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真研究、挖掘和弘扬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对于正确认识中华民族悠久而又丰富的服饰色彩文化宝库,正确评价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在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中的地位,把握中国服饰色彩文化的精髓,进一步推动我国服饰色彩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促进世界服饰色彩文化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一、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演变
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是一个较为宽泛的概念,它植根于古代,存在于近、现代,既有民间。民族服饰色彩,又有宫廷、宗教服饰色彩,同时它又不是一种孤立存在的文化现象。它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是附属于物质载体之上的主体美的物化形态,是中国社会服饰主体审美观念的艺术的表现。纵观中国服饰史,其色彩内涵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和服装的离异而演变的,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民族性和时代性特征。
1、自然色彩
自然色彩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最初形态。
直接反映与人们对它的直接感知为特征,在我国至少延续了13000多年。斗转星移,日月生辉,自然色彩给予古代先民灵感与启示。从普照万物的太阳到给予人类温暖的火种,以及动物殷红的血。红色,对于原始人类不啻于温暖、食物、安全、希望和生命,因此受到莫大的崇拜和敬仰,红色自然就成为原始人类最关注的色彩。
考古发现证明,红色是中国人也是人类最早制造和使用的色彩,它得益于中国当时发达的石器制造技术,这种以赤铁矿为原料,经研磨而成的颜料,是原始人类最熟悉和容易找到及制造的,当红色一经被人类关注并掌握,就被用于原始生产和生活之中。从北京山顶洞人遗址的被染成红色的砾石、兽牙、海贝等装饰品,以及撒在山顶洞人的遗骨周围的红色粉末就可得到证明。原始人对其他色彩的感知和使用也同样直接取于自然,除了直接取于其他颜色的矿石原料外,就是直接取于植物,如用植物不同颜色(黑、白、红、绿、黄)的汁涂身、纹身或染服饰材料,以此来表示什么。这种直接取于自然取于自然材料颜色的自然色彩是最初服饰色彩文化的最基本的特征,从当代中国的许多少数民族的服饰色彩文化中都还可找到起雏形。
2、封建色彩
封建色彩是中华传统服饰色彩文化的第二个形态。它是以等级标识为主要特征,在我国延续了一千五百多年。当古代中国告别了愚昧与野蛮,进入了文明的阶级社会之后,服饰色彩又成为奴隶及封建等级制度的重要标志之一,被赋予了伦理的特定意义。如商代将取于自然的青(蓝)、赤(红)、黄、白、黑五种颜色当作尊贵的色彩,规定只有奴隶主贵族才能使用。《考工记》记述了当时的贵族服饰色彩是:“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黻,黑与青谓之黻,五彩备谓之绣”。此外,将五色还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相结合,与五行、五常与五神相对应,构成了所谓“五方正色”的图式,并根据五行相生相克的原理推衍出五德终始说,如商以金德玉,尚白色,周以火德王,尚红色,秦以水德王,尚黑色等,每个朝代都以其中一种颜色作为代表性的色彩。到了以血缘为纽带、按宗法族制保持严格等级制度的中国封建社会中,色彩作为政治伦理的外在形态,直接被用来别上下、明贵贱,成为统治阶级权力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
从西周开始直到明清,历代制定的舆服制度,从皇帝到诸臣百官的服饰色彩及纹样均有等差。封建社会中期以后,规定愈加明确详细,如《宋·舆服志》关于文武百官服饰颜色的规定是:“文武三品以上服紫,四品服绯,五品浅绯”,而黄色和龙纹则成为皇帝的专用色和王权的象征。在漫长的中国封建社会中,在封建等级制度的高压和儒家礼教思想的双重作用下,色彩的应用已脱离了自然的物质属性及其色彩的本来意义,被赋予了皇权神授和社会地位等级差别的标志与象征等政治伦理的意义,对服饰色彩的使用方向与范围有了特定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