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编辑
网站编辑
当前离线
积分28522
TA的每日心情高兴
2016-7-13 09:06
签到天数: 198 天
连续签到: 3 天
[LV.7]常住居民III
1楼
发表于 2016-6-4 15:41
263.tm.png (242.83 KB, 下载次数: 1)
下载附件
2016-6-4 15:41 上传
浙江在线6月4日讯(记者林立文 )朱封鳌先生生于天台,身兼中国名山文化研究会理事、浙江省普陀山佛教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天台宗硕士研究生导师等多职。他是一位勤奋的学者,从青年时代开始,至今已经独立编写、与他人合著了31部学术著作,其中一大半关于天台山文化。
朱封鳌具体负责的天台山文化交流中心,在台州市人大代表释月净的大力支持下,为中华天台学的弘扬和发展做了大量的工作。其中最重要的工作是交流中心计划主编的《中华天台学系列丛书》15本,由中国佛教协会会长、全国政协常委释学诚和中国社科院著名教授黄心川、杨曾文任顾问,邀约国内各大院校研究天台学专家参与撰写,丛书将在5、6年内全部完成并出版。今年3月,朱封鳌的《中华天台学通史》(合著)和《天台修持和台密探索》二部书,共55万字,已由宗教文化出版社出版并在国内外发行,受到好评。
朱封鳌还曾从事通俗文史工作。1984年,他在台州文化界老先辈方山先生的指导下,从事台州文管会办公室文史工作,兼管台州民间文学三套集成。
今年3月初,朱封鳌和曹志天等著的《日本高僧西游记》一书,是我国第一部以当代文学语言描写日本高僧西游中国求法故事的图书。出版之后仅一个月时间,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各大书城销售火爆。
“我国与日本有诸多文化上的密切关系,特别在佛教文化方面。这次编撰这部《日本高僧西游记》,也是想为中日佛教文化研究再提供一些便利。”朱封鳌告诉记者,这本书他和编写团队花了三年时间查找资料和编写。
在序言中,天台县政协主席陈政明概括了出版这本文集的初衷:我们寄希望此书能让人们记住那段古老的历史,唤起沉睡的良知,发展两国友好关系,让中日两国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
“在我国历史上,曾经有许多次中日两国高僧互访弘法、学习的历史事件。”朱封鳌向记者娓娓道来。
1200多年前的中唐时期,中国国力强盛,政治、经济、文化很发达,名声远播海外。学习过天台宗教义的律宗大师鉴真大师,三次东渡日本弘法,均告失败,最后他带着弟子跋山涉水,从当时的明州(宁波)来到天台山国清寺,请去了包括“三大部、五小部”在内的天台宗经典著作。后来鉴真大师东渡日本成功,将这些天台宗典籍带到日本,在日本掀起了一股学习天台宗教义的热潮。
公元804年,日本高僧最澄受天皇指派,搭乘遣唐使船来到中国,学习佛教经典教义。中国与日本之间横亘着变幻莫测的海峡,然而日本僧人有着求学精神和舍身为法的坚强意志,最终顶住了大自然的考验。
唐朝时期,最澄、空海、义真等大师西行来华求法,宋朝时又有寂照、成寻、荣西、道元等大师继续来华。这些僧人将中国佛教教义、僧伽制度、生活习俗、茶叶种植和茶道艺术传回日本,对日本经济、社会、文化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天台宗在日本被称为“日本佛教之母”,至今仍有众多日本僧人来天台山国清讲寺朝拜祖庭。
天台宗思想的当代意义
常年研究天台宗思想,让朱封鳌先生气质十分儒雅。见记者来得匆忙,额头上都是汗,他不疾不徐地为记者沏茶并演说:“我们慢慢谈,不要急,不必急。”
“天台宗不仅是佛教的一种思想,对我们当代人,无论从商从政还是普通工作者,都有很实际的帮助。”朱封鳌认为,天台宗的教理非常深奥,但也可以非常直白地来理解,“一个‘止’字,一个‘观’字,就是最精要的地方。对我们当代国民的工作、生活,都非常有益。”
朱先生解释,止,就是心定,学会排除杂念,调整呼吸,让自己不要陷入浮躁、暴怒、伤心、狂喜等负面情绪;观,就是观想、思考,用空、假、中的看法,将一件事的利害之处分析透彻。
朱封鳌指着面前的桌子,浅显地解释天台宗教义。他说,面对一张桌子,用空、假、中之法思考,告诉自己,这是一张由木头做成的桌子,它本来并不存在,将来又会因为老旧而毁坏,所以它是空;它的存在,只是假有。
“光知道空和假有还不够,要懂得非空非有的‘中道’。就是不让人将桌子彻底想空,而是认识到问题的本质,即桌子是木头做的,而桌子将会毁坏。那么我们需要做的是,利用好桌子,用它学习功课、工作、生活,但是不要执着于桌子的存在,无论它是上等木材还是普通木材做的,是否名贵。”朱封鳌说,“所以,‘中道’是非常符合逻辑也很高明的认识问题的角度,有利于人类更好地、可持续地发展。我们要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不要贪多,不要偷懒,不要过分执着于成败,不要消极对待难题。认真去做,平心静气去思考做事的方法,这是最重要的。”
一生最爱天台山
因为学术研究需要,也因为热爱自然,朱封鳌遍访中国佛道名山,每到一处,都如竹子一般扎进当地的土壤,孜孜不倦地考察、学习、思考。
他去过五台山,考证天台宗九祖湛然大师莅临五台山的时间;也曾徒步登上四川峨眉山金顶,礼拜普贤菩萨,观赏日出、云海、佛光、圣灯四大奇观,深叹“蜀国多仙山,峨眉邈难匹”。也曾冒雨访九华山,查考新罗国王族人金乔觉系何时来到九华山。他在浙江舟山的普陀山,一住就是10年,努力从事观音文化的研究。
然而他最爱的,还是故乡天台山。
朱封鳌的父亲早年在上海北新书局工作时,热衷文史,晚年回到故乡。少年时,朱封鳌除了完成学校课业,父亲还教他读一些古诗、古文。在读了孙绰的《游天台山赋》、李白的《天台晓望》《梦游天姥吟留别》等诗文后,对天台山悠然神往。于是再三要求父亲,带着他去游天台山。
当年,天台山很荒芜,悬崖峭壁十分难走。父亲手拿筇竹,16岁的朱封鳌背一个包裹。包裹里装着齐周华的《名山藏副本》和张联元的《天台山全志》,以备随时查阅。
朱封鳌的父亲很仰慕那些倜傥不羁的人物,例如李白,例如齐周华。朱封鳌试着模仿齐周华的《石梁》诗韵,作了一首诗,父亲摸着短胡子为他修改。在家读古书,学习乡邦文献时,父亲也随时加以指导。在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深深爱上了天台山的山水文化。
“深受天台山的熏陶,注定了我大半生为天台山文史志的付出。”朱封鳌说,其实每一个台州人,只要静下心来了解天台山文化,无论研习的程度深浅,都会和他一样热爱这一方山水。
天台山, 追随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