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四川成都 峨眉山 普贤道(5)

四川成都 峨眉山 普贤道(5)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19 04:17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十方普贤

 

    伏虎寺

 

    晋时为一小庙,唐云安禅师重建,旁有龙神堂、药师殿。南宋绍兴间行僧心庵再建。僧士性建尊胜幢以镇虎患,仍名伏虎寺,一说寺后山状如伏虎而得名。又称虎溪禅林。

 

    明时建罗汉堂,塑500阿罗汉,技艺超绝,后毁。

 

    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贯之和尚偕徒可闻、寂玩、帷密重修,历经20载告成,名虎溪精舍。太史蒋超题书额“伏虎寺”(今系补书)。计有殿宇13重,为山中大刹。光绪十年(1884年)僧静安继修。1953年整修,1979年全面大修,1982年在寺内建塔亭一座,将原圣积寺“华严铜塔”移此。

 

    寺外有坊二:一名伏虎寺,一名布金林。廊桥三:虎浴、虎溪、虎啸。

 

    寺前曾有太湖庵、三一庵。后有香岩寺(西域香岩尊者居此)。左有龙神堂、无量殿,右有玉皇楼。上行至解脱桥,左径至新开寺(明万历三年大用和尚创建),附近曾有蟠龙寺(唐慧觉禅师开建)、罗汉寺、佛到寺(亦称不到寺)、铁峰庵。西南面至高桥,曾有灵岩寺。古籍载灵岩寺为宝掌禅师结庐旧址,历朝增葺,宋绍兴五年太尉王陵、汉州知州王陟施资重修,易名护国光林寺,元季毁。

 

    明初僧弘义、圆道重建,仍名灵岩。景泰间,僧宝峰增修三世佛殿,殿前为明王楼,东为伽蓝堂,西为祖师堂。成化乙酉(1465年)宪宗敕赐“会福寺”匾额。弘治间僧本印扩建。极盛时,有殿字48重,僧众千余,民间有“骑马烧香”之说。明末,大部毁于兵燹。上行曾有棋盘寺。

 

    华藏寺

 

    华藏寺始建于东汉,当时称普光殿,后改名为元相寺。

 

    明代在殿后最高处营建普贤佛殿,俗称铜殿。殿顶鎏金,又称金顶。铜殿及华藏寺皆毁于火。现在的金顶华藏寺,是1986年-1989年按原貌重建的。

 

    华藏寺侧为卧云庵,庵左为睹光台,可观看金顶四大奇观。

 

    

 

    云海

 

    云海:峨眉

 

    金顶观云海,是一种欣赏,是一种享受。天气晴朗日子,站在舍身岩前,浩瀚无际的白云在岩下翻涌,山峰犹如座座孤岛,只现出青葱的峰巅。云海瞬息万变,时而平铺絮绵,称作“云毯”;时而波涛漫卷,称作“云涛”;时而簇拥如山,称作“云峰”;时而聚结蓬堆,称为“云团”;时而分割如窟,称作“云洞”。随着风势,云层缥缈多变,神奇莫测,如骑龙跨凤,车舆队仗,飞禽走兽。金顶云海,古称“兜罗绵云”或“兜罗绵世界”。

 

    佛光:古称“光相”,是日光成一定角度照射在云层上产生的衍射现 象。每当雨雪初歇,午后晴明之时,阳光朗照,光映云海,游人立于睹光台上,可见自己身影被云面一轮七色光环笼罩,举手投足,影随身动,即是两人并肩而立,也各自只能看到自己的影子,绝无双影,故又名:“摄身光”。峨眉宝光,觉的为一七彩光环。幻变之奇,出人意外。虽数入北肩而立,人影投入环中,却人动影随,身影自见。绝妙之处,殊非言语所能形容,亲临目睹,奥妙自知。

 

    圣灯:峨眉山的“圣灯”又名“佛灯”, 和“佛光”一样大有名气,被人们赞之为“万盏明灯照峨眉”,“万盏明灯朝普贤”,比起“佛光”来,更难得一见。但它始终不会辜负求新求异的探索者。只要你掌握了它出现的规律就有门了。

 

    

 

    晚霞

 

    

 

    相传东汉永平年间,在峨眉山佛严顶下面,住着老人蒲公,以采药为生。一天,蒲公正在采药,忽然听到天空中传来了丝竹管弦之音,抬头只见一群人脚踏五彩祥云,直往金顶方向飞去。蒲公跟着那片祥云往金顶追去。蒲公来到金顶,见舍身岩下云海翻卷,彩虹万道。在五彩光环中,有一人头戴束发紫金冠,身披锦锈袈裟,骑了一头大白象,头上有五彩祥光,脚下有白玉莲台。蒲公不认识,就赶着回来问宝掌和尚。和尚一听大喜,忙说:“哎呀!那是普贤菩萨嘛!”拉着蒲公向金顶跑去。走到洗象池,宝掌和尚指着池旁地上的一片象蹄湿印说:“你看,这不是普贤骑的白象在这儿洗过澡吗!”从舍身岩上往下一看,只见岩下一片茫茫云海中,有团七色宝光,但是却不见普贤的金身。和尚说:“那七色宝光是普贤的化身,叫做佛光。”峨眉山作为普贤道场也由此传开。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