岩石上清晰可辨的太阳、月亮、星星以及人形图案
□范海钧
沿204国道南行,穿过山东日照市涛雒古镇,竹子河自西向东蜿蜒而过,向西南望去,不远处,一座群山像巨大的屏风横亘在广袤的平原上。这就是天台山,一座曾被史籍记载又被世人遗忘的山。
天台山,如同扑朔迷离的历史,有着众说纷纭的名字,以致很多人在寻找它的时候如坠迷雾之中。其实,天台山是一座有着五个山峰的群山,自东南向西北依次是财山(一说柴山)、天台山(一说大寨山)、石盆山、鸡呴呴喽山、平顶山。在众山簇拥下,作为主峰的天台山虽一枝独秀,却犹抱琵琶,默默无闻。
然而,当我们揭开它的神秘面纱,就会发现,这座海拔仅仅258米的山,竟然是一座蕴藏着极其丰厚的历史文化的“神”山。
史料典籍中的天台山
天台山的名字最早出现在《山海经》中。我们知道,《山海经》记述的是距今 5000 年前的上古时代的天文地理和风土人情。《山海经·大荒东经》这样记载:“大荒之中有山曰天台(高)山,海水入焉。”对天台山的渊源,战国时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记载的似乎更为具体了:“东海外有山曰天台,有登天之梯,有登仙之台,羽人所居。天台者,神鳌背负之山也,浮游海内,不纪经年。惟女娲斩鳌足而立四极,见仙山无着,乃移于琅琊之滨。”从而使得天台山愈加显得古老神秘。
据专家考证,历史上的日照地区是新石器时代东夷人生活的地方,这个古老的东方民族以太阳神和太阳鸟为图腾,由此创造了与古印度、希腊、埃及、玛雅齐名的世界五大太阳文化。《山海经》所记载的天台山,正是尧王城遗址及其附近的“十日国”、“羲和国”、“扶桑国”祭祀太阳神的地方。
2008年,在北京市房山区发现了日照籍金代状元张行简的手抄本,他在一篇祝贺日照由镇“升格”为县的贺词中写道:“念我日照,虽偏居海隅,却享有琅琊之名,天台之胜,背依泰沂,怀抱东海,更兼仙山飘渺,河流纵横,自古为日神祭祀之地,黄老成仙之乡”。这本手抄本中还收录有唐代天台山道士王松年所写《天台山怀古六首》,其中有一首题为《天台日出》的诗中写道:
朱盆银浪跃海东,紫霞万片满天红。忽闻谷中仙乐起,却是女巫祀神灵。
神话传说中的天台山
事实上,在我国有十几座山都叫天台山,但是有关史籍中有两个天台山似乎有着密切联系。一个在会稽郡(今天的浙江省台州市),一个在琅琊郡(春秋时日照地区隶属琅琊郡)。公元前494年,越王突袭吴国,大败于夫椒(今江苏松江附近)。越王勾践被俘。越王在吴宫韬光养晦三年,使得吴王夫差“穷兵黩武骄而不知骄,国力衰而不知衰”,最后终为越王所灭。勾践灭吴后,“遂迁都于琅琊(今山东省胶南市)”。琅琊天台山,即今日照市天台山。当代有学者指出,会稽、琅琊两处天台山,“ 同为越王勾践祭天之所”。
与其他天台山不同的是,日照天台山流传着许多与太阳有关的神话传说。天台山南坳,有一个幽静的山谷叫汤谷,相传是《山海经》记载的“羲和浴日”的地方。上古时期,父亲帝俊与母亲羲和养育了儿子太阳和女儿月亮。儿子刚烈如火,女儿柔情似水。为了让桀骜不驯的儿子造福桑梓,细心的母亲羲和每天都要在汤谷的溪水里为儿子洗浴降温。这也许就是古人认为早上凉爽、太阳并不灼热的缘故。母亲的慈爱感天动地,至今在天台山汤谷里,每年五六月份,漫山遍野盛开着一种状如野百合的黄花,当地人都称它为母亲花、忘忧草。
天台山有一座黑松掩映的巨石阵,当地人们称它为“大羿陵”。以往人们一般存在着“后羿射日”的印象,其实,历史上的大羿和后羿,均出自东夷。前者是帝尧时人物,后者是夏太康时期人物。史料记载,大羿统一了东夷各部落方国,组成了一个强大的国家。由于该国家由众多崇拜太阳的部落方国所组成,在《山海经》中被称为“十日国”(即现在的日照市尧王城遗址附近)。从《山海经》“尧时十日并出,尧使羿射十日”中反映的帝尧时期的背景可以看出,真正与太阳“决斗”的不是后羿。“后羿射日”应为“大羿射日”。所谓“大羿射日”,其实是大羿统一众多部落的神话演绎。
大羿的妻子就是著名的“嫦娥奔月”中的嫦娥(也叫姮娥)。与传说中嫦娥因贪心偷吃不死之药飞到月亮的故事不同,天台山流传的却是,嫦娥为了摆脱河神河伯的纠缠,让大羿安心射日,为民除害,才无奈地服了仙药飞到月亮上。还有一说,大羿与嫦娥开创了一夫一妻制的先河,后人为了纪念他们,演绎出了嫦娥飞天的故事。天台山上的嫦娥墓,就在大羿陵的南边不远处。耐人寻味的是,那座不大的墓茔既不向南也不朝东,而是北向大羿陵。
考古发现中的天台山
经考古发现,天台山上残存着众多早于春秋战国时期的有关太阳崇拜的遗址和景观。石盆山向阳处的岩石之上,巨大的太阳神石如横空出世,圆形的底部与岩石间独立相触,看似摇摇欲坠,其实岿然不动。唐代道士王松年曾为此石题诗《太阳神石》赞曰:
女娲炼石补苍穹,天台高处落飞英。沧海桑田几变幻,摇摇欲坠总不倾。阅尽琅琊无限事,尽在寂廖不言中。幸得神仙常相伴,乱云飞渡自从容。
这座山上还有一个集中反映古代东夷人太阳崇拜的最重要的古遗址:在一处山脊上,有一座用小块山石堆垒而成的太阳图腾柱高高矗立着,显得古朴而神秘。其实,原来的太阳图腾柱已经垮塌,现在人们看到的是后人在遗址上复原而成。据说“文革”中有红卫兵前来砸“四旧”,不知何故,几个女红卫兵突然歇斯底里,又哭又叫,吓得革命小将落荒而逃,才使得这根图腾柱保存至今。太阳图腾反映了东夷民族的太阳崇拜情结,也体现了他们古朴的浪漫情怀。
令人惊奇的是,图腾柱旁边嶙峋的山石上,还可以看到罕见的古代岩画。岩画是一种石刻文化,是人类社会的早期文化现象。天台山上这些斑驳陆离的岩画,既有男女人形围着太阳欢呼跳跃,也有力拔山兮的壮士拖曳弓箭面对太阳跪拜祈祷。
在这座山上,我们似乎还看到了古文字演变的痕迹。在一个酷似巨鳌的石壁一侧,镌刻着“魁星阁”三个象形文字。据说这几个古字的历史甚至比甲骨文还要久远。崎岖山道旁,传说中的女巫墓旁边的巨石上,四十个排列工整的类似钟鼎文的文字依然清晰可辨:
女巫魂兮,灵游林兮;守我家兮,老祖尸兮。万年睡兮,帝俊生兮;子炅鸷兮,祖羲和兮。行人安兮,神赐福兮。
从旁边的译文看,这段类似《诗经》语言的文字里,既有对太阳祖先的虔诚眷恋,也有对后人的深情祝福,委婉深情,跌宕起伏,荡气回肠,不啻于一首美丽女巫吟唱的颂歌式的“咏叹调”。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也许是对这句古语的奇妙验证,这座没有伟岸身姿的小山,竟然还是中国黄老道和方仙道文化的诞生地。古来就有“登上天台山,凡人也成仙”之说。山上有仙人台、仙人居旧址、安期祠、炼丹炉、仙人捣药石臼等遗迹,据传是黄老道的开山祖师河上公及其得意门生安期生悟道之所。山上还有曲阳涧与曲阳泉,是三国时被孙策所杀的神仙于吉得道成仙的地方。
·相关链接·
《山海经》中的日照
□范海钧
《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百科全书,也是中华民族最古老的奇书。通篇是古代山川方国、珍物奇闻的描写。几千年来,古人称之为“语怪之祖”、“博物之书”,今人誉为中国古代国土资源的“白皮书”。
日照市,以“日出初光先照”而得名。而大量的考古史料证明,这个行政建制从史籍上最早追溯到北宋(公元1087年)的海边小镇,竟与记载远古历史地理的《山海经》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曰羲和,帝俊之妻,生十日,方浴日于甘渊”,“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这分别是《山海经·大荒南经》和《山海经·海外东经》中两段著名的记载。它透露出的最重要的信息是,太阳母亲羲和“浴日”的地方在甘渊、扶桑、汤谷。
根据史料考证,甘渊、扶桑、汤谷“盖一地也”。我们可以从《尚书·尧典》里找到答案。这部孔子编订的历史文献记载,羲和浴日的汤谷(甘渊)在一个叫做嵎夷的地方。从《四库全书》中的禹贡九州图可以看出,嵎夷的位置就在鲁南苏北沿海,即北到山东青岛、南至江苏灌云的带状地区,而日照就处于这一地区的中间位置。
这里恰恰也是龙山文化尧王城类型的典型地区。而龙山文化就是东夷民族新石器文化中继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后的第三个阶段。考古发现表明,这里的龙山文化遗址如尧王城遗址、两城遗址、东海峪遗址等规模巨大,十分密集。由此可以证明,古代日照地区就是东夷人的政治、经济和生活中心之一。
在这个地区,还曾发现了春秋时莒国国君犁比公密州祭祖碑。这块祭祖碑碑文证实,扶桑就是“羲和浴日”的汤谷所在地。这块祭祖碑还有一个重要的意义,它间接证明,所谓的扶桑在日本,甚至在墨西哥之说,都是唐代《梁书》的演绎。历史上真正的扶桑就在尧王城附近。
还以《山海经·海外东经》“汤谷上有扶桑,十日所浴,在黑齿北”为例,这里的“黑齿”就是上古时期传说的“其人黑齿、食稻啖蛇”的黑齿国。这个国民长着奇怪黑牙齿的小国,就是著名的“齐师伐莒”中莒国公子投奔的纪障城(纪国)的前身。据专家考证,《山海经》中的黑齿国就在今天的江苏省赣榆县柘汪镇到日照市岚山区安东卫、虎山镇一带。根据《山海经·海外东经》对黑齿国和玄股国(两城遗址)的定位,可以断定,“羲和浴日”及太阳文化诞生地的位置就在这两个方国之间,这个考证指向的也是尧王城遗址及其附近地区。无独有偶,在《山海经》和东方朔《 神异经》等有关史籍中,也可以看到,对这个地区除了对“羲和国”的表述,还有“十日国”、“扶桑国”的称谓。
中美考古专家认为,尧王城遗址是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时期亚洲最大的都城,比已知的两城遗址面积还要大。尧王城考古还有一个耐人寻味的发现,它的墓葬方向均朝向南部3公里处的天台山一带。
大量史料足以佐证:日照尧王城及其附近的天台山就是东夷文明的摇篮和神秘的“太阳古国”所在地,是上古时期羲和族人及东夷人祭祀太阳神的地方,也是世界五大太阳文化发源地之一的中国太阳文化发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