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着 一起举办了一场
觉得这本书适合,因为与其说这本书是通过种族的区别来介绍美国和美国人,不如说是在用理论和数据证明各种人群存在的合理性。有了对于这种合理性的理解才能有包容乃至认可,才不至于被自以为是的偏见所影响——我们永远无法抛开个人的主观性,但可以试着更加客观和包容、从而能理解和欣赏别人的方式。很多方面美国与中国很相似,都是个多民族的大国,可我们毕竟几乎都是黄种人,而且以汉人为主导,所以区分更多体现在地域上。相较之下美国的多民族不但没有那个种族可以占主导,而且黑、黄、白种人都有,一眼看上去就感到了彼此的不同。如何整合不同、求同存异、相互包容和鼓励似乎是美国快速发展的重要原因,而类似的问题似乎也可以用于解释上海与舟山两座城市的交流。
从书中,我引出了三个值得讨论的问题:
1、 一个地域的地理、生活环境是如何影响文化,或者说会对文化形成什么影响呢?
2、 因为生活环境而形成的特色文化会由于那些因素而改变呢?
3、 那些地域特色的文化为什么存在,又为什么消亡呢?
参与双城会的朋友们从各自的生活中给出了很棒的回答。第一个问题,一位舟山的朋友提到由于舟山是海岛,相应的封闭性使得舟山人更注重团结并有更多改变家乡的愿望,但同时,他们又更愿意到外界找更好的平台闯荡,而上海由于是较早面向世界大城市,在海纳百川的同时多了些精明而少了些类似的愿景,所处的环境带来的特点可见一斑。最后我用书中美国黑人的例子进行了一些诠释——尽管是奴隶,但被贩运到美国的黑人由于航程遥远而显得珍贵,所以他们享受的待遇相对而言并不算太差,统计下来的平均寿命也较高。而长期被奴化的状态、以体力劳动为主的工作、文盲化的管理模式使得美国的黑人在普遍解放后依然保留着很多特点,比如体育、音乐、艺术等方面的出色以及理财、持家、管理方面相应的弱势。这些环境带来的文化差异可能在我们降生的时候已经开始影响我们,有得有失,自然而然。
第二个问题,一位舟山的朋友分享了他在学校的一段尴尬经历——一位老师问他家里是怎么捕鱼的、他为什么没被晒黑。这样类似的尴尬问题肯定相当普遍,对上海乃至其他地方的人也同样如此。舟山一直作为针对台湾的战略要冲,相应的发展政策带来了不少影响,跨海大桥也才通车没几年,但随着开放和交流,相应的偏见会越来越少,很多地域特色的文化也能更好的进步与传播。最后我用书中美国华人的例子进行了一些诠释——美国的华人最早一代是以劳工苦力的身份去的,因为勤劳和能吃苦,他们似乎“抢”了不少美国本土居民的饭碗,由于当时清政府的弱小和封闭,以及之后漫长的封闭状态,使得这些海外华人一直处于被压迫和受限制的状态,甚至美国政府还出台过排华法案,在美国的华人很多都被限制而只能从事服务性行业,但随着中国的发展和开放以及相应的文明进步,美国华人的地位也随之改观,前几年美国政府还专门为当年的排华法案公开道歉。而在限制解除之后,华人由于勤奋、吃苦耐劳的特性以及并不差的资质,在很多不同行业都拥有了相当突出的表现,以至于美国出现了一句话:“美国的智慧装在中国人的脑袋里,美国的财富装在犹太人的口袋里!”时代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文明的提升以及不断的开发交流是最容易改变和提升那些基于生活环境而形成的文化的。
最后一个问题,舟山的朋友提到了当地走戏和说新闻,这两种由于地理环境所促生的传统文化形式已几近消亡,还有传统婚礼繁杂仪式以及大宴宾客习惯的消亡,这点引发了不少上海朋友的共鸣。文化的存在与消亡很多时候在于其所处环境中的价值,时代和环境变了,能保留价值的自然会留下,保留不了价值的往往需要一些刻意的保护才能留住。最后我用书中美国墨西哥移民的例子进行了一些诠释——由于和美国接壤,很多墨西哥人都希望前往美国寻求更好的发展,以至于不断通过合法或非法的途径进行移民。而为了能得到更好的发展,美国的墨西哥人往往愿意放弃原本的生活和文化习惯而遵循美国的文化风俗。于是这些墨西哥人渐渐变得更文明、更注重卫生习惯、有更好的学习意识……甚至在一段时间里连墨西哥政府都默认这种非法移民前往美国“培训”的方式,并让遣返回来的墨西哥人进行经验与文化的传播。从现实角度来说,文化是价值的面子,价值是文化的里子,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发展补充或者没落消亡。现实是功利的,这是一种普遍规律。
从一本书引出一段讨论,最终引发一份思考,这是欢乐书虫部落一贯的特色。读书、读人、读路,一本好书只是一个开始的阶梯。风土人情与文化变革是个永恒的命题,难以抹去的地域差异注定了巨大的交流空间,而从《美国种族简史》到舟山/上海双城的文化,衔接是那么自然,源自于文化和意义的共鸣吧!或者说,是因为相近的问题和思考的碰撞,注定带来更多智慧的火花。很多时候或许书与你无关,但你思考了,它就成了点燃你智慧的一星闪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