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武汉风土人情简介

武汉风土人情简介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3-24 17:33 编辑: 网络 查看:

武汉风土人情简介 (2011-03-06 19:56:08)

标签: 杂谈

      中国“十八行省”大半在武汉周围。与之相邻的东有安徽,南有湖南、江西,西有重庆、四川,北有河南、陕西,而河北、山东、江浙、两广、福建、贵州甚至山西、甘肃,距离亦都不远。从武汉北上抵京津,南下赴广深港澳,西去重庆、成都、西安,东至上海、合肥、南京、杭州,距离均在1200公里左右,飞机航程不超过一个半小时。到长沙、南昌、郑州则更近,因而具备维系四方的纽带作用。古往今来的有识之士皆看重武汉的独特地势形胜。历史上汉口有誉“九省通衢”,主要是指水道,当然也涉及陆路。九省者,或实指川、陕、黔、湘、赣、鄂、皖、豫、晋九省;或以“九”言其多,即指与多省相通达。事实上,汉口与江、浙、闽等省之联系也很便捷。因此,以“九”言其多,无疑更贴切些。尤其是在清代,汉口驿道更是四通八达,形成了七条驿道主干线,分别通往河南郑州、河南新野、安徽安庆、江西南昌、湖南长沙、湖南顺林、四川成都;由武昌驿道则可直抵京都(北京)、盛京(沈阳)、直隶(保定)以及晋、鲁、陕、甘、江、浙、闽、两广、云贵等省市,已远非“九省”的概念。因而,晚清时任日本国驻汉口领事的水野幸吉曾如此评价汉口:“汉口者为清国中一大市场,其位置居扬子江中游,上自四川、云南、贵州,下至安徽、江西、江苏各省,由湖南以通两广,由河南以达陕西、甘肃,四方杂货无不经由此道,论者谓为清国十八省、四百余州之中心矣,非虚语矣。”的确,上苍赐予的地理区位,足以让武汉得中而独厚。

    时至今日,仍有学者认为:武汉是中国经济地理之“心脏”。武汉临江傍河,四周湖泊星罗棋布,广受水源、水运、水电、水产之益。武汉的直接经济腹地江汉平原物产富饶,是中国重要的粮棉之仓。武汉周围,东有鄱阳湖平原及储量丰富的鄂东铜铁矿资源,南有湖南的多种有色金属资源,西有三峡、葛洲坝电力资源,北有河南的煤炭资源。兹地属亚热带,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20摄氏度左右,雨量充沛,是宜农之地。加之交通便捷、物产丰富、人口稠密、腹地广阔,故自古就是宜工、宜商之所。伴随“中部崛起”战略的推进,地处“国之中”的武汉用武之地更为广阔。有学者言其乃“融合东西、承接南北”之“支点”,或曰“中部崛起”之“引擎”!流经武汉境内的江河流程累加达650余公里之多。长江由西南向东北流经市境,在主城区接纳自西向东的汉水汇入后,转向东流,市境流程145公里。汉水在武汉境内流程62公里。此外,市境内还有“三河三水”——金水河、通顺河、府河、滠水、倒水、举水沿途流入长江。金水河由江夏金口街汇入长江,市境流程43公里;通顺河于沌口汇入长江,市境流程55公里;汉水以北的府河,从汉口谌家矶入长江,市境内流程48公里;长江以北的滠水,在黄陂江咀入长江,市境内流程105公里;倒水、举水分别在新洲龙口和大埠街入长江,境内流程为43公里和51公里。如果再加上全长近340公里的107条具有一定规模的河港,流经市域的江河港汊总流程近1000公里之巨。

      而那大大小小的湖泊又像一块块翡翠,一件件碧玉,一面面镜子,镶嵌在武汉大江两岸,如月落中庭,似玉洒大地,精灵滢透。百湖密布于一城一市,这在世界

城市中也属罕见。

      上古地质变迁中古云梦泽的缩小成陆,长江与汉水的冲刷和淤积,使武汉全境形成众多湖泊。历史上武汉仅在现主城区范围内,就曾拥有大小湖泊100多个,故素有“百湖之市”之誉。迄今为止,全市境内仍有大小湖泊200多处,被列为保护名录的湖泊189个,主城区内仍有湖泊27个。全市湖泊总汇水面积近6000平方公里,居全国各大城市首位。汇水总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的湖泊多达65处。位于武昌的东湖,是中国最大的“城中湖”,水域面积33平方公里,是杭州西湖的5倍。而像东湖大小的湖泊,武汉市域内还有6处,如后官湖、汤逊湖等等。

      湖泊具有景观、水源、运输、游憩与生态环境陶冶、人文历史沉淀等特殊功能。世界上许多地方因湖而城、因湖而名,如美国的盐湖城,瑞士的日内瓦、苏黎士,中国的杭州等。遍布武汉大地的那一处处湖泊,像一个个“肺”,为这座城市吐故而纳新。

       两江交汇、河汊纵横、百湖密布,使武汉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东方水都”、“超级威尼斯”。水资源也是武汉最富足的自然禀赋。武汉水域面积占市域面积的25%,年人均拥有水资源量达90万立方米,是全国城市人均的40倍,世界发达国家人均的10倍。有人曾断言:20世纪是油的世纪,21世纪将是水的世纪。据此,武汉被部分世界著名学者认为是21世纪最具发展潜力的超级大城市。武汉的山峦大都不高,洪山海拔115米,喻家山海拔约150米,丁管峰最高,也不过240米。山不雄伟,却秀丽多姿。尤其是穿城而行的东湖磨山、珞珈山、洪山直至蛇山、龟山,宛若武汉的一条龙脉。因而从武汉的城区自然地理格局看,长江、汉水恰如两条“白龙”划城而过,主城山脉则像一条“青龙”蜿蜒期间,浩淼的东湖又似一颗硕大的“明珠”,组成了一幅“三龙相会”、“三龙戏珠”的山水自然风景画!

      “龟蛇锁大江”,则成为武汉一张永久的城市名片。龟山、蛇山的海拔高度仅为90米和85米,比起那些巍峨的高山,不过是两座小土丘罢了。但这两坐不起眼的小山,却用不同的经历和文化记录着武汉,承载着历史,它们的每一棵草木,每一块岩石上都镌刻着一段历史,都矗立着一座丰碑。真可谓,山不在高,有文则名。

     汉阳龟山,东起长江边,西临月湖畔,全长1730米。其最古老的名字叫翼际山,但很长一段时间被称为大别山,据说是站在今汉口龙王庙附近,可发现长江与汉水一浑一清,“泾渭分明”,是谓“大别”,因而得名。三国时陆奂曾任东吴江夏太守,屯兵于此,并建鲁山城,由此又名鲁山。又说鲁肃曾屯兵此山,故名鲁山。而龟山形状“若巨龟浮水上”,则在有关大禹的神话传说中可以找到痕迹。传说大禹治水到此,因有水妖作怪,三年未成。后有一灵龟,直扑水妖,江面顿时平静,大禹治水得灵龟之助取得成功后,这灵龟也化为一座龟山,永远镇守于此。

     武昌蛇山西起长江边,东至大东门,全长约3500米。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时,西部千余米夷为平地。蛇山原名黄鹄山,山下有黄鹄湾。陆游在《入蜀记》中提到黄鹄山的形状“缭绕如伏蛇”,这可能是有关黄鹄山形状的最早文字记载。宋时因鄂州治所在山上,一度称为石城山,又名金华山。分地段又有高观山,大观山、棋盘山、西山等名称。中部的高观山,元时作高冠山,明时称长春山。又传蛇山也系灵蛇之化身,灵蛇曾与灵龟携手共助大禹制服水怪,故名蛇山。古时的蛇山不仅风景秀美,还相继建有黄鹤楼、南楼、北榭、头陀寺等“四大楼台”,是一处少见的名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