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百年前鄭汴鐵路沿線的風土人情(1)

百年前鄭汴鐵路沿線的風土人情(1)

来源:网络转载 2015-11-23 22:09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河南省新聞名專欄

□記者朱金中

preface

引子

一百多年前﹐汴洛鐵路的修建﹐是中原地區的一件大事。

鐵路所到之處﹐不僅能夠方便人們出行﹐隨著外來人口的增多﹐沿海甚至西洋的一些東西都在有意或者無意地衝擊著這片古老大地。

清末﹐河南還是一個風氣未開的省份﹐隨著京廣﹑隴海鐵路的構架﹐河南人才真正開始開闊眼界﹑瞭解外部。

在眾多外來者中﹐有一個人非常值得一提﹐他的名字叫約瑟夫·斯卡爾貝克(josephskarbek)。斯卡爾貝克是法籍波蘭人﹐20世紀初﹐他在法國鐵路工程公司謀到了一個職位。突然有一天﹐他聽說比利時鐵路方面要招聘一批工程師到遙遠而神秘的中國﹐就去應聘。

被錄取後﹐斯卡爾貝克特意買了一臺相機。1906年10月﹐斯卡爾貝克來到了河南鄭縣(今鄭州)﹐這一待就是三年。在此期間﹐除了完成本職工作外﹐他還用手中的相機拍下了許多鄭汴鐵路沿線的風土人情照片﹐這些與歐洲迥異﹑充滿異國情調的中國民俗照片﹐為我們展現了當時國人的生活狀態。

在鄭州市檔案館﹐保留著斯卡爾貝克的60余幅照片。檔案館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斯卡爾貝克的這些照片的玻璃底片原件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基本上被損毀和遺失了。這些得以保存下來的照片目前都珍藏在波蘭的華沙亞洲與太平洋博物館。前年﹐鄭州市檔案館通過波蘭駐華使館文化促進處文化參贊梅西亞先生的幫助﹐從500多幅照片中精選了60余幅進行複製﹐以供檔案館珍藏。

大多數人穿著土布衣

今天﹐當我們認真觀看斯卡爾貝克的這些黑白照片﹐依稀能尋找到一個世紀以前鄭汴鐵路沿線的風土人情。其中不少照片反映了當時中國中原農村的生活面貌﹐內容涵蓋了節日﹑慶典﹑裝束﹑禮儀(喪禮﹑婚禮)和演出等方面。有一些反映商業活動和集市的照片非常獨特﹐作者從日常生活場景捕捉鏡頭﹐小販﹑貨攤﹑街道﹐豐富多彩。

無疑﹐這是我們所能看到的一百多年前真正的河南人的日常生活。就讓我們結合史料﹐透過這些黑與白的光影﹐走進上個世紀初的河南。

衣食住行﹐衣著服飾一方面是人們日常生活上的必需品﹐另一方面也是個人身份和地位的象徵。因此在衣著上封建統治者有著嚴格的規定﹐等級森嚴﹐“農民之家許用紗﹑絹﹑布。商賈之家祗許用絹布。如農民之家﹐但有一人為商賈者﹐亦不許穿綢紗”。而對違反規定者﹐會給予嚴厲處罰。因此下層民眾不敢逾越這森嚴的規定﹐再加上生活條件的艱苦﹐一般都穿土布衣。

在這些老照片中﹐我們會發現﹐城市居民多穿青衣小帽﹐個別闊氣的人會長衫馬褂﹐而鄉村農民則大多著短衫短褲。不管是市民還是農民﹐大多數穿的依然是土布面料﹐祗有一些官員或者鄉紳﹐穿著洋布面料。

根據檔案記載﹐近代時期﹐汴洛沿線老百姓的主食為粗面﹑小米﹑稀飯﹑夾饃和燒餅等。到了冬春季節﹐老百姓為了節儉﹐有的用紅薯代飯﹐有的多食五榖雜糧。而配菜一般是辣椒﹑鹹菜﹑豆腐﹑豆芽和季節性蔬菜。雞魚肉等“硬菜”﹐一般在年﹑節﹑喜慶和酬客時才能吃一頓。

斯卡爾貝克的相機記錄了某地人們趕集時午飯的瞬間﹕這頓路邊的午飯還算豐盛﹕一鍋大燴菜加幾個燒餅﹐這已經算是集市上最為美味的佳餚了。

當然﹐在趕集這個熱鬧的時刻﹐婦女孩子們穿著都比較“艷麗”﹕竭盡所能把壓箱底的服裝披在身上﹐坐著馬車﹐開開心心地去趕集。

趕集﹐對於當時的農村人來說﹐可能是生活中最大的樂趣之一。

紅白喜事展現民間習俗

對於當時的老百姓來說﹐婚娶喪葬﹐即俗話說的紅白喜事﹐則是人生活中兩件大事。

從明清至民國﹐兒女婚姻奉行的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等一套封建禮教。即使是普通百姓家庭﹐也須以禮為尚﹐竭力講究。

喪葬也是生活中的大事﹐其大體過程可分為初喪﹑開弔﹑出殯和守喪。送葬中隨著紙火﹑幛聯﹐當然也少不了請鬼神驅邪等法事活動。

2

1

[責任編輯:yfs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