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姜鹏雷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每当听到这首歌,总能勾起我对往事的回忆。”梁国珍说,自己爱写故事、诗歌,也爱唱歌,尤其在心情不好的时候,总能哼唱几句催人奋进的歌曲排遣烦恼、化解忧愁。
高考落榜她咬牙挺过来1981年,梁国珍高考落榜,同年她被招工分配,逐渐从高考失落的情绪中走出来投入到工作中。每年的7月7日,是莘莘学子走进考场的日子,想着自己从此跟大学校门无缘,只能把精力用在工作中,一种忧伤感油然而生。
后来,同学拿来一张吉林省广播电视大学招生的报纸,上面写着毕业后享受大专待遇,发大专文凭,半脱产学习。这所大学还给全省各企事业单位下发了文件,要求各级领导支持青年人学习。想着自己就要重圆大学梦时,她高兴得一宿没合眼,第二天到招生办要了一张表回来,有一栏为单位意见,她满怀信心找到领导,取表时单位意见栏上写着:同意报考,但停发工资,学费自负。她含着眼泪走出办公室,不发工资她到哪儿去筹学费呀?梁国珍克服困难如期参加了成人考试,取得第二名的好成绩。
班级里有40名学生,大家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只有作为营业员的梁国珍是自费生。家境并不宽裕的她无奈之下,找到校领导谈了自己的处境,请求减免学杂费,不跟班学习,只参加一年两度的考试,校领导同意了。于是,她利用早晚的时间学习,当时她还担任单位的蔬菜组长,既要收生产队的菜,又要开六联单,一天要卖上万斤的蔬菜,一人平均一天得拎几千斤菜。到了晚上,两个胳膊疼得抬不起来,躺在炕上立刻就能睡着,经常在梦中被妈妈叫起来看书。
经过3年苦读,她拿到了大专文凭,工资由35元增加到65元。然而就在这时,商店转卖了,1992年,她成了一名下岗职工。在中学时,她就喜欢文学,经常在杂志上发表诗歌,于是那段日子她用诗歌,散文来抒发自己压抑苦闷的心情。
偶然机会她开始创作民间故事
1997年,一次偶然的机会,梁国珍经邻居吴春永介绍,认识了群众艺术馆辅导老师顾文显,梁国珍把她写的诗给他看。顾文显告诉她不要写压抑的东西,说她有文字功底,可以写一些民间故事,并借给她一些书。梁国珍想到自己的奶奶就能讲一些故事,于是整理了几篇,顾文显选了两篇,推荐给了《民间故事》杂志社,两个月后,杂志社寄来300多块钱的稿费。梁国珍惊呆了,比一个月的工资还高,这激发了她收集整理民间故事的决心。“写故事能挖掘一些白山风土民情,还能有些收入,真是两全齐美。”梁国珍心想。此后,她将自己的时间更多地交给乡下、留在农村,足迹遍布三道沟、红土崖、七道江,浑江、临江等地及敬老院。在一次到大镜沟朋友家居住时,打听到有个叫刘成礼的老人能讲故事,随后的日子里,她拿着录音机数次去拜访这个老人,留下了数十盘珍贵的磁带。
从刘成礼那里,她知道了扭秧歌又叫奉杨歌,是歌颂杨向武的,扭秧歌不能瞎扭,得走阵。老人拿出了四十九阵图给她看,有葫芦阵、五股穿心阵、八卦阵等等。根据刘成礼的讲述,她还写出了《仙人桥的由来》、《人参托梦》、《打蛇打七寸的由来》等故事,刘成礼也因此被省民协授予全省民间故事家称号。
目前,梁国珍已经在《世界华人周刊》、《深圳青年》、《打工族》、《故事会》等30多家杂志上发表作品100多万字,并多次获奖。2010年,她的作品参加了在上海举办的读书故事接龙比赛,获得两篇金龙奖,三篇银龙奖。2011年,她为吉林电视台写电视剧本《一笔横财》,获得好评。
今年,已57岁的梁国珍转向了写新故事,主要围绕白山新人新气象,写身边熟悉的人和事,她说今后将继续笔耕不辍,为家乡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
[责任编辑: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