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上海市嘉定区风土人情,嘉定区旅游指南,嘉定区旅游指南,深圳旅行

上海市嘉定区风土人情,嘉定区旅游指南,嘉定区旅游指南,深圳旅行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3 15:14 编辑: 网络 查看:

一、婚嫁


  1.订婚 又称定亲、攀亲。旧俗,婚姻由父母作主,男方托媒婆至女家提亲,称“讨八字”。女家如有意,就将其女的“年庚八字”(生年、月、日、时辰)书于红贴,送至男方。男方请算命先生“合八字”,又称“排八字”,再由双方父母、兄嫂等到对方相看,称“相亲”。男女双方择吉日定亲设宴,称为“攀亲酒”。

  解放后,青年男女大多自主择偶,在征得父母同意后去政府登记结婚。70年代起,不论是本人相识或由人介绍,女子由母亲或嫂嫂、姐姐等陪同去男方相亲,称“认人家”。若双方满意,即择日定亲“走通”,由男方宴请女方及其父母和至亲。

  2.纳彩 旧时,男方赠女方信物,称“纳彩”、“行盘”。富裕之家馈赠银币、饰物及茶叶、面粉,通称“金芽玉尘”。茶叶必不可少,谓“千金万礼买不动,四两茶叶定终身”。另有枣子、花生、桂圆、松子四物,取意“早生贵子”。女方则用红绿色染的大米相赠,称“金珠玉粒”;还有的包大粽子1只,谓“太婆粽”;周围有小粽子5~15只,取意“五子登科”、“七子八婿大团圆”。民国年间,除金银首饰、钱币外,通行馈赠“七腌、八鲜、九乌青”(即约七斤重的腌猪腿、八斤重的鲜猪腿各1只,九斤左右的大青鱼1条),外加鹅、鸡、粽子、定胜糕等。婚礼之前(一年或数月不等),由男方约定迎娶日期,俗称“送日脚帖子”,再赠钱币、衣饰、布匹等。解放后,纳彩之风一度绝迹,而今又起。

  3.迎妆 旧时,婚礼前一天迎妆,男家去女家迎取嫁妆,俗称“搬家妆”。清末民初:最俭,为7件;稍丰,为双箱四杌;再丰,为一橱两箱、四橱八箱,并有“垫箱钿”、“花粉钿”,其他如被子、衣服、日用品一应俱全。还有以“裙带册”(耕田)作陪嫁的。贫户,聊备薄被、马桶、脚盆等物及衣服数件而已。

  嫁妆的一部分由亲朋馈赠,称“助妆”。嫁妆中被褥由“全福人”(即有父母、兄弟、姐妹、子女和丈夫)的妇人缝制,折迭时内放喜钱。子孙桶(马桶)内放红蛋、枣子、长生果、棉籽、甘蔗。迎妆车、船贴大红喜字。进入女家还须诸多花费,否则会遭挑剔,拒绝发妆。嫁妆搬至男家,点旺盆、放鞭炮,先置于客堂,后搬入新房。由“全福人”解被摊床。

  解放初,提倡节俭,由男方或女方置备必要家具。60年代起,又行嫁妆。今电冰箱、彩色电视机、收录机、洗衣机,以至“银行存折”,也入嫁妆之列。攀比之风日盛,糜费之习又起。所谓“千金姑娘万金嫁”,“儿女结个婚,父母剥层皮”。双方花费上万元不足为奇。

  4.嫁娶 旧时娶亲,租用彩轿。新娘上轿与母亲相对而哭,谓之“哭发”。乡间,有“争亲”陋习。彩轿临门,女家向男家索要茶礼、门仪等费。若不满足,拒之发轿。往往日中迎娶,夜半始归。

  解放初,旧俗革除,迎亲不用彩轿。酒席亦行节俭。茶话结婚、旅行结婚和集体结婚盛行一时。近年来婚嫁必用轿车、客车,酒席多至数十桌,贺礼高达百数元。“争亲”陋习重现。

  5.闹新房 旧时,洞房之夜,行“吵新房”,长幼老少同闹共乐,所谓“三天里头呒大小,太公太婆都可吵”。新郎、新娘必须百般忍耐,不得动气。解放后,仅看看新娘容貌和新房摆设。今“吵新房”又盛行。

  6.回门 婚礼后第二天,新婚夫妇同去女家。称“回门”。女家设宴款待,称“回门酒”。新婚夫妇必须在当天日落前返回。今此俗犹存。

二、丧葬

  1.送终、报丧 病人弥留之际,亲人须守候一旁,外出亲人也须力争赶回听取遗嘱。人死后,央乡邻向亲友报丧,将尸体移于门板,头枕瓦片,脚套巴斗,置于客堂。生前所用蚊帐掷上屋檐,枕席、被褥等移出焚毁,谓之“烧床迹”。尸体和灵台之间,挂一白幔,幔上挂死者遗像,台上点白腊烛、棒香、冥火,即为“孝堂”,由亲属守之。其儿孙、子媳辈全身麻衣,女婿、子侄辈皆穿白色孝服。60年代起推行火葬,家中仅设灵台,死者亲友佩戴黑纱、黄花。今农村又逐渐恢复穿白戴孝。

  2.入殓 旧时,人死第二天,移尸入棺,称“小殓”。死者所穿衣服以领计数,一般5~7件,多至13件。棺材以楠木为贵,非富裕者不能享用。贫者仅“薄皮棺材”一具,亦有以芦席裹尸。第三天设祭开吊,称“大殓”。门钉麻皮,鼓手吹奏,僧道念经,亲友“吊孝”。丧家置办素席,称“豆腐羹饭”。死者年迈的丧家则办荤席,称“福寿归天”,木匠盖棺下钉,称“冥材”,推行火葬以后,一般在火化之日开丧,亲友在火化场灵堂内举行与遗体告别仪式。

  3.出丧 旧时,有大殓后即出丧的,也有隔一两天出丧的。停处由“风水先生”择定。棺外围以砖瓦的,称“瓦坑”;盖以稻草的,称“柴坑”,亦有移入家祠的。实行火葬后,尸体由亲友护送至火葬场火化。

  4.接煞、做七 旧时,人死后9至18天内,由道士告以煞期,至时,在死者生前卧室设祭、诵经。家人系雄鸡于台脚,掩门避出,由道士斩鸡避邪。是日起,竖两木子户外,梢扎竹枝悬灯,每晚点燃,称“树幡”,直至“断七”。贫苦之家,仅悬灯于门,称“代幡”。此俗已革。

  5.做七 旧时自死亡之日起,每隔7日设祭,谓之“做七”。自“头七”至“断七”49天。家属在期内早晚祭祀,俗称“哭早夜”。“三七”由出嫁女儿主祭,“五七”最重,由儿子主祭。富者设道场、佛场祭祀。焚烧纸扎车马、屋宇、家具、人像,谓之“化家堂”。解放后此俗渐绝,近几年又起。焚烧的纸扎品中,增加了小轿车、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等件。糜费之风日趋蔓延。

  “七期”之内,死者小辈不可理发,谓之“七发”。“七期”之外,还有“百日”、“周年”,均要设祭。“周年”后,撤去“香台”,除去孝服,并将神主牌位置于“家堂”。除“百日”、“周年”祭外,余俗今已不见。

  6.落葬 葬期、穴位由“风水先生”择定。葬穴(俗称“金井”)有“打灰夹”、“白云葬”两种。前者,颇费砖石,为富户所用,后者仅用石灰,为贫者所用。亦有不用砖灰,移棺入土的。实行火葬后,城镇居民多将骨灰盒寄存火葬场,80年代兴建公墓,购穴安葬者甚多。农村居民则将骨灰盒存放客堂或居室隐蔽处。一二年后埋于自留田或宅基地

三、喜庆


  1.生育 婴儿出生后,亲友探望产妇,馈送食品,称“送舍姆”;外婆赠婴儿衣服、鞋袜、饰物,称“送脱毛衫”。

  生育后6~12天宴请亲友,称“做十二朝”或“吃六朝”。满月则请“满月酒”。向亲友分赠红蛋、定胜糕或肉馒头之类。满月之日婴儿剃除胎发,称“剃满月头”。小孩满周岁,设宴请客,亲友馈赠面条、衣服及“压岁钿”,称“做纪过”、“做满纪”。提前做的叫“偷满纪”。生女从简。近年,送礼、宴请日益铺张。

  2.做寿 旧时,年满40岁后,每增10岁,由子孙置办酒宴,邀集亲友谓之“庆寿”,俗称“做寿”。富者极尽铺张,贫者全家共食“寿面”。解放后,吃“寿面”仍行。80年代起,又盛行宴请。

  3.攀过房亲 旧时,农村盛行“攀过房亲”。认亲一般在“过房爷娘”举行婚礼之日,俗称“拜寿星”,也有在新婚“三朝”举行。认已婚者为过房爷娘的,则择节日举行,此俗沿袭至今。

  4.上梁酒 旧时,造房上梁宴请工匠。主人将糕点、糖果、喜俸(铜钱)包裹后悬于“正梁”。选吉辰上梁,燃放鞭炮。由“作头”(带班师傅)唱“上梁歌”,抛馒头、糕点、糖果、铜钱等,主人铺床单承接,亦有抛向围观人群的,俗称“抛梁”。当晚,设“上梁酒”招待工匠及赠贺礼的亲友。此俗今仍沿袭。贺礼高至百数元。

  5.其他 旧时,工厂、商店开张,宴请宾客,优惠销售。宾客赠送立轴、镜框、绸幛,书有“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一本万利”等吉利语。对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后,此俗已无。80年代起又行,除宴请外,还行剪彩仪式。70年代起,应征入伍、考取中专、技校或大专院校、顶替进厂以及侨迁新居,均宴请亲友。至80年代,此风更为盛行。

四、祭祀 赛会

  1.公祭 历代官府例行公祀,以“丁祭”最重。每年农历二月、八月上旬丁日,知县率文武官员、学宫生员,于孔庙祭祀孔子。孔庙内附设名宦、乡贤、土地、忠孝四祠。亦于春秋祭祀。

  农历二月、八月上旬戊日,分别祭祀土、谷、风、云、雷、雨、山、川、城隍诸神于社稷坛、神祇坛和城隍庙。

  农历二月、八月及五月十三日关羽生日,于武庙祭祀关羽。

  农历二月及八月祭祀文昌。

  农历二月初四、八月初四及四月十四日为孚佑帝生日,于孚佑帝君庙祭祀。

  清明、七月半、十月初一,主祭城隍于厉坛。

  六月二十三日祭火神于火神庙。

  十二月上旬戊日,祭先啬、司啬、农、邮表辍、猫虎、坊、水庸、昆虫等“八腊”于先农坛。

  正月十三日及冬至后第三个戊日,祭刘猛将于刘猛将军祠。

  春秋两季祭祀有功于折漕的官绅于西门外折漕报功词,直至民国36年止。

  此外,龙神、天后、忠烈等亦入祭祀之列。解放后,公祭遂无。

  2.民祭 旧时,民间逢年过节有祭祀天地、神佛和祖先之俗。先人去世之期为“忌日”,逢期必祭,多以祖辈为止。今农村尚行祭祖。祭祀神祇已不多见。

  3.赛会 旧时,每逢七月半或十月初一,城镇祭祀杨滋、城隍神或土地神,举行赛会。神像“出巡”,鸣锣喝道,擎旗打伞。前有丝竹、鼓队、地戏、台阁、高跷、拜香、扎肉香、挑花篮、驿丞官、解粮车、皂隶、香亭等引导。还愿者穿囚衣、背芦席尾随其后。农民结伴上街观赛,商店生意倍增,故乐于赞助此举。秋收后,庙首以“酬神”为名,按户摊派聚钱演戏。乡绅恶棍,从中渔利。商界则以此振兴市面,俗称庙会。期间聚赌肇事、侮辱妇女等层出不穷,官府屡禁不绝。解放后已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