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作为“书圣”的名声与影响,可谓妇孺皆知。粗通文墨者,无论是否爱好书法,大多知道王羲之和他的传世之作《兰亭序》。但这位“书圣”结缘天台山的故事,估计知道的人不多。即使是本地人,也少有人了解这段渊源。
华顶山上,曾经竖立过王羲之独笔鹅石碑。这块石碑具体何时立于华顶山,史料已无从查考。现在能够查到的资料表明,清代天台籍书法家曹抡选,根据前人传说,在华顶山上找到了鹅字碑,但半边已经残破。为了使“书圣”的杰作传之后世,曹抡选花了整整七年时间揣摩、练习,最终把已经残破的鹅字碑补完整,使之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珍品。这块半边为王羲之真迹、半边为曹抡选仿作的石碑,后来被移到了国清寺内,嵌在墙壁中保护起来,至今完好。那龙飞凤舞、气势不凡的书法,吸引了无数游客在石碑前照相留念,有的还比划着学习独笔鹅的写法。
华顶山上,有因藏王羲之书写的《黄庭经》而得名的黄经洞。关于黄经洞,《天台县志》中记载的原话是这样的:“黄经洞在华顶山。以晋王羲之曾居此写《黄庭经》而得名。”宋代诗人胡融,曾在一首有关黄经洞的诗中写道:“架有黄庭经,犹是东晋纸。灿若锥画沙,其字大如指”,真是写得如临其境。到了明代,徐霞客游天台山时还特地去找黄经洞。只是他找到黄经洞后,却发现有一个和尚在洞口结庐修炼。为了挡风,用石块把洞口给封起来了。徐霞客在游记中记录了这一情况之后,最后以“大为叹惋”结束,表达了他对黄经洞未能引起世人重视的遗憾。华顶山上,有相传王羲之在此洗笔而使池水变黑的墨池。墨池位于现在华顶避暑山庄附近,对面照壁上刻着天台籍书法家陈益民先生书写的《记白云先生书诀》。
华顶山上有黄经洞、鹅字碑、墨池,说明当时的人对王羲之十分看重。直到明朝时,墨池附近还有“右军墨池”四字摩崖石刻。一些文人学士游览华顶山时还在诗作中题写墨池。明末隐逸诗人陈白与贾诗游览华顶山时,观景忆事,同以“墨池”为题作诗。陈白写道:“八重峰顶望群山,百谷东流去不还。惟有右军遗迹在,月波时落墨池间。”贾诗写道:“墨池千古覆青冥,内史当年书道经。换却白鹅今不见,空遗寒碧照山亭。”从“月波时落墨池间”诗句中可以看出,当时的墨池,还能映照出月亮。到清代乾隆年间,齐召南曾在诗中写道“墨池到今草塞之,白云终古无尽时”,说明墨池里已经长满青草。现在,墨池虽然不像齐召南所见时那样“草塞之”,但依然被冷落,旁边连一块“晋王右军墨池”之类彰显此地乃王羲之临池学书之地的石碑也没有,游人到此,疏忽而过,不知此处竟是传说中“书圣”当年洗笔形成之墨池。“书圣”王羲之与天台山的特殊关系,何其珍贵,不啻是天台山的一笔宝贵财富,值得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