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廉颇奔魏的历史背景
1、赵王专横跋扈。封建专制时期君王有一种通病,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翻手为风,覆手为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赵孝成王如此,赵悼襄王更甚。长平之战后期,赵孝成王欲用赵括时,蔺相如劝谏赵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会变也。”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称:“括不可为将”。但赵王固执己见,命赵括至长平代替廉颇为将,致使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
2、郭开馋言弄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商子·修权》,因为君王专横跋扈,所以给佞臣造成可乘之机。赵国红极三世的佞臣郭开是廉颇的政敌、对头。他曾多次欲置廉颇于死地。长平之战,廉颇坚壁固守三年之久,秦军一筹莫展,秦相范睢施反间之计,在邯郸散布谣言,说秦人只怕赵奢之子赵括,廉颇不久便会降秦。郭开在朝中煽风点火,致使赵王做出以赵括代替廉颇的决定。将廉颇卸职回邯郸遭受冷遇。
3、白起杜邮教训,白起乃秦国功臣良将,长平之战一举击败赵卒四十万,可谓功勋卓著。但在攻伐邯郸时不听秦王之命,遭范睢馋言,秦王将其贬为士卒,逐出咸阳,最后赐剑让白起自刎与杜邮。
4、廉颇连续侍奉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战功显赫,德高望重。赵悼襄王时已是第三代,廉颇虽听命悼襄王,但悼襄王却惧其权高势重,常有戒心,廉颇老谋深算对此也有发觉。
5、佞臣郭开当朝,馋言弄权倍受悼襄王信用。这对廉颇无疑是最大威胁。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虽然廉颇忠君报国,一片诚心,却处在君王惧、佞臣恨,朝不保夕的危难环境之中。
二、廉颇奔魏的主观动意
公元前245年,在危机四伏中的廉颇忠君报国,一如既往。廉颇奉命攻取魏国繁阳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偃继位,称为悼襄王。悼襄王昏庸无能,重用郭开。郭开奸诈毒辣,早就想置廉颇于死地。悼襄王对德高望重的三世老臣廉颇怀有戒心,加之郭开在赵王面前尽说廉颇的坏话。赵王信以为真,便派乐乘到繁阳代替廉颇职务。廉颇知道来者不善,忍无可忍,为防不测,击败乐乘,乐乘败走。按照当时的条件,廉颇德高望重,兵权在握,击败乐乘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起兵闹事,另立新主;二、改朝换代,自立为王。这两种情况对能征善战,威震诸侯的廉颇来说易如反掌。但他一不另立新主,二不自立为王,而选择了“奔魏大梁”。廉颇奔魏是什么思想动机呢?
1、效仿乐毅,奔魏省君。廉颇奔魏之前,早有乐毅奔赵先例。廉颇奔魏,是否有意效仿“乐毅奔赵”,不可育断。乐毅乃燕国名将,固统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大败齐国而永垂青史。当乐毅包围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莒和即墨时受阻,三年没有攻下。正值此时,燕昭王去世,其子姬乐资继位,即燕惠王。齐相田单趁机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跟新燕王早有嫌隙,害怕受燕王处分,借口进攻两城不敢回国,还说他想当齐国的国王。燕惠王原来对乐毅就不信任,听到流言,决定对乐毅下手,派大将骑劫前往接替他的职务,并下令乐毅回国。乐毅见善者不来,便投奔赵国。此后,齐相田单用“火牛阵”将燕军打得溃不成军,主将骑劫被杀。田单乘胜攻取齐国七十余城。此时,燕惠王后悔用骑劫代替乐毅,于是派人到赵国向乐毅表示歉意,请乐毅返回燕国。廉颇乃赵国良臣重将,廉颇想以他的奔魏唤醒赵王良知,让赵王反省自己的错误,重整朝纲。但赵王昏庸无道,无自律之明。正像《宋史·刘黻传》所说:“用贤如转石,去佞如拔山”。任用贤才,就像转石头一样容易,说去就去,铲除佞人,就像搬山一样艰难。赵悼襄王缺乏燕惠王的明智。枉费了廉颇奔魏省君的努力。
2、奔近魏,上在待君。赵、魏、韩三国都与秦国接址,同属抗秦第一线。廉颇击败乐乘,若无忠君报国之心,完全可以远离赵国,直奔齐、燕。廉颇心系赵国安危,奔近魏是为了随时听候赵王召唤,返赵抗秦。廉颇奔魏后,赵国与秦国交战,屡次被困。“国难思良将”,此时,赵王又想请廉颇率军抗秦。于是派人到魏国考查廉颇健康状况,看他是否能复出为帅。廉颇见到赵使来访,想必回赵报国时机已到,兴高采烈,面对赵使,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饭后,身着铠甲,纵身上马,演武献艺,威风不减当年,表明自己仍能率兵征战。廉颇此举足以表明他奔魏决非背君判国,而是守边待命。
3、爱国之心,至死不灭。由于佞臣郭开贿赂使臣,向赵王谎报廉颇实况说:“廉颇将军虽然年迈,饭量不错。可是大小便失禁……”。赵王听信馋言,认为廉颇老而无用,没有召他回国。廉颇报效祖国的道路被佞臣堵死。在廉颇报国无望之际,楚王派人将他阴迎至楚,任其为大将。廉颇以为报国时机来了,想率领楚军抗击强秦,以侧应赵军,减轻秦对赵国的压力。可是,楚军腐败,丧失了战斗力,廉颇调遣不动,为将无功。廉颇再次由希望变为失望。他感叹说:“我思用赵人。”无日不想统帅赵国子民率兵为国效劳,念念不忘为赵国人民报效出力。廉颇身在异国他乡,忧国忧民,公元前241年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春),但其爱国之心至死未灭,有史为证,不被误传。
三、廉颇奔魏的意义
通过对赵国末期君臣良莠的甄别,对廉颇奔魏动机的剖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廉颇奔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反不乱,走为上策。古人曰:“为治之道,无如择人”。在赵王眼里拉帮结派维护自己的权势比得到贤臣良将更重要。“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孟子·滕文公上》)。由于赵王专于集权好言,所以佞臣郭开几世受宠。廉颇屡受郭开诬陷,但因忠君而忍。到了赵悼襄王时,郭开眼中已容不得廉颇,廉颇对郭开也忍无可忍。“人之邪正不两立,政之善恶不并行”(《读通鉴论·唐高宗》)。繁阳一事若廉颇从命返朝必有两种结果:一、郭开加害廉颇至死;二、廉颇与郭开公开对抗。前者,高谋善断的廉颇不会就范。后者,廉颇不会背上反君乱朝之骂名。“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廉颇奔魏是老谋深算的决策
“忿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一个人克制忿欲与欲望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人的涵养德性有多深,克制的能力就有多强。公元前245年攻取繁阳的廉颇与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盟时的廉颇大不相同。他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为国家民众的利益决定自己的言行。第一,他留在赵国,凭他单枪匹马无法改变昏君佞臣狼狈为奸的现状;第二,佞臣弄权弄不好自己会死于非命;第三,若抗争势必造成国内混乱,伤害国济民生;第四,作为三世老臣奔走他国,难免天下人非议。但只有保全生命才能待机为国效力,思前想后,决定离开“是非之地”。廉颇担心郭开陷害是多余的吗?不是,廉颇奔魏后,李牧成为赵军主将。幽缪王七年,寿趁国发生饥荒,分兵三路大举攻赵。赵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馋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及使赵葱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李牧之死验证了廉颇的预测,若廉颇不奔魏,必先死于郭开馋言。廉奔魏保护了自己,也为日后应召回国效力保存了实力。
廉颇奔魏是忠君报国的升华。
廉颇奔魏,躲过了郭开陷害,保护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多次报效祖国的机会。第一,赵王失去廉颇,如果能像燕惠王那样,不听馋言,反省自己,请廉颇回国为将;第二,赵王失去廉颇后,如果反省自己,识破郭开,除掉佞臣直接使人召回廉颇。这样廉颇回国,赵国实力倍增,军心大振,赵军御秦将是另一番局面。第三,魏王如果大胆启用廉颇,魏国抗秦实力也会增强,同时也可以削弱秦军对赵国的压力;第四,楚王任用廉颇为大将,如果楚军若服从调遣奋力抗秦,也能分散秦军攻赵的兵力。上述四次“如果”虽然都是“如果”,但都是廉颇奔魏的愿望。这些愿望虽然破灭,但它们同“食斗米,肉十斤”,“吾思用赵人”一起成为廉颇忠君报国思想的升华亮点。
廉颇将军一生攻城略地,战功累累;能征善战威震诸侯;刚正不阿,佞臣计恨;自律和衷、群臣折服;爱民抚民,不恋战功;忠君报国,至死不已。尊其“德圣”无瑕可击。
廉颇人格美德的现代价值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拜上卿、相国,其故里是平遥廉庄。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高尚人格,青史留名,向为推崇。但史书所载,残缺断失,难窥全貌。近数年,高平连春锦先生历千辛万苦,穷数十万平方公里山川,跑遍赵国全境(仅平遥廉庄就往返十余次),循历史轨迹,遍查断垣残碣,遍访智叟野老,遍翻史书故纸,左考右证,史海钩沉,于廉颇文化之研究,获可喜收获。在其倡导带动下,一些志士学人也纷纷介入廉颇文化探讨之列,并已成立廉颇文化研究会,致廉颇文化之研究渐成气候。
廉颇所处的战国时代是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由于诸侯争雄称霸的政治、经济、军事需求,造成了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思想空前发展和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已经是中华大地各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原始文明积淀,并已有一千多年有文字考证记录的文明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及商鞅、李斯、以及孙武、孙膑等等才智卓绝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字学家、军事家和他们的著作。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在哲学思维、科技军事、人文道德等文明领域的成熟进步已卓然可见。
任何时代个体的人,都离不开所处时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构成生命体的全部物质,还是思想灵魂,都来源于环境,和环境紧密相关。廉颇作为战国时的一名杰出人物,其行为方式、人格美德,均受到了当时环境的熏陶,受到了截至当时中华大地精神文明的滋养。其人格美德所闪耀的亮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美。
作为研究对象,廉颇身上表现在处世态度、行止作为、思想品质、人格美德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涵容了以儒家为主兼容其它优秀思想文化品质的复合文化,应予充分的梳理研究,扬弃传承。但最精彩的是“负荆请罪”,是“将相和”,是“和合”的儒家思想,是“和谐”发展的原理。
一、廉颇奔魏的历史背景
1、赵王专横跋扈。封建专制时期君王有一种通病,专横跋扈、独断专行;翻手为风,覆手为雨;顺之者昌,逆之者亡。赵孝成王如此,赵悼襄王更甚。长平之战后期,赵孝成王欲用赵括时,蔺相如劝谏赵王说:“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会变也。”赵括的母亲也上书赵王称:“括不可为将”。但赵王固执己见,命赵括至长平代替廉颇为将,致使四十五万赵军全军覆没。
2、郭开馋言弄权,“君好法,则端直之士在前;君好言,则毁誉之臣在侧”《商子·修权》,因为君王专横跋扈,所以给佞臣造成可乘之机。赵国红极三世的佞臣郭开是廉颇的政敌、对头。他曾多次欲置廉颇于死地。长平之战,廉颇坚壁固守三年之久,秦军一筹莫展,秦相范睢施反间之计,在邯郸散布谣言,说秦人只怕赵奢之子赵括,廉颇不久便会降秦。郭开在朝中煽风点火,致使赵王做出以赵括代替廉颇的决定。将廉颇卸职回邯郸遭受冷遇。
3、白起杜邮教训,白起乃秦国功臣良将,长平之战一举击败赵卒四十万,可谓功勋卓著。但在攻伐邯郸时不听秦王之命,遭范睢馋言,秦王将其贬为士卒,逐出咸阳,最后赐剑让白起自刎与杜邮。
4、廉颇连续侍奉赵惠文王、赵孝成王,战功显赫,德高望重。赵悼襄王时已是第三代,廉颇虽听命悼襄王,但悼襄王却惧其权高势重,常有戒心,廉颇老谋深算对此也有发觉。
5、佞臣郭开当朝,馋言弄权倍受悼襄王信用。这对廉颇无疑是最大威胁。
在上述历史背景下,虽然廉颇忠君报国,一片诚心,却处在君王惧、佞臣恨,朝不保夕的危难环境之中。
二、廉颇奔魏的主观动意
公元前245年,在危机四伏中的廉颇忠君报国,一如既往。廉颇奉命攻取魏国繁阳后,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偃继位,称为悼襄王。悼襄王昏庸无能,重用郭开。郭开奸诈毒辣,早就想置廉颇于死地。悼襄王对德高望重的三世老臣廉颇怀有戒心,加之郭开在赵王面前尽说廉颇的坏话。赵王信以为真,便派乐乘到繁阳代替廉颇职务。廉颇知道来者不善,忍无可忍,为防不测,击败乐乘,乐乘败走。按照当时的条件,廉颇德高望重,兵权在握,击败乐乘后可以有两种选择:一、起兵闹事,另立新主;二、改朝换代,自立为王。这两种情况对能征善战,威震诸侯的廉颇来说易如反掌。但他一不另立新主,二不自立为王,而选择了“奔魏大梁”。廉颇奔魏是什么思想动机呢?
1、效仿乐毅,奔魏省君。廉颇奔魏之前,早有乐毅奔赵先例。廉颇奔魏,是否有意效仿“乐毅奔赵”,不可育断。乐毅乃燕国名将,固统率燕、秦、赵、魏、韩五国联军大败齐国而永垂青史。当乐毅包围齐国最后两座城池莒和即墨时受阻,三年没有攻下。正值此时,燕昭王去世,其子姬乐资继位,即燕惠王。齐相田单趁机用反间计,散布谣言说,乐毅跟新燕王早有嫌隙,害怕受燕王处分,借口进攻两城不敢回国,还说他想当齐国的国王。燕惠王原来对乐毅就不信任,听到流言,决定对乐毅下手,派大将骑劫前往接替他的职务,并下令乐毅回国。乐毅见善者不来,便投奔赵国。此后,齐相田单用“火牛阵”将燕军打得溃不成军,主将骑劫被杀。田单乘胜攻取齐国七十余城。此时,燕惠王后悔用骑劫代替乐毅,于是派人到赵国向乐毅表示歉意,请乐毅返回燕国。廉颇乃赵国良臣重将,廉颇想以他的奔魏唤醒赵王良知,让赵王反省自己的错误,重整朝纲。但赵王昏庸无道,无自律之明。正像《宋史·刘黻传》所说:“用贤如转石,去佞如拔山”。任用贤才,就像转石头一样容易,说去就去,铲除佞人,就像搬山一样艰难。赵悼襄王缺乏燕惠王的明智。枉费了廉颇奔魏省君的努力。
2、奔近魏,上在待君。赵、魏、韩三国都与秦国接址,同属抗秦第一线。廉颇击败乐乘,若无忠君报国之心,完全可以远离赵国,直奔齐、燕。廉颇心系赵国安危,奔近魏是为了随时听候赵王召唤,返赵抗秦。廉颇奔魏后,赵国与秦国交战,屡次被困。“国难思良将”,此时,赵王又想请廉颇率军抗秦。于是派人到魏国考查廉颇健康状况,看他是否能复出为帅。廉颇见到赵使来访,想必回赵报国时机已到,兴高采烈,面对赵使,一顿饭吃了一斗米,十斤肉,饭后,身着铠甲,纵身上马,演武献艺,威风不减当年,表明自己仍能率兵征战。廉颇此举足以表明他奔魏决非背君判国,而是守边待命。
3、爱国之心,至死不灭。由于佞臣郭开贿赂使臣,向赵王谎报廉颇实况说:“廉颇将军虽然年迈,饭量不错。可是大小便失禁……”。赵王听信馋言,认为廉颇老而无用,没有召他回国。廉颇报效祖国的道路被佞臣堵死。在廉颇报国无望之际,楚王派人将他阴迎至楚,任其为大将。廉颇以为报国时机来了,想率领楚军抗击强秦,以侧应赵军,减轻秦对赵国的压力。可是,楚军腐败,丧失了战斗力,廉颇调遣不动,为将无功。廉颇再次由希望变为失望。他感叹说:“我思用赵人。”无日不想统帅赵国子民率兵为国效劳,念念不忘为赵国人民报效出力。廉颇身在异国他乡,忧国忧民,公元前241年死于楚国寿春(今安徽寿春),但其爱国之心至死未灭,有史为证,不被误传。
三、廉颇奔魏的意义
通过对赵国末期君臣良莠的甄别,对廉颇奔魏动机的剖析,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廉颇奔魏是唯一正确的选择。
不反不乱,走为上策。古人曰:“为治之道,无如择人”。在赵王眼里拉帮结派维护自己的权势比得到贤臣良将更重要。“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孟子·滕文公上》)。由于赵王专于集权好言,所以佞臣郭开几世受宠。廉颇屡受郭开诬陷,但因忠君而忍。到了赵悼襄王时,郭开眼中已容不得廉颇,廉颇对郭开也忍无可忍。“人之邪正不两立,政之善恶不并行”(《读通鉴论·唐高宗》)。繁阳一事若廉颇从命返朝必有两种结果:一、郭开加害廉颇至死;二、廉颇与郭开公开对抗。前者,高谋善断的廉颇不会就范。后者,廉颇不会背上反君乱朝之骂名。“三十六计走为上策”。
廉颇奔魏是老谋深算的决策
“忿欲忍与不忍,便见有德无德”。一个人克制忿欲与欲望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人的涵养德性有多深,克制的能力就有多强。公元前245年攻取繁阳的廉颇与公元前279年渑池会盟时的廉颇大不相同。他审时度势,深谋远虑,为国家民众的利益决定自己的言行。第一,他留在赵国,凭他单枪匹马无法改变昏君佞臣狼狈为奸的现状;第二,佞臣弄权弄不好自己会死于非命;第三,若抗争势必造成国内混乱,伤害国济民生;第四,作为三世老臣奔走他国,难免天下人非议。但只有保全生命才能待机为国效力,思前想后,决定离开“是非之地”。廉颇担心郭开陷害是多余的吗?不是,廉颇奔魏后,李牧成为赵军主将。幽缪王七年,寿趁国发生饥荒,分兵三路大举攻赵。赵派大将李牧、将军司马尚率军御敌。“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馋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及使赵葱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附《李牧传》)。李牧之死验证了廉颇的预测,若廉颇不奔魏,必先死于郭开馋言。廉奔魏保护了自己,也为日后应召回国效力保存了实力。
廉颇奔魏是忠君报国的升华。
廉颇奔魏,躲过了郭开陷害,保护了自己的生命,换来了多次报效祖国的机会。第一,赵王失去廉颇,如果能像燕惠王那样,不听馋言,反省自己,请廉颇回国为将;第二,赵王失去廉颇后,如果反省自己,识破郭开,除掉佞臣直接使人召回廉颇。这样廉颇回国,赵国实力倍增,军心大振,赵军御秦将是另一番局面。第三,魏王如果大胆启用廉颇,魏国抗秦实力也会增强,同时也可以削弱秦军对赵国的压力;第四,楚王任用廉颇为大将,如果楚军若服从调遣奋力抗秦,也能分散秦军攻赵的兵力。上述四次“如果”虽然都是“如果”,但都是廉颇奔魏的愿望。这些愿望虽然破灭,但它们同“食斗米,肉十斤”,“吾思用赵人”一起成为廉颇忠君报国思想的升华亮点。
廉颇将军一生攻城略地,战功累累;能征善战威震诸侯;刚正不阿,佞臣计恨;自律和衷、群臣折服;爱民抚民,不恋战功;忠君报国,至死不已。尊其“德圣”无瑕可击。
廉颇人格美德的现代价值
廉颇是战国时赵国名将,拜上卿、相国,其故里是平遥廉庄。因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高尚人格,青史留名,向为推崇。但史书所载,残缺断失,难窥全貌。近数年,高平连春锦先生历千辛万苦,穷数十万平方公里山川,跑遍赵国全境(仅平遥廉庄就往返十余次),循历史轨迹,遍查断垣残碣,遍访智叟野老,遍翻史书故纸,左考右证,史海钩沉,于廉颇文化之研究,获可喜收获。在其倡导带动下,一些志士学人也纷纷介入廉颇文化探讨之列,并已成立廉颇文化研究会,致廉颇文化之研究渐成气候。
廉颇所处的战国时代是诸侯割据纷争的时期。由于诸侯争雄称霸的政治、经济、军事需求,造成了人才辈出、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学术思想空前发展和繁荣的局面。这一时期已经是中华大地各民族经历了长期的原始文明积淀,并已有一千多年有文字考证记录的文明历史时期,已经出现了孔子、孟子、荀子、韩非子、墨子及商鞅、李斯、以及孙武、孙膑等等才智卓绝的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字学家、军事家和他们的著作。这一时期中华民族在哲学思维、科技军事、人文道德等文明领域的成熟进步已卓然可见。
任何时代个体的人,都离不开所处时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无论是构成生命体的全部物质,还是思想灵魂,都来源于环境,和环境紧密相关。廉颇作为战国时的一名杰出人物,其行为方式、人格美德,均受到了当时环境的熏陶,受到了截至当时中华大地精神文明的滋养。其人格美德所闪耀的亮丽,是中华民族的文明之美。
作为研究对象,廉颇身上表现在处世态度、行止作为、思想品质、人格美德等等诸多方面的文化内涵非常丰富,涵容了以儒家为主兼容其它优秀思想文化品质的复合文化,应予充分的梳理研究,扬弃传承。但最精彩的是“负荆请罪”,是“将相和”,是“和合”的儒家思想,是“和谐”发展的原理。
◆◆
评论读取中....
更多 相似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