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上海市青浦区风土人情,青浦区旅游指南,青浦区旅游指南,深圳旅行

上海市青浦区风土人情,青浦区旅游指南,青浦区旅游指南,深圳旅行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7-24 01:40 编辑: 网络 查看:

 青浦生活习俗   
  
  旧时,除了岁时、婚嫁、喜庆等外,在生产、生活领域中均有不少习俗。生产习俗,早在清代,农事多祭祀。辛亥革命后,农事祭祀减少,而对播种、插秧、耕耘、收获等农事活动,仍沿用许多旧俗。生活方面,饮食、服式、析产和起船造屋等也有不少习俗。

  饮食:旧时主食有大米、杂粮、山芋等。青东地区部分菜农有时吃麦粞饭、麦片饭、玉米粉饭,还搭配吃些山芋、南瓜等。菜肴以素菜为主,节日添些荤腥。解放后,以大米为主食,有的还包饺子、馄钝、面点,调剂口味。平时菜肴荤素搭配,节日增加鱼、肉、鸡、鸭。农村中一般都饲养家禽、家畜,还捕捞水产,种植蔬菜,吃用方便。1980年后,由于生产发展,农民富裕,逢喜庆节日,农民的菜肴讲究城市气派,鱼肉荤腥,一应俱全。城镇居民平日注意改善饮食,除主食外,水果、杂食、补品之类,已常见在一般家庭中。

  住房:旧时农村住房分散,农民多数为平房,亦有贫困户住草房。城镇居民住房一般砖木结构,有平房,也有楼房。中产阶层以上家庭,住房条件讲究,楼房式样前有天井,中备客堂,旁连厢房。少数官绅富户则建造豪华小洋房。解放后,城镇逐步改建了一批旧房。进入70年代,农村开始兴建楼房,大部分单家独户一幢,少数弟兄合建。傍水向阳,白墙青瓦,布局整齐,格式各异。进入80年代后,农村住房又有讲究,一般前有1米多宽的走廊,挑过梁,安置前后“水落”;也有门面用马赛克、瓷砖或水泥汰石子等装饰,美观大方。城镇居民住宅,从1980年开始逐渐改善,城市化的住宅小区,道路四通八达,设备逐步改进,绿树成荫,堪与大中城市媲美。

  服饰:清末民初,市民男穿长衫、马褂,女穿旗袍居多。民国时期,少数商界、教职员,穿着中山装,还偶尔出现穿着西装。农民及体力劳动者,男子多数穿中式短衫裤,寒天加束蓝布折叠式围裙,着布鞋,也有着草鞋或蒲鞋;女子上衣为大襟衫,下穿大腰裤。农妇的扎头布(朱家角一带称包袱)有多种,东乡用白色土布或四方格子布,西乡农妇扎花色毛巾,商榻乡民扎黑色毛巾。解放初,服装大有改观,多数穿中山装或列宁装,寒冬加棉大衣。色调以藏青、灰黑或淡黄色为主,长袍、围裙逐渐淘汰,皮鞋逐渐增多。70年代末起,服装质料、款式和色彩开始丰富,呢料、皮毛、真丝、化纤服装成为流行衣着,穿西装的日渐增多,还有茄克衫、两用衫、击剑衫、香槟衫、皮猎装、羊毛衫、滑雪衫、羽绒衫、毛呢大衣等数十种款式,裤子也有喇叭裤、直统裤、牛仔裤等。男子也有穿花衬衫,女子裙各色各样,有连衫裙、三角裙、百褶裙、喇叭裙、西装裙、旗袍裙等。

  家具:旧时,农村中家具简陋,一般有老式木板床、中式衣橱、方桌、长凳。城镇殷商富户流行老式雕花家具,有六柱大床,周围花栏杆,上盖床顶板,还配备大橱、镜台、四方台等。一般居民以旧式杉木家具居多。解放后,沪式瓢羹脚、鹅鼻脚等新式家具开始进入居民家庭。农民也开始添置五斗橱、一字床等新式家具。70年代后期,城乡盛行自做家具,式样有捷克式、荷兰式、沪式等,大衣柜、食品橱、小圆台、钢折椅已屡见不鲜。进入80年代,家具进一步更新,结构从单一式向组合式等发展,用料有钢、柳按木、塑料、海绵、人造革等,油漆亦改用腊克、树脂漆。沙发、席梦思,并与之配套的家具开始进入城乡住宅。

  生育:旧时,妇女生育不讲科学、卫生,土法接生,婴儿易得“脐风”夭折。产妇产后3天内仅喝清米汤、蓬头汤,甚至10天不吃干饭,整月食素,因营养差而导致身体虚弱,或因感染“产褥热”身亡。解放后,推行新法接生,注重产妇营养,婴儿吃母乳,长得既肥又胖。1979年提倡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后,对独生子女及其家庭给予各种照顾关怀,晚育、少生、优生,已逐渐成为社会上新的生育观。

  析产:俗称分家。旧时,父辈不管生育多少儿女,以共同生活在大家庭里为荣。待儿女长大,或因弟兄不睦,或妯娌不合,导致分家。一般先请族内长辈或舅父出面,进行商议。先把养老费用留出,然后确定财产(包括土地、房产、浮财、家具等),按兄弟人数,公平搭配,但长房长孙,按俗也分一份,再协商规定赡养老人条件和未成婚弟妹的负担费用等。最后书写清单,由分家当事人和族长、舅父共按手印,各执一纸存照,称“分家纸”或“分家契”。事毕全家人一起,聚餐一顿,称“散伙饭”,尔后各自另立锅灶。分居生活时,由女方的娘家送分家礼,有糕点、糖果等分给左邻右舍。解放后,农村中仍有此俗。城镇中一般子女结婚,多与父母分居两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