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字体大小: 中
安吉→上海 沿途风土人情 (2007-06-23 15:30:12)
分类: 往年黄浦江水质考察感想
安吉→上海 沿途风土人情
初探考察报告
今年7月初,我作为学校考察队的一员,随队赴浙江省湖州市安吉县进行环境生态考察。
7月5日上午8时,汽车载着我们这群生长在大都市的学生,驶向安吉——上海的母庆河,黄浦江的发源地。在此之前,我们对安吉了解甚少,仅限于电影《藏龙卧虎》和电视剧《像雨,像雾又像风》的摄制地点在安吉的竹林。
当天正巧台风风势减弱,汽车迎着和风向前行驶,窗外的风景不断地从视野中掠过,钢筋铁骨的压抑在减少,而自然风光的舒畅在增加。没有都市的喧嚣,唯有田园的清新。虽然汽车一路颠簸,我们的心情却因环境而保持着愉快。
终于,经过数小时的舟车劳顿,我们来到了安吉,来到了安吉高中。
原以为安吉高中与延安中学有天壤之别,可是错了,安高的宏大的气势,先进的教学楼,驱使令我们意外。
原以为延吉之行十分艰苦,可是又错了,安高的师生格外亲切,我们吃得饱,睡得香,住得好。
原以为安吉除了优美风景之外别无其他,可是更错了,大错特错。安吉的天是蓝的,没有一丝灰蒙蒙;安吉的地是宽广的,有山,有石,有田,新绿、草绿、粉绿,满目绿意;安吉的水是清的,源头活水,泉涌溪流,清澈得可以见底。风景已经足以令久居繁华都市的人流连忘返,更不用说当地人的纯朴诚恳,虽然其中多数人的文化程度并不高(这一点仅是通过和当地的居民攀谈体会到的)。山清水秀,人更美,决不是繁华都市所具有的。
到安吉的第一天下午,我们去了中华大竹海,竹乡安吉的著名景点。茂密的竹林直插入云中,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全是青色的竹,空气也清新带着甜味儿。身在竹海,一路上听着轻轻的小溪声,看着周围密密麻麻的竹子,呼吸着新鲜的空气,品味着甘甜清爽的泉水,让我们远离都市的喧嚣,忘却心中的忧思,真实地感受着自然的气息。有句话在这儿正贴切:“久在樊笼里,复得反自然。”
紧接着第二天,我们就前往龙王山,也就是所谓黄浦江的源头。虽然气温高达30多度,可是才进入山间,就感觉置身于另一个世界,树木繁茂交织在一起,将阳光割成了许多的小块,嶙峋怪石不时以令人不可捉摸的组合出现在眼前,清丽的小溪会在你不经意中静卧在你身边,让你惊叹于她与山、与竹、与石的完美搭配。不知走了多少山路,仍不见顶,虽然空气格外清新以至于爬了很久才开始疲劳,但始终于,我们中不少人中途下山了,毕竟是1000米以上的山啊。不过庆幸的是,那块由汪道涵先生题写了“浦江之源”的巨石离山脚不远,也算是看到了母亲河的源头,不虚此行了。在山中,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有悦耳的鸟鸣声,有清新的空气,还有就是随处可见的溪流,水声潺潺,顺势而下。口渴时,喝一些水,顿时感到喉咙舒爽;疲劳时,泼一些水,顿时感到精神振奋。龙王山的美,龙王山的纯都令我们上海学生无比兴奋,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母亲河的源头没有污染。与此同时,我们又产生了疑问与好奇:浦江的污染之源究竟在何方?
短短两天的安吉之行很快结束了。接着汽车沿着黄浦江的主源——西苕溪返回上海。一路上,我们在几处下车考察寻访。
第一个点在乌象大桥,这里的河道较宽,水很清澈,虽然不像山涧清泉那样清静悠然,却仍给人以舒心之感。据当地一个50多岁老农民说,这儿离上游仅20多公里,几年前由于沿河的造纸工厂的肆意排污,使水质一度恶化,幸而地方政府关闭了沿河工厂,又因为离开上又不远,仅花了5年时间就是水变清了。那人很得意地讲述着水由浊变清的过程。听说我们从上海来,他告诉我们二十年前,他也来过上海,但是上海的水没有这里的味道。我们也明白了,他是说上海的水不纯净,这确是无可非议的,我们也有体会。我们聊着,顺便看了看他的房子,约摸10多平方的砖屋,屋子里除了床没有太多陈设,他说他种的是水稻和一些蔬菜,看得出,生活远不如上海,但从他微笑的脸上可以读出他的日子过地挺满意。虽然很明显,他的文化程度不太高,但他的纯朴、热情让我们看到了,没有高楼大厦,没有车水马龙,简单的生活也可以产生幸福。
第二个点是安吉县溪龙乡的白茶基地。溪龙是“白茶之乡”。这里有一望无际的茶树,从每一个角度观赏,这儿都是一幅画。近处,低矮的茶树一片嫩绿,在远一些,小山坡上的梯田是深色的绿,远方连绵的青山在云雾笼罩中显示出朦胧的绿,加上随处生出的小树的墨色的绿和万里青天的淡淡的绿,各色的绿交织在一起,仿佛天地和一,相映生辉。据介绍,安吉白茶是茶中的珍稀品种,全国独一无二。其外形奚秀,形如风雨,色如玉双,光亮油润,内质想起鲜爽馥郁,独具干草味。相信这独一无二的白茶与这里的独特的无污染的环境大有关系。
接下来,塘浦开发区,该地区经济相对发达,人口也向对密集,但水质情况良好,估计是发发时间不长,河道上也不见船只来往,排污现象也没有见到。
然后到了安城乡的安城大桥。著名的灵芝塔救灾不远处的山上,也许因为灵芝塔是个旅游景点,所以山上绿树成荫,仍保持得相当程度的山林自然风光。然而眼前的西苕溪就显得有欠协调,这里的水色浑浊偏黄,水上采砂船来来往往,渔船张开着硕大的网。我们上了渔船近看才发现网中的鱼没有多少是大鱼,渔民也无奈地说,前一天是网到过大鱼,但毕竟这里的鱼没有过去那样多了。我们又走过狭长的木板,上了另一艘船。船主很客气地回答了我们的问题。从他口中,我们得知,当地人过去多以捕鱼为生,12年前这里出现了采砂船,许多人开始从事于采砂工作,于是河水变黄了,周围居民自然对此无奈,只能饮井水(但我们看到的井水也并非想象中那般清澈)。好在政府已对此事开始干涉。当我们问他有没有想过这里的水流入黄浦江,给下游的上海带来了极大的不便,他显得不以为然,告诉我们这里污染还是轻的,一路回上海还会看到更严重的地方。
果然,就在不远的马家渡,我们看到了更令人心酸的景象:泛黄的河面上,零星地停泊着数十艘采砂船,河中间,每5分钟驶过一艘满载砂粒的采砂船。两岸的环境意识同样糟糕,有的地方生活垃圾遍布,有的地方杂草丛生,有的地方甚至堆着几米高的沙子。总之,马家渡一片狼藉。据桥下一个老船家说,这个地方已经没有人来捕鱼了,也不知多少年前采砂业就在这儿兴起。据说过去每1分钟就驶过1艘船,且多是会造成污染的水泥船。在政府治理下,河上的船由上百艘锐减到数十艘,但是治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正在和老船家聊着,一个中年男子路过,看到我们在进行考察活动,就向我们倾诉苦衷。他说,这条河已多年不能饮用,这个地方又不便于打井取水,周围临河生活的居民只能被迫用高价购卖山上的泉水。他说着,显得十分无奈。政府对这里的治理力度不够,因为这里离上游已经有相当的距离,而且污染也比较严重。这时候,旁边围上了几个居民,也向我们抱怨相似的情况,他们还说东方电视台曾经来此采访,但是后来杳无音讯。当看到我们的胸牌“上海市延安中学黄浦江沿江生态考察队”时,他们严肃而诚挚地请我们帮助把这里的情况向“上面”反映,我们都感到不好意思,又不知如何解释。他们讲的最多的是这些发自内心的呼唤:“我们的祖祖辈辈都喝这水,采砂使生活富裕了,但是我们却喝不了我们家门前的河水,我们只是渴望能喝到家门前的河中的水!”使我们影响最深的是当地居民无奈、诚恳而又充满期冀的目光和表情。我们在马家渡,感受良多,却又难以言表。
后来,我们又来到了白雀大桥,这里的水色微黄,河上听着近十艘船。我们有幸上了一艘船。船家说他们一家住在船上,带着几分好奇,我们参观了船家的家。船舱内家具比较齐全。她告诉我们,这里只是泊船之处,不是捕鱼的地方,因为这里的环境对鱼生活不利。我们还得知,原来这里的渔船很多,但后来渔船少了,采砂船多起来,不过这一带不准采砂,所以水质不马家渡的要好很多。不过,我们很快发现问题,我们问她饮水用水问题如何解决,她的答案出乎我们的意料,居然直接就地取水并用明矾净化便饮用,看着这一河黄色的水,我们都觉得不可思议,那人反应却很平淡,她说,没有办法,喝多了就会习惯的。当我们问到如何处理生活污水时,她的回答更让我们大吃一惊,直接排到水里!
又过了好长时间,我们见到了太湖,在岸边遥望,太湖的水色无明显异常,但是靠岸一带水面上致密地漂浮着一层绿色的水藻,并散发出令人不快的气味。
到达接下来的一个点的时候,我们已经回到了上海境内,这是淀山湖的一个宽10到20米的小支流,是一潭死水。这里只停着几艘船,却显得很拥挤的样子。由于是死水,只有上游冲下来的水藻和垃圾,没有地方容纳,于是大量的杂物堆积在一起,河水极脏。我们习惯性地找了一个老船家询问,才发现普通话交流一不行了,这里的人一口上海土话,给交流带来了些许不便。那人似乎对我们的询问心不在焉。我们又问了饮水问题,可是得到的答案既意外又正常,原来到了上海了,家家都用自来水了,没有人理会这河水了。所以也不见有人治理这里的水。
最后一站在母亲河,黄浦江。虽然在上海呆了十六、七个春秋了,可是真正仔细观察、考察它还是头一次。浦江两岸没有连绵的山,没有连片的田,只有数不清的集装箱和起重机还有许多工厂。我们所到的地方人烟稀少,也没有找到人调查询问。不过这里的水跟平时在外滩所看见的差不多,水体发黄混浊。
终于,四天的考察活动结束了。从安吉,黄浦江的源头,到上海,黄浦江的入海口,一头一尾,我们目睹了我们的母亲河由清泉小溪变成了宽阔混浊的江河,流入汪洋大海。我们也对从“竹乡、白茶之乡”安吉到国际化大都市上海沿途的风土人情有所了解。我们得到了这样的结论:
黄浦江的源头的水质及土壤环境良好,沿途环境状态逐步下降,且河中的采砂船是引发水质变黄的主要原因,总的来说,与上海境内的河道水之比起来要好得多,相信黄浦江水质污染的真正原因还得从上海沿江工厂的排污中去寻找。虽然黄浦江的源头现在是洁净的,但在我的调查过程中也发现不少问题,如上文所提到的对河段水质下降政府不管制,居民不关心,或是向水中肆意倾倒垃圾、排放污水,也有因为旅游业的开发,引来了不文明的游客影响了自然环境,还有就是因为眼前的小利而作出危及周边环境的行为。
另一方面,从安吉到上海,各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文化程度及从事职业均不相同。除上海外,沿岸的居民靠采砂致富最方便,数量也多,而渔民的生活则达到平均的水平。而果农菜农似乎普遍生活水平较低,也许是由于安吉是竹乡、茶乡,农业水平发展相对较慢。另外,在安吉,竹文化极为风行,大大小小的店中都有卖各色的竹制品,有的商店也是竹做的,山上更是有各种竹子是精良的建筑材料,就连我们在安吉中学就餐时用的一次性筷子也是竹制的。而在上海这样一个汇集八方精品的地方,安吉所产的竹制品、板栗、山核桃还有价格昂贵的白片茶在上海都能见到。可见,在生活水准的许多方面,上海都走在前列。然而,上海的劣势也不小,在环境方面,水质型缺水城市上海有全国闻名的苏州河,其名声可与东方明珠相齐,是使上海人的最尴尬的事物之一,这是不可与浦江之源相提并论的,而上海的母亲河也在工业化的发展中没能够幸免于难,而近年来城市绿化的急速增加与安吉及其周边地区相比较,也相差甚远。调查中,也发现上海以外的收访者大都比较热情、质朴,相信在上海要在人家门口找人询问采访决不是简单的事情,因为上海人总有相同的理由——忙。但是在安吉,人们也要为生活操劳,但是他们都会毫无保留地回答我们的提问,尽管他们的文化水平不高,生活条件也不好。这一点,应该是值得多数上海人好好学习的。
经过此活动,我们对安吉有了初步认识,也与上海做了比对,相信安吉在发展,上海也在发展,两地间的差距会逐步减小。安吉人在保护好浦江源头的同时,发展经济,提高居民生活生平和文化水平,而上海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坚持可持续发展站略,让天更蓝,地更绿,水更清。
只有在确保环境不受破坏的条件下不断发展,浦江沿岸的居民才能真正过上好日子,也只有这样,中华民族才可能实行伟大复兴!
分享:
喜欢
阅读┊ ┊ ┊┊ ┊打印┊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水更清、人更美,让生活充满希望
后一篇:给韩正市长的建议信<br>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验证码: 请点击后输入验证码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水更清、人更美,让生活充满希望
后一篇 >给韩正市长的建议信<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