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国外旅游 > “杞国无事忧天倾”

“杞国无事忧天倾”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07 09:2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中央电视台的诸多栏目中,据说“天气预报”是收视率最高的。这也说明,在日常生活中,风雨阴晴、寒来暑往的气象变化与人们的关系十分密切。“鸡鸣早看天”,这是古代出门在外的人首先要关注的第一件事。欧洲的海洋民族天天与海洋打交道,天气如何关系航海安全,生死攸关,以致见面的问候语是“天气怎么样?”我国自古以来是农业民族,靠天吃饭,不论是种田的农夫,还是身居庙堂的官员或是关心民生疾苦的文人,对天气变化都极为敏感。这当然是因为天气这一自然现象直接关系农业的丰歉、仓廪的亏盈、百姓的衣食乃至社稷的安危。“百谷之仰膏雨”,“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古代这类描写气象与农事的诗文比比皆是。古人对不同地域的天气差异和特殊的灾害天气有精细的观察。“人间三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大林寺桃花》)白居易的诗写出了山地与平原的物候差别。“城市尚有三伏热,秋光先到野人家。”(《秋怀》)陆放翁的诗敏锐地反映出城乡气候的不同。“天外黑风吹海立,浙东飞雨过江来”(《有美堂暴雨》),“龙卷鱼虾并雨落,人随鸡犬上墙眠”(《连江雨涨》),苏东坡的诗更是写出台风袭来以及龙卷风肆虐的情景。诸如此类的例子,证明了自古以来人类对天气变化非常关注。

日前收到老友金传达寄赠的新著《天空趣象》(气象出版社2006年版),又获悉这本气象科普著作被列为新闻出版总署向全国青少年推荐的百种优秀图书,展读之余,不禁想起气象与民生的话题。

《天空趣象》以较多篇幅介绍了风雨雷电、云霞虹霓、日晕佛光、冰雹雾凇等等气象现象,有直观真实的描述,有深入浅出的解释,有史料的旁征博引,分门别类,娓娓道来,即便是对气象学接触不多的读者,也可获一斑之知识,颇为有益。除此之外,作者对现代人类活动给予气象的影响虽然着墨不多,却是值得关注的亮点,这也是我特别感兴趣的。

从理论上讲,气象本是大自然固有的现象,它并不因人类的存在而存在。然而实际上,如今的地球,除了地心深处以外,已经没有什么地方能逃过人类的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了。即便是地球诞生以来亿万年就存在的天气现象,如今也越来越多地渗透着人为因素的干扰。这是不能不正视的现实。人类活动对天气的影响又多是负面的、灾难性的。“杞国无事忧天倾”,古人常用“杞人忧天”来讽刺没事找事瞎操心的人,如今恐怕要另当别论了。

书中“神奇的风洞”一节,提到一桩气象案件:1982年1月的一天,在纽约高楼林立的曼哈顿区,一位女经济学家正在散步,被身后刮来的强风推到附近的水泥花坛,双臂重伤。这事如果发生在你我身上,恐怕只能自认倒霉。但这位女经济学家认为肇事者是人为因素导致的“街道风”,并非自然界的狂风,于是将大厦的建筑设计师告上法庭。最终法庭判她胜诉,责任者赔偿她650万美元。

确实,现代化城市已经出现了许多特殊的、人造的气象现象。上面提到的瞬间爆发的“街道风”,以及城市热岛效应、光污染、空气污染……都不是自然界固有的天气现象,而是现代工业文明的产物,它们已成为危及城市居民健康的“隐形杀手”。

问题的严重性,还不仅限于个别城市或者局部地区的气候变化。如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气候问题是全球气候变暖,它超越了国界,超越了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成为全人类无法回避的问题。《天空趣象》虽然以谈天气趣闻为主旨,但也在“地球变暖”一章,用“温室气体与温室效应”和“人类面临全球变暖的挑战”两节来展开这一话题。这当然不是有趣的话题,而是非常沉重的话题。

科学界基本上一致认为,除了自然界本身的原因,主要是人类活动导致了近50年来的全球变暖,预计到本世纪末全球地表平均增温将达1.1―6.4摄氏度。不要小看这几度增温,它已经并将继续加快对自然生态系统和人类社会的深刻影响:全球高山冰川加速融化,南北极和格陵兰冰层缩减,持续暖冬,春天提前到来,全球平均气温上升,灾害性天气频繁发生,台风和热带风暴的路径发生重大改变,旱涝频繁,草场退化和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沙漠蔓延,生态环境恶化,物种大量消失,海平面上升,许多海拔低的岛屿将消失,沿海平原及城镇将被淹没……据说印度洋的某个岛国为吸引旅游者,打出的宣传广告是“乘我们还没有消失,快来旅游吧!”多么令人沉痛的广告词。然而事实就是这样无情。再过半个世纪或者更长一点的时间,乞力马扎罗山和阿尔卑斯山,将再没有白雪皑皑的奇观;南太平洋许多椰风蕉雨的热带小岛,也将沉没于大洋狂涛之中。我国也深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最明显不过的是从1986年至2006年持续21个全国性暖冬,灾害天气的频率和强度不断增大,水资源短缺正在加剧,生态环境恶化……

我们的地球已经发高烧了。造成这一恶果的元凶便是人类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在大气中的积累造成的温室效应。人类一方面不断地毁灭可以吸收二氧化碳的森林,一方面又大量开采和使用煤、石油、天然气等矿物燃料,每天都有数不清的烟囱、数以亿计的机动车在不停地排放二氧化碳。

科学家给地球开出的药方,其实也是一剂简单不过的“退烧药”――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挑战,限制温室气体排放量以抑制全球变暖,国际上不知开了多少会,也签署了很多协定,不过,这些协定能否兑现,能否达到预期目的,恐怕就很难说了。写到这里,不禁想起何大一教授(洛克菲勒大学艾伦戴蒙德艾滋病研究中心主任、美国科学院院士)的一句名言,他在谈到当前世界艾滋病的现状时说:“现代医学完全可以治愈艾滋病,但是却无法控制人们的行为。”

对于全球气候变暖的病征,科学家开出了一剂良方,可是科学技术却无法控制人们的行为啊!

由《天空趣象》引出的话题,一点儿也没有趣味可言,这也是很无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