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人类最好和自然融为一体

人类最好和自然融为一体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04 21:47 编辑: 网络 查看:

五十岚淳设计作品。

建筑设计师五十岚淳。

  作为日本新生代建筑师的杰出代表,五十岚淳上周六在上海做了主题为“与地球状态的关系”的演讲,分享建筑师对于人、地、建筑关系的理解。此次演讲是建筑传媒机构文筑国际举办的“大师之旅”建筑师讲演系列的第十三场,吸引了三百多位听众。

  住宅是人与自然的“缓冲”  

  五十岚淳认为,人类最好在室外生活,和自然真正融为一体。而所谓的建筑,不过是人类为了避免自然灾害侵袭所构筑的保护空间而已,这是五十岚淳对建筑的理解,也构成了他演讲的前提。由此,他在演讲的最开始就给出一张世界气候图,因为他认为不同的气候环境造成了不同的经济、文化和建筑材料,从而产生丰富多彩的民族建筑。然而现在的大城市却越来越趋同,他感到十分可惜。

  “现代建筑中为了精致外表和法规原则,将许多空间消除了,这是可惜的。”因此在五十岚淳设计作品中,“缓冲区”成为了一个最主要的概念。这个概念源于日本北部许多住宅大屋檐下的廊下通道,在严冬为防止大雪堆积就将其封起来,自然形成了一个内部的通道,这一通道消解了每家每户的私密性而形成了一个公共空间。在他几乎所有的项目中,甚至是仅占地40平方米的小住宅,都会刻意营造出缓冲地带,这不仅仅是温度、光线、视觉上的缓冲,也是由喧闹的公共区域走向隐秘的私人领域的空间体验的缓冲。

  在演讲中,五十岚淳也分享了自己的设计案例。在2009年设计的“间之门”住宅中,五十岚淳充分考虑了人们对光线的需求,创造性地将他的 “缓冲区”发展为三层。以35厘米的台阶落差层层推进,从室内向外,每一层都显得更小一些,这样的做法一方面是考虑到光照进入室内的角度,不论冬寒夏热,外界的极端温度一层层向内递减;更重要的是,室外的无限空间仿若被渐次缩小,而室内的有限状态却在人们步入不断扩大的层次中显得宽敞起来。

  在2011年于北海道设计的另一住宅项目“O住宅”中,五十岚淳利用较为开阔的建筑土地,探索了一种全新的住宅空间布局方式。考虑到一天之中日光的强弱和照射变化,五十岚淳将房屋设计成散乱的黑色积木造型,每一块积木都依据自身功能放在最合适的位置上。作为最公共的空间,起居室被放置在中央位置,高度也是盒子中最大的,并且有一个巨大的南向落地窗,以获取充足的自然光线。其他盒子房间则根据其功能高低错落,有序连接,形成趣味横生的空间体验。

  建筑如花草般植根泥土

  五十岚淳1970年出生于北海道。1990年毕业于北海道中央工学院专门学校。1997年,五十岚淳成立了自己的建筑设计事务所,设计的作品多为住宅建筑。从2005年起,他曾分别担任北海道工业大学、东北大学、名古屋工业大学、庆应义塾大学客座讲师以及挪威奥斯陆建筑大学客座教授。迄今为止,他已设计三十多个建筑项目,其中多个作品被众多媒体广为报道,也被称为日本新生代最具潜力的建筑师之一。

  对于建筑,五十岚淳的看法是:“建筑立于大地,植物亦是根植于泥土,并且花草会随着泥土和气候的变化而发育成长。我心目中的理想建筑也是像花草一样、能与泥土和环境融为一体的建筑。”

  这种信条成为了五十岚淳设计的根本。作为一名北海道出身的建筑师,他更愿意接手位于北海道乡野的项目,而不是设计大都市中的建筑。他善用北海道最常见的材料,结合当地的气候和环境,最大程度地利用自然通风和光照。除了上文提到过的设计特色,五十岚淳对于建筑的基本需求同样毫不含糊。他不仅在风折程度、冻结深度和雪荷重这些技术层面的问题,考虑到北海道有一个漫长而酷寒的冬天,五十岚淳特别强调营造一个具有安全的隔离性,同时富有变化而舒适宜居的室内生活空间。

  相比之下,五十岚淳看起来并不太喜欢超级都市。这是他首次到访上海,当被问及对上海的印象时,五十岚淳觉得上海和东京一模一样,稍显孤单和寂寞。“但如果让我对上海的风土人情做一些研究,我相信我也能设计出适合这片土地的建筑。”五十岚淳这样说。

  (本文图片为资料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