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7月1日消息(记者白宇 刘涛)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峨眉山,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中国四大佛教名山之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但近日,“景区暂停接待游客”、“村民阻路维权”等一系列关键词,让这里再次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昨天,一度暂停接待游客的峨眉山景区,已经恢复了部分区域的运营,但是景区经营与村民诉求之间的博弈仍在继续。
吴万林:今天下午,乐山的书记、市长,分别到两个点去对话,也做了一些表态,现在村民们还是不满足,现在除了总的利益以外,他们每个片区还有每个片区的诉求。现在我们景区管理机构基本上已经瘫痪了。这种情况,对管委会,对公司,对村民都有影响,要兴旺大家都兴旺,要受损大家都受损,不管是名誉上还是经济效益上都是一样的,我们都是一条船上的人。
昨天,峨眉山-乐山大佛风景名胜区管委会党委副书记吴万林再次向中国之声记者通报了村民阻路维权事件的最新进展。吴万林告诉记者,村民要求分得20%景区门票收入的述求难以实现。
吴万林:首先这个钱是国家的,就是按照风景名胜条例的规定来设置、来收取,是收支两条线,门票收入是入国库的,不是我们自己能够左右。
记者调查发现,分享景区门票红利,并非没有先例,四川省内的九寨沟、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的胡杨林景区等都在其列。
吴万林:我们这里是一万七千农民,即便我们把全部的门票收入都分给他们,他们也分不了多少钱。
对于峨眉山村民提出的每户解决一个工作岗位的诉求,吴万林说:
吴万林:做不到,现在我们景区,不管做一些什么调整,都会触动另外一批人的利益。比如山上现在抬滑竿、旅游产品、照相,这些收益都不好,你批许可证给他,他还不要的,都想做农民饭店、金顶上租大衣的,生意比较好。过去可能每户人能分到2万块钱,如果都批给他们,可能每户人就只能分得几千块钱了。
峨眉山是世界文化、自然双遗产,保持峨眉山的风貌是中国政府的公开承诺。但管委会的性质让吴万林觉得有些尴尬:
吴万林:我们代表国家在管理。必须要强化管理,因为现在农民挣钱的欲望太强烈,保护的意识很淡化。如果我们要规范管理,就要触动他们的利益,如果要满足他们的要求,秩序就要乱。
记者:执行层面你们会遇到什么样的障碍呢?
吴万林:与农民利益相关的时候,如果涉及到重大利益的时候,他要违法,我们就要处理他。他就说你不是合格的执法主体,我就要告你嘛。
从具体管理方式来说,景区管委会既承担着政府职能,又将景区门票等经营收益与峨眉山旅游股份有限公司分享,双重的身份似乎也强化着村民利益与景区发展间的博弈。
吴万林:管委会代表国家控股,同时他又是我们管理的公司,又是我们的管理对象,同时我们又是控股股东,门票收入分了一半给上市公司。50%是股民的,50%才是我们管委会交国库以后,拿来作为基础设施和人员保障的,这是国家拨给我们用。
记者:管委会不是既当着运动员又当着裁判员,是这样吗?
吴万林:对对,现在实际上我们就是处于这样一种状态,也不是我们自己想这样做,而是国家赋予我们的。
记者:现在农民们的想法就是,你来管理我,但同时你又是股东,你管理我的目的一定是为了让你多赚钱,您怎么看这个问题?
吴万林:实际上我们山上大量的经营权都回归给了农民,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不可能平均,不可能每个人都有。现在主干线上的农民很富,公路右边的农民相对贫困。我们管委会就千方百计把公路右岸的村民每个人争取都能在景区有一份经营,但是毕竟收益很微小。
有学者提出,风景区与社区居民之间矛盾的诱因可能有多个方面,如经济方面的,利益分配不均、社区就业不足、旅游业引发物价上涨;也有社会方面,如基础设施滞后、旅游带来社会治安环境的改变;还有传统文化、生活方式等带来的冲击。既要防止过度商业化,又要实现上市公司股东利益的最大化,同时还肩负着反哺农村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的责任。如何在公益性与营利性、保持原始风貌与高度商业化的博弈中理性发展,不仅是留给峨眉山的思考。
(原标题:峨眉山景区部分恢复运营 景区经营与村民诉求博弈继续_te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