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高凌霄青城山对联赏析

高凌霄青城山对联赏析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5-12 07:54 编辑: 网络 查看:

 

撰青城山上清宫楹联

万壑遍疏钟     闻道欲来相问讯

千山闻杜宇      何如此处学长生

赏析:

作者高凌霄(1872---1956),字石芝,亦字石痴。璧山县八塘乡人。清举人。任过内阁中书,四川省咨议局议员,北京资政院议员,璧山县劝学所学务总董兼视学(今教委主任),璧山县官立中学堂学监(今校长),民国时期任四川省议会秘书长,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八军部秘书长,四川省大竹、酉阳、成都、灌县、彭县和彭山县知事(今县长),四川大学、华西大学教授。建国后任四川省文史馆研究员。工书,善诗,编有《四千年诗选》。

青城山,亦名“天谷山”,在四川省灌县(今划归成都市都江堰)城西南。因山形如城故名。同名主峰,海拔1600米。道教称“第五洞天”。相传东汉张道陵曾修道于此。晋范长生、隋赵昱及唐杜光庭等相继来此修道。有天师“降魔”的掷笔槽、试剑石、天师手植银杏树、天师池、唐玄宗手诏碑、杜光庭读书台、五代天师像等文物遗迹。道观有建福宫(古名丈人祀)、天师洞、上清宫等。有三十六峰一百零八胜景,以“青城天下幽”著称,为全国风景名胜及浏览、避暑胜地。

天师洞,奉祀天师的道观。“天师”为张道陵(34---156),东汉末五斗米道的创始人,原名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曾任江州令,入鹤鸣山(一作鹄鸣山,今四川大邑县境内)修道。作道书二十四篇,并用符水咒法为人治病,创立道派,为道教定型化之始。入道者须出五斗米,故称五斗米道。后道教徒尊为“天师”,其后裔袭承道法,居龙虎山(在江西省贵溪县),世称张天师,龙虎山成为道教发源地。青城山天师洞亦以张道陵为祀主。

这首楹联很特别,是集句联。集句,是对联写作的手法之一。它的特点是用现成的句语,按照对联的形式格调凑在一起,构成一种新的意境,有时十分浑成,比自己创作的还好。古今以来,集句成联的范围很广,如集诗句、词句、贴句、俗语、成语、格言等等。

“万壑遍疏钟”出自刘长卿的《栖霞寺东峰寻南齐明征君故居》:山人今不见,山鸟自相从。长啸辞明主,终身卧此峰。 泉源通石径,涧户掩尘容。古墓依寒草,前朝寄老松。片云生断壁,万壑遍疏钟。惆怅空归去,犹疑林下逢。“万壑遍疏钟”写众多的山谷中,风吹来,松林作响,犹如疏朗的钟声。为什么想到了钟声呢?因为寺院中,常听见晨钟暮鼓。这一联想,使山中充满了道意。

“闻道欲来相问讯”出自韦应物的《寄李儋元锡 》,其诗是:
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难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是写听说你要来,我想打听一下是什么时候。高凌霄用“闻道欲来相问讯”这句作为楹联,写出了新意,给“道”字附加了意义。“道”在刘诗中只是说的意思,在这里,有道教之意,因为青城山是道教之地;还有道教之义理之意。

“千山闻杜宇”从贺兰雪《焚余草》中的两句中结合而成,这两句是“凝望久,定齐声、诗肩峭夺千山瘦”和“是处深山闻杜宇”。杜宇就是杜鹃,它还有布谷、子规、子鹃之名。中国古代有“望帝啼鹊”的神话传说。望帝,是传说中周朝末年蜀地的君主,名叫杜宇。后来禅位退隐,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啼苦,至于口中流血,其声哀怨凄悲,动人肺腑,名为杜鹃。春夏季节,杜鹃彻夜不停啼鸣,啼声清脆而短促,唤起人们多种情思。杜鹃在中国古典诗词中常与悲苦之事联系在一起。但此处并没有此意,而是用其原意,即杜宇禅位退隐。欣赏青城山是一所归隐之山。

 “何如此处学长生”出自崔颢的《行经华阴》,其诗是:

岧峣太华俯咸京,天外三峰削不成。

武帝祠前云欲散,仙人掌上雨初晴。

河山北枕秦关险,驿树西连汉畤平。

借问路旁名利客,何如此处学长生。 
  华阴,即今陕西华阴县,在华山之北。这首诗是诗人途经华阴时遥望华山时所作,诗中描写了华山的高峻山势、险要的地形,以及由此而生发的超凡脱俗的感叹。“何如此处学长生”正用其意,出符合道教之意,通过练丹等形式,达到长生不老。

全联以青城山的“疏钟”,传遍“万壑”幽谷,蜀国“杜宇”的啼声,响彻青城“千山”,在自然景观中,因“闻道”而来“问讯”,因求道而“学长生”,人与景融合一起,浑然天成。联中每句皆与道相合,虽是集句,却无丝毫雕饰、牵强之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