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天台的出殡仪式颇为隆重。
在出殡之前,凡是亲戚都穿上白色孝服,孝子穿麻衣,孝孙穿绿衣绿帽,曾孙穿红衣红帽。为什么要穿红衣红帽呢?因为民间习俗轮到第四代就没有孝了。
大殓祭祀以后,孝子、孝妇拿着死者临死用的草席、篙蔫、枕头等物,来到一个三岔路口或僻静地方焚烧,叫做“送脚尾”。
送过脚尾,预先拣定的出殡时刻一到,一声炮仗,顿时鼓乐齐鸣。哀乐声中,灵柩起动,走在最前边的扛夫从盐米袋中掏出一把盐米朝前抛去,发一声喊,送殡队伍前进了。
走在最前面的是一个或两个放纸钱的人,叫做“放买路钱”,接着是一个或两个“开路神”。开路神高2—3丈,用蔑丝编成硕大的头,用竹条扎成高大的身体,外面糊上纸,再画上五官,穿上布衣,人钻在里面扛着走。开路神后面是两面领魂幡,领魂幡是新砍下的青竹,必须连枝带叶,上系纸剪的幡。幡后面是青草旗,旗的面数有多有少,最多的可达上百面,颜色用黄、绿两色,不能用红、白、黑等各种颜色。旗后面是牌,现在出殡一般只用两个牌,上写“××寿”,过去有多至二、三十个的,除了写寿数,还写上死者及死者子孙的功名。牌愈多,表示死者愈荣耀。牌后面是各种大图和挽联。大图是亲友赠送的,上面写悼词,系在高高的狭长的竹架上,最高可达四、五丈。大图和挽联有布、绸、缎甚至金丝绒做的。大图、挽联后面是一个两人扛,竹子做成的领魂亭,亭里放神主。领魂亭后面是像亭,放死者的照片或画像。
像亭后面才是灵柩,灵柩上放材罩。讲究者,在灵柩后面有一个竹架白布围成的孝子柩,孝子在孝子械柩上护丧,这实在是个讲究卫生的好办法。
唢呐要用两班,一班走在旗后面,另一队走在孝子柩后面。唢呐要用双数,不能用单数。在送丧队伍后面还有一班响器班。
扛灵柩也很有讲究,一是灵柩起动时,要把搁灵柩的两条长凳踢倒。据说不把凳踢倒,死者的灵魂就会迈不过去。二是扛夫的脚步要整齐,俗语说,“扛棺材,捉脚步”。三是起步时要走三步停一停,如此往复三次,方才正式开步向前。四是路上每停一次,重新起步时,走在第一个的扛夫要向前甩一把盐米才动步,一直甩到墓地为止。
到了一个事先选定的三*路口,孝子在地上铺下草席,跪下向所有送葬的人礼拜,劝阻大家送到这里为止,墓地太远,再不要辛苦了。这叫做“别客”。
一些老弱病残、不宜长途行走的客人回去了,送葬队伍重新前进。路上碰到宗祠、桥梁、路廊,孝子都要跪拜。亲朋好友或者邻居在灵柩经过路上点火种把,火种把用稻草扎成,意思是为死者引路。对于点火种把者,死者家属要给以一定的报酬,如分糖果等。
在出殡的路上,凡死者亲属和生前好友,都要摆路祭。路祭一般设在三*路口或较空旷的地方。路祭的仪式是一张方桌,方桌上点烛焚香,放着各种祭祀食品。出殡队伍来到面前,停下来,由设祭者从领魂亭里请出死者神主,放在桌上,行二跪三拜礼。祭奠时,孝子伏地,由孝孙向设祭者跪拜还礼。没有孝孙,由孝子自己跪拜还礼。
到现在,送殡仪式已经大大简化,已没有青草旗、领魂亭、孝子柩等,也不设路祭了。代之以花圈,花圈有多有少,少者十几只,多者几百只。近年由于经济好转,一些富户为了表达自己的派头,花圈越做越大,竞有达直径两丈、高及屋顶的,需六个后生方能扛起来,实在是一种浪费。 (曹志天)
热葬、冷葬、甏葬、和火葬
人死了需要埋葬,天台过去盛行土葬,土葬中又分热葬、冷葬、和甏葬。除土葬外,过去在僧侣中也有火葬仪式。
先说热葬。热葬就是把死者直接埋人士内。埋葬之前,先请风水先生选定地点,由家中长子于黄道吉日天未晓时携香烛纸钱及祭品,前去祭山神土地,然后用锄头掘一锄。接着请匠人在锄头掘下的地方砌坟圹。坟圹的材料因地而取,大多用石板,少数用砖块。坟圹只有前、后、左、右、顶五面,底面不砌,以示死者入土为安。
冷葬就是将死者灵柩放在墓地上,不直接人士。过去一般都是先冷葬,过三年再热葬。据说直接葬人土中,死者孽障太重,不得超生。解放以后提倡新风俗,这种葬法基本上已看不到,但近年又在部分地区出现。冷葬的又分“明坟”和“茅殡”两种。明坟一般是有钱人家,用砖或石板砌成坟屋。没钱的人家把灵柩放在高燥的山坡上,上面盖上茅草,所以叫“茅殡”。在山区,有些还利用岩穴,将棺材放在岩穴之中。
甏葬是一种再葬仪式,也叫做“捉骨葬”。往往是贫穷人家冷葬以后,一时无钱热葬,岁月长了,尸体腐烂只剩下骨头,无法热葬,只好将骨殖捉进甏中(也有置于木箱中的),再埋人土内。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因子孙移居,不忍把祖先骨殖抛置他乡,就带着骨殖甏迁移。除民间之外,过去在天台宗佛教中,有将打坐园寂的和尚置于大缸中埋葬的风俗。
火葬在过去只有天台山的僧侣道士使用。过去,天台山上寺院众多,一些得道和尚和道士死了,架起木柴烧化。火化时,众和尚道士在旁为他齐叨佛经进行超度。据说有些得道和尚往往火化后会得到许多舍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