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威海历史文化

威海历史文化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4-21 04:30 编辑: 网络 查看:

威海历史文化

威海历史沿革

威海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中期,境内就有人类聚居。夏、商、周三代,属青州,有莱夷聚居。568年境内设文登县。此后朝代更替,至1398年,为防倭寇侵扰,设威海卫,名寓“威震东海”之义。“卫治极山东之东,三面环海,一城负山,形胜险要甲于天下,盖海防一重地也”,威海之名从此始兴。

发生在威海的重要历史事件主要有二:

一是:威海卫之战

中日甲午战争中,清军在山东半岛抗击日本陆海军侵犯威海。1894年11月,日军进攻山东半岛,海陆配合妄图攻占威海。 威海位于山东半岛东北部,遥对旅顺、大连,建有拱卫渤海门户的北洋海军基地。日军为避开从威海港正面进攻,1月20日晨,日“山东作战军”,于荣成湾龙须岛登陆,占荣成。25日,日军分兵两路进攻威海。2月1日,占威海卫城。同日夜,丁汝昌令敢死队登北岸破毁炮台,以免资敌。17日,日军占领刘公岛,威海卫海军基地完全陷落,北洋舰队全军覆灭。 为纪念此次国难阵亡将士,牢记历史教训,后人修建了中日甲午战争博物馆、甲午海战纪念馆、刘公岛博览园等景点。

二是:刘公岛起义

1944年11月,南京伪政府所属海军练兵营一部,在渤海海峡口的刘公岛举行了抗日起义。 刘公岛,位于威海以东约5公里的海上,是扼守渤海的咽喉。1940年3月,南京伪政府成立海军部,刘公岛成为其华北、华中、华南3个海军要港司令部中实力最强的驻地。海军练兵营是南京伪政府训练海军新兵的机构,驻刘公岛。由于日伪军官的剥削和压迫,激起了学兵们和下级军官的强烈不满,于1944年11月5日起义,取得胜利。

6日晨起义军在双岛港登陆,受到八路军东海军分区的热烈欢迎。22日,经山东军区批准,起义部队命名为山东胶东军区海防支队,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转战南北,为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的胜利作出了贡献。

威海渔民文化

威海海岸线近1000公里,临近黄海、渤海、东海三大渔场,海洋资源得天独厚,是我国第一渔业城市。居住在沿海一带的渔民,世世代代以海为伴,面对既能带来复音,又能引来灾祸的浩瀚海洋,既敬又畏,形成了沿海渔民特有的文化习俗。

节日供神

古时渔民主要是按一定的节令供奉龙王、海神娘娘和财神三宫,除夕之夜或初一早晨,渔民还要到龙王庙或天后宫给海神娘娘庙烧香叩拜,到海边摆供品,焚香纸,求神灵保佑渔船一年太平。 此外,威海渔民家家供财神,渔民每次出海都要烧香,保佑自己在海上能发财而归。

新船点睛

威海渔民把渔船看成自己的伙伴,甚至是渔民赖以生存的依靠。因此,渔民对它爱护备至,并赋予它灵性。木制渔船每条船都要做一对凸出来像鱼一样的大眼睛,但新船造好后,只画眼,不画睛,也就是边上是大大的黑眼圈,中间是白色的一个大圆。直到新船下水之前,船主才请人择黄道吉日,敲锣打鼓放鞭炮,亲自为船点睛。 在渔民心中,点睛就标志着新生灵的诞生,众人则喊着大吉大利的号子,将披红挂绿的新船,一步步从岸上推下海去。

春日祭网

每年春暖花开之时,威海渔民会把整修了一个冬天的渔网抬到海边,用谷草烤网驱除邪气,称“财财网”。然后放鞭炮、烧香纸,渔民抬着渔网,喊着号子登上渔船,把网盘在仓里,预示每年都能“鱼满仓,财满船”。

威海旅游档案

上一篇:青城山好不好玩 下一篇:苏州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