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五味粥
春节早餐,各地风习不一。天台城乡则是一律吃五味粥。
所谓“五味粥”,就是白米、红枣,豆腐、缸豆、芋艿五种食品合煮的粥。推究起来,原出于佛寺僧侣,新年祈祷“五福”降临人间,煮此杂羹。天台素称“佛地”,土民多信佛教,这种习俗也就浸染开来,以此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一年到头,百姓能安居乐业。
不过,关于五味粥的来历,天台还传诵着这样一个故事:
元朝末年,朱元璋部将陈祥率领农民起义军自临海攻打天台城,在东横岭设下营寨。天台百姓痛恨元人的残酷野蛮的统治,纷纷响应,主动帮助义军探听军情,筹粮运草。元至正廿七年(1367)底,义军包围县城,与城里士民约定于除夕之夜,里应外合,聚歼元兵。时值雪后,城外积雪足有尺把厚。守将乌黑尔烈估计义军不会攻城,自去衙门饮酒作乐。到了半夜,三声鞭炮,杀声四起。义军除掉守兵,打开城门,经过一场激战,杀死守将,收复了县城。
第二天正是春节,城里老百姓,挨家挨户凑集了米、番薯、芋头,商店,作坊送来了红枣、豆腐,煮成了一镬镬香喷喷、热腾腾的大米粥,慰劳义军将士。军民同吃一锅粥,五味齐全,人人脸上绽开了笑容。大家高兴地说:“吃了五味粥,就会招来‘五福';”。
从此,天台人民每逢春节早晨,不论贫富家家饱餐一顿这咸甜可口、美味芳香的“五味粥”。
正月十四糊辣沸
正月十五“闹元宵”,普天同庆。唯独山城天台定正月十四这一夜为元宵节,家家户户、老老少少要吃“糊辣沸”。
这是怎么一回事呢?
相传南宋景德年间,有一年的正月十四夜,华灯齐放,土民兴致勃勃地逛街观灯。这时,一位从金兵铁蹄下逃难到江南的老艺人,带着孙女到天台城卖唱糊口。由于长期奔波,劳累过度,昏倒在街道场坦上。附近一位陈老大爷见状,立即舀了二碗糊辣沸送去。他俩吃后,精神一振,眼前一片明亮,连连说道:“亮眼糊!亮眼糊!”从此,天台有了正月十四吃“糊辣沸”的习俗。
那糊辣沸又是怎样一种食品呢?
这是一种用米粉或“山粉”调成的咸羹,菜肴全部切成小方块,主料选用精肉、冬笋、荸荠、香干、油泡,花生米,川豆、菠菜,也有加上猪耳朵、黑木耳,烘鲞的,调配上一点辣椒粉,烧煮得热气腾腾,既能开胃和中,又富有营养,怪不得祖孙俩吃了,人醒志清了。
现在糊辣沸也有做成甜的。家庭主妇在“山粉”或“番薯粉”中,调配进桂圆肉、红枣,苹果片、莲子,吃起来另有一番滋味。 top
清明
“冬至一百五日,即有疾风甚雨,谓之寒食。”(《荆楚岁时记》)古人在这一天禁止烟火,只吃冷食。春秋时代,介子推随晋文公在外流亡19年,文公饿了,他甚至割下自己的肉来帮助充饥;可谓鞠躬尽瘁。可是后来晋文公登上宝座,赏赐随从时把他给忘了。介子推和他的母亲,看不惯随从们争功夺利,就隐居绵山。晋文公发现后,想用放火烧山的办法逼他们出来。他们却不改初衷,抱着树木被烧死了。文公后悔不巳,下令立庙祭祀,规定每年到烧山之日,禁止烟火,只准吃冷食,以示悼念。
天台冷食是吃清明饼。《天台风俗志》里记载:“采菁作饼,以备寒食。”把菁洗净煮熟和糯米粉捣匀,用面杖压成扁圆形,用豆沙作馅,放进特制的模子里印出花样,蒸熟以后就成为形如碧玉的清明饼了,还有用笋末、肉丁等作馅捏成饺子的,叫清明饺。
清明是廿四节气之一,每年都是四月五日这一天。这正是“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的大好时光。人们竞相奔往芳草天涯,作郊野春游,这活动叫“踏青”。与此同时,孩童常作放风筝(天台人叫“纸鹞”)和斗鸡蛋(两蛋尖挤触,不破者胜)的游戏。旧时天台还有戴柳圈的风俗。民谚称:“清明勿戴柳,后世无娘舅”,似与他处辟邪无关。
清明千年不易的风习,就是扫墓,天台叫做“拜坟”。“清明长长节”,祭祖扫墓的活动可以持续很长一段时间。旧时一家或一族的男女老少担箱荷锄,摆酒设馔,焚化纸钱,礼拜祖先,同时铲除荆草,加盖坟土,借以寄托哀思,缅怀九泉之下的亲人。 top
端午
农历五月初五是个大节日,叫做“端午”。原名“端五"。晋周处《风土记》说:“仲夏端午。端,初也。”干支逢五称“午”。又名“端阳”,“重五”。关于它的起源,说法不一。有说纪念吴王夫差在这天疏通运河的,有说纪念越王勾践为了复国而在这天集中训练水师的,也有说为了纪念伍员投钱塘江的,更多的人则说是为了纪念楚国三闾大夫遭到*臣诬陷、昏君贬谪,因为报国无门而在这一天投泪罗江自尽的。
天台人在这一天都要用大竹叶(粽箬)包上糯米,嵌进细沙丸或肉片,裹成三角锥形的“粽子”。古人叫“角黍”,菰叶包上黍米(粟),蒸煮后投入水里,给水族吃,以免伤害屈原。
五月酷暑将临,毒虫滋生,古人称为“恶月”。这一天父母将不满周岁的孩子藏到外婆家避灾祸,俗称“躲午”。家里则用织物编作“五毒”(蝎,蛇、蜈蚣、壁虎,蟾蜍)结在儿童身上或挂上墙壁,说是可以除毒,实际上只能起心理平衡作用。对那些看不见的“鬼怪”,则把菖蒲剑和艾叶挂在门上,表示拒之门外,又用彩色丝线结成“五色丝”或“香袋”悬挂在身上,既可驱邪,又作装饰品。
过去端午还有饮艾酒、菖蒲酒,雄黄酒和煮兰草汤洗浴等习俗,有益于身体。至于龙舟竞渡,则起源于人们划船抢救屈原的愿望。南宋道士白玉蟾隐居桐柏方瀛山时写诗回忆竞渡和过节的情景:
龙艘破浪桨万枝,钲鼓聒天旗掣水。
纸钱飞起屈原祠,行人往来如蚁移。
桐花入鬓(红左+采)系臂,家家御疫折桃枝。
庭前缚艾制绿虎,细切菖蒲斟绿醑。
鹅羹脍鲤办华筵,冷浸水团包角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