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回族的风土人情(2)

回族的风土人情(2)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0 16:13 编辑: 网络 查看:

    在喝茶中,如果喝完一盅还想喝,就不要把茶底喝净,要留一点,这样主人会给您继续倒水。如果已经喝够了,就把茶盅的水全部喝干,用手把碗口捂一下,或从盖碗中捞出一颗大红枣吃到嘴里,表示已经喝够了,主人也就再不谦让倒茶了。

   婚礼习俗

         

    因为回族居住分散,各地之间在举办婚礼的形式或名称上难免有一些小的差异,但都是大同小异。通常来说,男家看中某家姑娘,先请亲友中的一位长辈或德高望重热心人,携带礼物去女家提亲,俗称“下茶”、“拿盒”或“送问包”、“送说茶 ”。经商议,女家若同意这门亲事,即留下礼物,否则当即退还。有时女家无法当场给话,双方就商定延期回答,男家定亲心切而久等无音时,再次请人携带礼物上门催问,叫“送催包”。
待女家同意后,双方共同协商选定媒人各一人,并言定具体日期,准备订婚仪式,俗称“送礼”、“下占茶” 或“下定茶”。男方送女方衣料等物,女方回敬以鞋、绣花袜子等,表示这门亲事己定。男方接到这些回礼后,即分送给所有亲戚共享,客观上将儿子已经定了终身大事的信息告诉他们。在定婚后至结婚前的一段时间里,若遇到节日,男家须按自己的财力,携带时令礼物去女家拜访,女家则也会给予回礼,一般都是点心、牛肉、水果之类的礼品。有的也送钱,这些钱女方会用来购置陪嫁物品,新家庭的大件物品多数是男方出钱,女方购买。但也不一定,看双方家庭经济条件了,如女方条件好,不需要男方出钱女方陪嫁品也会丰盛。女方必备的还有床上用品,居家装饰用品等。订婚以后,双方协商具体日期送彩礼,俗称“送礼”。即带彩礼去女家送礼。彩礼的轻重,一般按女方的意愿和男方的财力多寡磋商而定,有的女方家还开出礼单,彩礼主要有家具、衣料、首饰、现款、羊肉等。
回族青年男女举行婚礼的前两三天,男女要带上蒸馍、羊肉给女方家送去,叫“催妆礼”。婚礼举行的前一天,男女双方家庭都要各自家中“做乜帖”,祈祷真主、祝福这桩婚事,同时宴请各自家庭的亲友,并进行明天举行婚礼事宜各自的负责事项和分工,如迎娶、做菜、写礼单、招待客人等等事宜都要提前安排妥当。男方家庭和亲友在这一天还要宰牛(一般是一头或两头)、盘锅台、架锅炖肉、借桌椅等,反正事情很多,亲戚朋友不分男女老少齐动员,欢欢喜喜一同备置明天的婚宴。
结婚当天一早,男方派几名亲友带一礼盒、新衣服、新鞋等前往女家娶亲。女方家给新娘开脸(拔汗毛)、洗大净,称“离娘水”。有的地方大热天新娘还要穿红棉袄,取“丰衣”之“意头”。待新娘子梳妆打扮停当后,还要请全可人(即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睦的人)送亲,预示新郎新娘白头偕老,儿女双全。送亲的人须是双数,送亲宜早不宜迟。再同各位长辈、兄弟、妯娌送亲的一同上车,必须要有一位压车的男孩,一行人组成送亲队伍,迎亲归来时的队伍比较大,大车小车、嫁妆车、媒人、嫂子、小舅子大老哥、三姑六姨等,到了男方家门口都不主动下车,要等送压车钱后才下来,给少了也不行。
邻里乡亲故意把躲躲藏藏的男方父母拉到车前,用一根绳子系在车头上,大家像赶牛一样,大声吆喝,让他们向前拉车,这叫往家里拉扯新媳妇。新郎则围着接亲车跑步转圈,以示热烈欢迎。把这些事情做好后新娘子和送闺女的人才下来允许男方人卸嫁妆,然后进门。贺喜的亲友自动排成两行,夹道欢迎。有条件的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毡或毛毯子,如没条件要由新娘的哥哥(或是舅舅)抱着新娘走进新房,新娘的鞋是不能沾地的,以示尊贵。待送亲人全部下车后双方亲属邻里互相高声道“色俩目”。
    接着,先请阿訇选诵一段《古兰经》,然后,阿訇当着证婚人问新郎:“你愿意娶她为妻吗?”新郎如愿意要马上表态:“盖毕尔图”(我愿娶)。再问新娘,新娘表示同意:“达旦”(我愿嫁),阿訇则宣布:“从现在起,你们二位正式结为夫妻”,并告诫二位新人要互敬互爱。然后众亲朋好友向他们“晤吧哩克”(祝贺)! “尼卡哈”仪式即结束。接着,阿訇从摆在面前的盘子里抓起一把糖果随手一撒,在座的人飞身抢夺,这是吉利的“意头”,也是婚礼的高潮。仪式结束后,方能入洞房。
    入洞房后,前来闹床的人们蜂涌而至,有些地方的农村,宴席曲唱家们口唱《恭喜歌》前来恭喜闹床,并为东家演唱宴席曲。新郎揭去新娘的红盖头,摘掉头上的喜花,互相交换礼物,新郎送给新娘包着钱的红纸包,新娘给新郎小红布蛋蛋式“针扎子”。此外,新郎还要用喜糖、核桃、喜枣撒向前来要喜糖的人,称为“撒喜”。
    如果男方辈份很大,那参与逗媳妇的人就很多,甚至其中会有一些四五十岁的人对新媳妇一边满口婶子或奶奶的叫,一边说些玩笑话。如果男方辈分小人就少多了,因为不管岁数大小,只要是辈小就能参与,辈分相同的人岁数要小才能逗,不过也有一种说法是“三天里头没大小”,婚姻喜事,谁都可以逗。

    丧葬习俗
    回族的丧葬礼,是人一生结束后由邻里乡亲、朋友等进行哀悼、纪念、祈祷的一种仪式,是回族民俗中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回族群众认为,生是死的起点,死是生的结果。作为在世的人,对于亡人不论其贵贱或贫富,不管是子孙满堂,还是鳏寡孤独,都要尽埋葬的责任,并要葬之以礼。回族的葬礼,既有回回民族的习俗特点,又有伊斯兰教处理死者的信仰性质。

    回族丧葬习俗随着回回民族的形成而逐渐形成。回族的丧葬习俗至迟在明代就已基本形成。明代回族著名学者李贽生前遗嘱:“倘一旦死,总择城外高单,向南作一坑,长一丈,阔五尺,深至六尺即止。既如是深,如是阔,如是长矣,然复就中复掘二尺五寸深土,长不过六尺有半,阔不过二尺五寸。以安予魄。既掘深了二尺五寸,则用芦席五张,填平其下,而安我其上,此岂有一毫不清净者哉!我心安焉,即为乐土,勿太俗气,摇动人言,急于好看,以伤我之本心也。虽马诚老能为厚终之具,然终不如安余心之为愈矣。此是余第一要紧言记。我气已散,即当穿此安魄之坑。未入坑时,且阁我魄于板上,用予在身衣服即止,不可换新衣等,使我体魄不安。但面上加一掩面,头照旧安枕,而加以白布巾单,总盖上下,用裹脚市甘字交缠其上。以得力四人平平扶去。待五更初开门时寂寂抬出,到街扩所,即可装置芦席之上,而板复抬回以还。”回族的丧葬还有如下几个特点:
第一,实行土葬,忌火葬。回族实行土葬,
  第二,主张速葬。
  第三,从俭节约。
  第四,一律平等。
  第五,有自己的场地。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