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这场展览,自带活泼与力量 (2017-06-23 19:20:04)
标签: 杂谈
我必须承认,来北京将近7年,此前一次故宫都没有去过。
原因很现实:就是不想一边挤破了头一边还啥也没看懂。因为工作的关系,我去过的国家其实并不算少,但是各地的博物馆却真心去得少。并非不想,是有点怕。自知历史文化底蕴缺失得厉害,又不想只是草草看过了事,所以在我心里博物馆的行程似乎总是个格外有仪式感的任务,导致连家门口的“故宫计划”都这么一直搁置着。
直到前不久,我的朋友圈被一场叫“尚之以琼华”的珍宝艺术展持续刷屏。我很好奇,是怎样的一场展览,能让这么多人愿意抽出时间、人再多也一定要去故宫看它?我这个人不太相信什么大号宣传,只信自己的眼睛,所以颇有点不服气的我,提前好好做了一番功课,头一遭进了宫把这场展览看了个底朝天,希望能够找到我自己的答案。
看这场展览如果不看冠冕,那肯定是白来了。“冠冕尊荣”作为本次展览重要的四个主题之一(其他三个分别是项链艺术、自然诗篇和情感内涵)展示了多款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
从尚美巴黎CHAUMET创始人尼铎为约瑟芬皇后定制彰显无上皇权的冠冕开始,时至今日,已经为诸多皇室贵族创作了多达3500件冠冕,并留下了350座冠冕的模具原件。这是这一法国珠宝设计世家两个世纪以来积累而成的无价宝藏,也是历史的美好印记。
人们总说历史是惊人的相似,依我看,历史中的女人对美的追求才是惊人的相似!比如这件镶珠宝冠,它是满族妇女吉庆时节穿戴吉服所戴的冠饰,也称为钿子。这顶宝冠上居中的部分有翡翠镶嵌珍珠,还有火焰纹结子一枚,同时再选用红宝石、碧玺等材质,点缀成花瓣、花蕊繁复又精致的图案。
你看,清代宫廷女子在发饰上玩出的花样跟法国贵族女子所戴的冠冕不正有着异曲同工之妙。细想一下也不难理解,说浅白点,戒指上的钻石再大,耳环、项链的设计再特别,都抵不过那一眼看去就不可能被忽略的头饰珠宝。说深入点,19世纪至20世纪法国宫廷中兴起的冠冕风潮与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绝对脱不了干系,当女人有足够大的意愿去表达自我的时候,才有勇气戴上一顶耀眼的冠冕。所以从约瑟芬皇后时代开始,冠冕的风潮真正开始复兴,如海上掀起的狂风,惊涛拍岸;幻化在这场展览中,就是我们看到的一整面的冠冕之墙。
这面冠冕之墙是这场展览华丽的结尾,它所正对着的是展览的隆重开场——拿破仑、约瑟芬皇后和玛丽皇后的三幅巨大画像,以及首次离开法国在境外展示的拿破仑一世加冕之剑。
谁又能想到,就是这面正对着尚美巴黎CHAUMET历史中高贵起始点的冠冕之墙上,众多带有历史意义的冠冕围绕着中心最闪耀的那一顶,竟然出自一位年仅21岁的设计者之手!
尚美巴黎CHAUMET向在国际上享有盛誉的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发出邀请,请珠宝设计艺术专业的学生创作一款“二十一世纪冠冕”。21岁的英国学生斯科特•阿姆斯特朗(Scott Armstrong)以其作品“眩彩花园”冠冕摘得最终的桂冠,也成为了这座冠冕之墙的最大亮点所在。
“眩彩花园”冠冕的创作过程
我在观完展之后曾经想过,如果没有这顶象征新生与年轻的“眩彩花园”,这场展览完不完整?其实也是完整的,但可能不是完美的。所以我佩服策展人的选择,没有从尚美巴黎CHAUMET博物馆的海量收藏里随便挑一款,也没有找一位已经德高望重、功成名就的珠宝设计师来做个稳妥的安排,反而挑选了来自初出茅庐的年轻人为其打造冠冕,还敢与拿破仑的佩剑在展厅遥遥相对。
今年21岁的斯科特•阿姆斯特朗应该算个典型的95后了,虽然他说自己从未想过会有设计冠冕的机会,但事实上,在创作过程中,他熟练地运用了很多巧思。比如从法国规则式庭院步道那些美丽而抽象的图案和细节中汲取灵感;比如留心到凡尔赛宫或马勒梅松堡约瑟芬皇后的玫瑰花园所呈现出的景象;比如对以往尊贵的冠冕心生敬畏的同时也认为二十一世纪的冠冕应该和历史上的任一冠冕一样拥有同样的价值,那就是属于杰出女性的一个极其特殊的象征。这些点点滴滴的想法不就是年轻人对过去的发问和内省吗?之后,这位年轻人没有太眷恋过往的气度和高贵,而是散发出年轻人自有的、旺盛的、向外征服的生命力,采用无论是曲线还是直线都简洁直接的形式塑造出一款现代法式花园造型冠冕,整体的对称性不时在细节处被打破,成串的绿色碧玺和黄色石榴石点缀其间,错落有致,既有传统法式花园的恢宏气势,又轻盈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