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峨眉山道教碑

峨眉山道教碑

来源:网络转载 2014-09-13 04:25 编辑: 网络 查看:

 峨眉山是我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与安徽的九华,浙江的普陀,山西的五台山齐名。但峨眉山在明代以前,却原是我国的一处著名道教胜地。《魏书.释老志》说:“道家之源,出于老子……授轩辕于峨眉,教帝喾于牧德。”这是把峨眉山视为道家仙山的最早史料。故晋人所撰《五符经》说:“皇人(老子别号)住峨眉山北,绝岩之下,苍玉为屋。黄帝往受三一五牙之法。”葛洪在《抱朴子.金丹篇》中亦说:“青城山,峨眉山,绥山(二峨山)……此皆是正神在其山中,其中或有他仙之人。”宋人张君房《云芨七签》称峨眉山为“第七洞天。”《峨眉山志》记载:晋代著名道士陆修静也曾来峨眉山访道。《玄品录》说他:“西至峨眉,寻清虚(王褒)之高躅。”在唐代,峨眉山上著名道士较多,如王仙卿曾参加唐玄宗在开元十四年(726年)在京都召开的全国名山道士“赴京盛会”。著名诗人司空曙、岑参、鲍溶,韦庄,施肩吾等人与峨眉山田道士、李处士,杨炼士都有交情,有诗酬赠。宋代,大道士陈抟老祖亦来峨眉山授道。到了明代,道教开始衰落,及至清代,黄冠绝迹,峨眉山成了佛教名山。笔者最近在峨眉山纯阳殿后草坪上看见两通完好无损的明代道教碑。这是两通典型的道教碑,样式相同。在顶部的碑额上,刻着双凤捧日,有十四只白鹤在层云中飞翔。碑的边缘刻有奇花、瑞草。纹络清晰,刻工精良。这些图案象征福寿与吉祥。碑文字迹明晰,楷书,文字流畅而简明,追述了峨眉山道教史。据僧人说,这两通古碑,多年来掩没在殿后草丛之中,这才免遭破坏,,被保留了下来。



    第一通碑是明万历乙酉年(1585年)四川巡抚赫卫瀛题刻的,碑题是“建吕仙祠记”。他在碑文中说:“往纯阳仙居二峨山猪肝洞,题有‘紫芝洞’三字,真仙笔也……峨眉蜀名山也,仙迹甚多……大峨之巅,亦尽有十字洞,相传为纯阳行游,剑尽而成,地平宽高朗,面对晒经、瓦屋二山,宜建(殿)于此,以记灵异。”这就是说吕洞宾在二峨山隐居,后来峨眉山上隐修。为纪念纯阳,赫卫瀛在十字洞旁平坦地带修吕仙祠。当然,赫巡抚建殿的目的不只是“以记灵异”,主要是他上山后,见到处处是菩萨金相,“黄冠绝迹”,不忍道教泯灭。明人龚懋贤在《纯阳宫记》中说道明白:“皇人去今远,纯阳继皇人,而仙距今才千余年,人耳目皆知之,祠纯阳则皇人(道教)不泯。”这就是说皇人太遥远了,护佑不了峨眉道教,而吕仙距今不过千年,人们都知他神通广大,抬出他作为峨眉道教坛主,塑像祭祀,才能挽救峨眉道教,不致泯灭。吕仙祠是修起来了,可是规模太小,起不了多大作用。到了崇祯六年(1633年)四川监察御使刘宗祥游山到此,见纯阳殿“岁久渐蔽”。又捐款维修和增建殿堂,新塑吕仙之像,更名纯阳殿。并立碑一道,碑题是“增修峨眉纯阳吕祖殿记”。他在碑文中进一步说:“春秋楚狂接舆,却楚相,隐此大麓,盖其山有飞仙云……世传大峨之胜,以普贤大士名,而不知飞来、猪肝诸胜,则以仙踪,平分昆卢一席……”刘宗祥在此说早在春秋之世,楚国人接舆(又名陆通)已在峨眉山修住。唐代吕仙又来修道,故峨眉山本仙道之地。飞来岗,(峨眉县城北)猪肝洞(二峨山)等地道教在明时仍盛。可同普贤大士(传说峨眉山是普贤道场)平分秋色。在峨眉道教频临衰败的明代,赫、刘二人认为把吕仙抬出来支撑峨眉山道教更比皇人(传说峨眉山是天真皇人的道场)主坛更为适合。

    赫、刘而人建殿竖碑的目的是为复兴峨眉山道教,可惜徒劳无功。到了清代,憎人住进纯阳殿,塑供佛像,道教在峨眉山的最后一个据点也丢失了。这两通道碑,不仅写了峨眉山的道教,还写了二峨山猪肝洞,城北飞来殿道教史。可见,明代以前,峨眉道教的势力不亚于佛教,几乎布遍峨眉各地。这两通道碑对我们今天研究峨眉道教史很有价值,而且又是珍贵的道教文物,值得珍惜和妥善保存。

附二通碑文于后

 

建吕仙行祠记

 

    峨眉山孤清秀绝,梵宇仙踪,巍峨奇异,往纯阳仙居二峨猪肝洞,题有紫芝洞三字,令□真仙笔也。游大峨于宋皇观,左有十字洞,传为仙剑尽云。余久厌尘凡,窃窥至道,好而未脱。然甲申巡境蜀土,经金紫桥,登澄清楼,曾赋二律寄正玄子,正玄子求笔于仙祖,遂□大书二律见赠,笔法神异,音调清高,信非寻人所能,且期以积得昌后,令余巡峨眉飞□登,窃记忆欲贱仙约,岁丑月望后,始临峨邑。或曰:“山高冰厚,恐难攀跻”。余志甚坚,期念,□少倾,霖雨经霄,山冰益滑,竟难如约。邑令宜君曰:“峨眉蜀名山也,仙迹甚多”。使君虽□□令取图以献,一达观之,则各山形胜尽得于一览,奚必身游,而后为登也”。余曰:“可”。纯旧吕仙,虽居于二峨之猪肝洞,然大峨之巅,亦尽有十字洞,相传为纯阳行游,剑尽而□,地平宽高朗,面对晒经、瓦屋二仙山,宜建此于上,以记灵异。余曰:“可”。群逐鸠工,求木相庆,经不期月,告成,求言以识岁月。余曰:“何言,茫茫大道,凝秀为山,独全为仙,浑化圣尔。我□均一道凝,践行则近,枯灭则远,而今而后,余奚以言哉!洗垢离尘,忌识去碍,脱利禄□□,清幽之境,仙果往来于兹山乎?其有以迪我。”

    万历乙酉十月十日卫阳子赫赢书

    邑令宜训篆

 

 

增修峨眉纯阳吕祖殿记

 

    仙佛之迹蟠海内,而峨眉实雄九土,轩虞以来侈谭五岳者,时尚中区未通巴蜀也。春秋狂接舆谊最高却楚相,隐此大麓,盖其山有飞仙云。唐志吕纯阳就此山修炼大还,此尤其彰明较著者也。世传峨山之胜,以普贤大士名,而不知猪肝、飞来诸胜,则以仙踪,平分毗卢一席。予家食时,遥忆峨眉天半,则已神游其际矣。及受命,繇巫峡渝州,旋及阆果,玉垒以南,尊锦水而之嘉州,则峨峰隐隐在望焉。问俗而竣于事,乃克纡  ,峡碑层折,攀跻其间,忽夷忽竣者几数十里更历巅巅,凭虚而度,时见脉胳,表裹披敛,出没涧壑钩蔓,峦岭蜿  ,巍岗险顶,禽  依人,晨霞晚霭,一日万状,真步蹑太清嘘帝座者耶,复梯光象而下,过双飞,峨石,平峙数峰,杳远空阔,连儒带麓,前为木鹤庵,中建白衣阁,最后殿吕仙居之,为赫卫赢所创,岁久渐蔽,弗大隘也,弗饰陋也,奚以殿奚以原也。于是进峨眉令与语,此隶治下,载谱籍实号胜处而规模制量诸不如所说,在谋其完矣。缘捐金若干,调将度材,悉以良法,不烦公,不伤私。令唯唯,自鸠工而属余以记。余忆仙师之觉我者归矣,发未燥而三教之旨,幌然于蕉鹿辗转间,既生平大致,开示不一。予浪迹金沙,承明白简,亦若有默相印合焉者,余乡黄鹤矶为仙师览胜,祗谒祠下,无时不思降陟,乃北指锦屏而瓜虞成咏,肖像宛然,此则旷绝奇峰,云依杰构,予无时不思降陟之思,至是惬焉矣。殿以穹则为赤,五十环计尺三百有六,稍增檐宇,回廊、匝舍,纲珠承乎夕露,飞棋耀于朝采,戟棂缘之以起势,静地于焉而表盛,岿然栖真秘夏哉,昔麻姑与王方平,御气飞神于蔡氏舍燕集,颜鲁公为之纪事。予才逊古人,其黍卢羹何然,师尝有以教我矣,宁禁徘徊之娓娓也。铭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