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服饰 > 街拍 > 故宫原“掌门”张忠培逝世 长沙籍考古名家魂系家乡

故宫原“掌门”张忠培逝世 长沙籍考古名家魂系家乡

来源:网络转载 2017-07-11 16:40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张忠培先生(白发者)考察宁乡县罗家冲遗址考古工地,查看出土的新石器时代文物标本。 资料图

  中国著名考古学家、中国考古学会原理事长、故宫博物院原院长、出生于长沙的张忠培先生,于昨日上午9时40分病逝北京,享年83岁。惊闻噩耗,长沙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何旭红向记者表示:“再也听不到张老的批评之语、鼓励之言以及张老对长沙的顽童之忆了。现在唯有完成西汉长沙王陵、宁乡罗家冲遗址等考古工作以谢张老的指导之恩、帮助之情。”

  爱吃甘长顺的面条

  何旭红与张忠培先生的初识是在1996年下半年。当时走马楼三国吴简从平和堂工地破土面世,总数达10万余枚,比以往国内出土简牍的总和都多。先生获知此事后,立马从北京坐飞机赶到长沙。

  何旭红回忆道:“当时,我还是一个懵懂的年轻考古工作者,也不太知道简牍发现的意义和价值,但有幸陪同张忠培先生前往五一广场查看工地现场和简牍保存库房。当先生看到库房内整整齐齐摆放着的一盆盆简牍,老人异常兴奋,指着我们说:‘你们中,会出一大批专家!要好好干哟!’”

  次日,根据张忠培先生的要求,何旭红等特意陪先生去黄兴南路上的甘长顺面馆吃早饭。在早餐时,得知先生出生于坡子街,就住在火宫殿正对面。他小时候就读过丽泽小学(原火后街小学,现址为火宫殿湘菜首府)、豫章小学(现铜铺街小学),中学就读于文艺中学(现长沙市六中)、长郡中学,由此考取北京大学考古专业,后来成为中国著名考古专家、故宫博物院院长。

  田野考古拒绝打伞

  市考古所书记李云飞记忆最深刻的事情,是在去年炎暑,张忠培先生到汉长沙国王陵考古工地进行视察指导,坚决反对有人替他打伞。

  李云飞介绍道,当时已82岁高龄的张忠培先生,顶着烈日在工地边走边看,并坚持拒绝工作人员为他撑伞遮阳。先生在拒绝年轻人的好意时,风趣地说:“我就是在田野玩泥巴坨出身的,在考古工地打伞就不是那么回事了。” 张先生对如何做好汉王陵考古工作提出明确意见,并语重心长地对在场同志们说:“一个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从出生就是走向死亡的过程,关键在于你在这个过程中要有几个亮点,要留下点痕迹。”

  为长沙考古指点迷津

  2006年风篷岭汉墓发掘,该墓规模宏大,墓主为西汉晚期某代长沙王王后。何旭红说:“张忠培先生立马赶到长沙,听取了发掘现场的实际情况和市考古所的基本情况,嘱咐我们加强学科建设、加强课题研究。”2007年至2008年,市考古所根据先生的要求提出了8大课题,并抓住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机遇开展了汉代长沙王陵墓群、明代吉王陵墓群等专题调查,发现了一大批汉代长沙王陵墓、明代吉王陵墓。其中汉代长沙王陵墓群获批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忠培先生知晓这一情况后,又专程从北京来到长沙,召集考古所专业人员,要求抓紧和抓住长沙国遗址和墓葬的考古工作。先生认为,长沙行政区域不大,要在国内考古界作出影响就必然要选准重点,长沙国是汉朝为防范南越国北侵而封建的,地域广、存续时间长,遗存必然丰富。张先生当时开玩笑地对何旭红说,长沙考古人如果都不搞清楚长沙国的遗址和墓葬,那你们搞什么?

  随后数年,张忠培先生几乎每年都要到长沙,每次都一定要听取市考古所关于西汉长沙王陵考古工作的汇报,一定要到考古现场看一次。当市考古所遇到困难时,先生及时指点迷津,为考古所出谋划策。

  人物名片

  张忠培:以物论史,透物见人

  张忠培1934年出生于湖南长沙。1952年,北京大学创办考古专业,18岁的张忠培成为第一届学生。长郡中学先后培养了两位故宫“掌门”,即第一任院长易培基、第四任院长张忠培。

  大学期间,因买不起车票,张忠培只回过两次家,假期他都用来在校阅读专业书刊。1956年留校深造,1958年起带领本科生在陕西渭南一带进行“拉网式”大规模区域系统考古调查,开业界先河。他还一改以往考古以一座房屋或一座墓葬为单位的做法,把元君庙遗址发现的整个仰韶文化墓地都作为发现对象和研究单元,这一新理念、新方法当时领先国内外同行。1961年张忠培毕业后分配到吉林大学,1972年创建吉大考古专业。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之初,张忠培便成为学会最年轻的理事,2008年当选学会理事长,是服务于学会时间最长的一位考古学家。1987年调任故宫博物院院长。

  张忠培在考古上追求“以物论史,透物见人,代死人说话,将死人说活”的理念,著作等身。他的《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一书是中国第一部研讨考古学方法论的个人专著,推动了中国考古学科学化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