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张忠培60年来的这些论著的数据,客观记录了他笔耕不辍的学术轨迹;那么他通过挖遗存、建框架、解文化、续谱系、修国史、寻规律、创学说、求真理等发现创新与研究创新过程,则得出了许多符合中国历史发展实际的科学结论。其中,值得一提的是他的《中国考古学——走近历史真实之道》一书。该书作为中国第一部研讨考古学方法论的个人专著,成为出版界重点推出的《中国文库》第一辑的重要书目之一。该文库主要精选了20世纪以来中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名家名著,考古学方法论的名著唯有这一部。
考古学是广义的历史学的有机组成部分,重建中国古代社会并寻找中国历史发展进程中一般规律,一直是中国考古学的责任和使命。1985年,苏秉琦应总主编白寿彝邀请,担任《远古时代》的主编,组织张忠培、严文明等,历经五年左右,撰写完成这一旷世之作,把史前考古学转化为史前史,实现了几代学者修国史的夙愿。该卷出版后,被称作“全景展现中国远古历史,探寻中华文明源头”的典范之作。2010年,该卷更名为《中国远古时代》单册出版。这两种版本发行近10万册,影响相当广泛。
去年,国家有关部门组织编写钱伟长生前任总主编的《20世纪中国知名科学家学术成就概览》,我有幸被推荐写作张忠培。我对他所从事的研究是这样认识的:
他通过发展和创立考古学理论与方法,推进了中国考古学科学化进程,践行了务实求真的科学精神;通过考察中国社会结构与形态变迁,探寻中国文明起源与形成及其走向秦汉帝国道路;通过构建考古学文化的序列和时空框架,从“谱系论”视角揭橥了中国多元一体和一统多元的基本国情。他提出的“国家论”,阐释与表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规律;他提出的“文化论”,指出了传承、吸收、融合、创新是人类社会历史文化演进的规律。他的学术思想承前启后,见微知著,论以载道,自成体系,基于考古学又超乎考古学,代表了中国考古学前进的主流方向,引领了中国考古学新时代,扩大了考古学在学术界以及社会的影响力,标志着中国考古学已形成适合本国历史实情的理论体系,并以此站到了世界考古学的先进行列。
说起来,除了上面撮要提到的“年数据”和“文数据”外,在张忠培80年的考古人生中,还有很多在治学、学识、学风、学品、人品方面的一组组数据。譬如“一数据”,他从不争第一,也从未想过成为唯一,但他却不断地创造了中国考古学上的一个个“一”;再譬如“零数据”,他一直坚持“三不写论文原则”:不为会议写文章,不为职称写文章,不为稿费写文章;等等。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为人示范,实至名归。正是因为有了这些数据,和还有很多没有提到的数据,汇集成了张忠培的考古道路、考古故事、考古人生——中国考古学,因为有了张忠培的学说而丰富;张忠培的人生,也正是因为从事了中国考古学而精彩!
(作者为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