差异。按照国务院“学校依据绩效考核情况自主确定分配方式、项目和标准,搞活内部分配”的精神,高校教师的基础性和奖励性薪酬部分的比例一般地可掌握在6:4,使活的部分真正能够发挥好激励作用。同时,还要框算出学校能够再拿出多少钱来支付“卓越工作”等加分薪酬。

      第二.确定绩效考核的“价值”。高校教师的“奖励性”部分须依靠绩效考核的“分”来计算发放。因此,要确定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确定绩效考核的“分”的价码,即1分值多少钱的问题。

       第一步,审核确定出全学校和院系人均绩效,供领导决策、平衡时参考。其计算公式为:

       人均绩效考核分数=参加考核教师绩效考核分数之和/参加考核教师人数 

     (注:“参加考核教师”均不含被“否定”人数;分子中“考核分数之和”只指基础部分的分,不含“奖励及加分”、“罚项及减分”和“卓越工作”变量因子。)

       然后,依据该公式分正高、副高、中级、助级及以下4个职称层次分别计算出各层级的人均绩效考核分数。

       第二步,分别框算出全校、院系人均绩效工资额(人//月),以便宏观调控。计算公式为:

       人均绩效工资额(人/元/月)=全体教师人数活的部分工资总和(元/月)/参加考核教师人数 

      然后依据该公式分别计算出各层级的人均绩效工资额(元/月),作为施行绩效工资制度的标准分值。达到平均分者,绩效工资不增不减。

      第三步,核定被考核者人均分值(1分值多少钱)。计算公式为:

     被考核者人均分值(元/分)=人均绩效工资额(元/月/人)/人均考核分数

      参照第一步、第二步的方法分单元、分层次计算出教师人均分值。这样,绩效考核反馈沟通后,教师将个人的综合分对比一下人均绩效考核分,将高出的分数乘以本人层次的被考核者人均分值就能计算出个人的绩效工资额。

      其次,确定分配形式。在奖励性工资分配方式上,目前少数规模较小,教师较少的高校,多采用以个人为单元的计算方式。而中国绝大部分高校,办学规模大,教师众多,岗位繁杂,如果以个人为单元计发奖励性工资额度,势必造成学校的组织人事部门直接考核每一个教师,极易导致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因此,奖励性绩效工资分配应当针对学校所属院系,让比较熟悉情况,了解绩效较多的院系站在绩效考核的“中流”,承担计算绩效工资额度工作。按照高校教学规律,高校教师绩效工资的“基础性”部分按月发放,“奖励性”部分可以按绩效考核周期发放。

      (三)制度支撑

      1.深化教师制度改革

     对大学而言,师资代表着大学的“核心竞争力”,一支优秀的教师队伍,是实现人才强校战略、建设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关键。要继续深化高校人事制度改革,推行教师职务聘任制,实现教师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的转变,强化激励与约束机制,促使其提高教学科研水平。

      要建立健全关于教师师德、学术、教学科研等方面的规范。要强化职业道德制度建设,约束、激励教师当好“人之楷模”,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禁止利用讲台这个“公共平台”发表有违“主旋律”的言论;坚持做到热爱和尊重学生;坚持正确的学风导向,用制度来克服学术浮躁,惩处学术不端行为等。对教学、科研、考勤等方面,应健全与绩效考核相适应、与绩效工资相吻合的定性、定量指标及奖惩规定。

      2.加强绩效考核制度建设

      只有得到绝大多数教师拥护与支持的绩效考核,才会具有生命力和活力。因此,要搞好三个关键性的制度保障。一是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工作方案,二是要有公开透明的绩效考核程序规定,三是要有畅通的诉求渠道与方式。这样,才能做到让学校教师都满意。

      3.不断推进教师绩效工资制度改革

     作为绩效考核的“兄弟”,绩效工资制度是一个新生事物,需要在实践过程中不断校正,不断完善。

     4.强化绩效考核的技术支撑

      要大力运用数学等工具和计算机技术,开发相应软件,实现绩效考核的电子化、便捷化,节约、降低绩效考核的成本,提高绩效考核的效率。

       五.结论

180中国高校可以借鉴企业和义务教育学校的有益经验,促进高校建立健全教师绩效考评机制,充分发挥高校教师绩效工资制度的创新效应,为加强我国高校教师队伍的建设,推动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贡献。

 

[1]张德.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M].2.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4]王丽娟,何妍.绩效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09.

329

[6]中国百科大辞典编委会.中国百科大辞典[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63

 

Research on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ZHENG Yan-qi ,PENG Cheng

(Department of Basic Teaching, Dongfang College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Tai’an, Shandong 271000, China)

Abstract:While the performance-related pay system is carried out generally in all of the public institutions, to establish a scientific and reasonable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of university teachers is the basis for carrying out the performance-related pay system in college and universities. Up to now, the matured, complete, scientific, feasible and powerful effort method of the performance appraisal has not been built up in China’s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For this reason, according to the multi-perspec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 of university teachers, we should keep to the principle of teachers first, pay attention to the practical results, combine fixed properties with quantities, and carry out reforms and innovations. From the start of the comprehensiveness, scientificity and rationality to design the appraisal contents, determent the appraisal indexes of morality, ability, work and achievement and apply the mathematical calculation to look for the specific method that performance-related pay establishes close contact with performance appraisal.

key word: university teachers. performance appraisal system. multi-perspective performance appraisal method.

(注:本文发表于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双月版  2010年第5期  第26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