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阅读训练之二:讴歌风土人情

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阅读训练之二:讴歌风土人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1-03 11:2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2015年中考作文主题阅读训练之二:讴歌风土人情

主题阐述

  风土人情是一个地方特有的自然环境和风俗、气候、礼节、习惯等的总称。记得有首歌唱道:“五十六个民族,五十六枝花,五十六族兄弟姐妹是一家……”中国的民族是繁荣的,风土人情更是绚丽多姿的。苏轼说:“人之寿夭在元气,国之长短在风俗。”风土人情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的集中体现。中华民族源远流长,丰富深厚的民族文化始终与民族繁衍相伴随,百代不绝。北京的景泰蓝,天津的泥人张,河南的剪纸,山东的风筝……玉林舞狮,龙川杂技,鲁西斗鸡,长沙皮影……秦、晋传来的秦腔晋调,粤地楚国飘忽的鼓韵琴魂……各地丰富多彩的风土人情绘成了中华民族文化生动的画卷,风土人情的涓涓细流汇聚成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海洋。

  风土人情是语文学习资源的海洋,它在中考试卷中有着重要的地位,风格独特的湘西吊脚楼,气势磅礴的安塞腰鼓,万家团圆的除夕夜,北京胡同的四合院,让人垂涎欲滴的风味小吃,被称为“东方明珠,华夏一绝”的土圆楼……透过考卷的窗口,我们可以从中体验独特的民族风情,品味民族文化的精华,感受民族文化的内涵。风土人情试题是命题者通过精心策划提供给考生的文化大餐,它让我们饱餐山河秀色,让我们吮吸文化乳汁,让我们沐浴思想光芒。

  原题回放

  乡间的庙会林莽

  在华北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赶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璎珞。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乡村里一年一度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件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质朴的土地与炊烟让孩子们无所牵挂。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它幽幽地飘荡在大地上,或许,这就是华北原野上的“燕赵悲歌”,它神秘地在人们心中无尽地盘桓,已有几千年。

  (选自“中华文史网”,有删节)

  1.本文写的是乡间庙会,请简要说出全文围绕“庙会”行文的思路。(每项须有“庙会”二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的是考生对文章思路的把握和概括能力。解题时需反复阅读全文,从整体上把握作者的行文思路。答题时还要注意括号内的要求,每空都须有“庙会”二字,不能无谓失分。

  失误分析:审题不清,考生回答时易把“思路”理解成“线索”,直接答成了乡间庙会。有的考生没有看清括号内的要求,归纳时缺少“庙会”二字。

  参考答案:介绍乡间庙会、回忆儿时赶庙会的经历、由庙会引发的思考。

  2.第四段对“路上”景象的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试举一例进行分析。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语言特点的认识。一般考查语言特点的题多为赏析句子,要求考生从赏析中体会语言的特点。这道题先指出文章“描写生动形象,富有情趣”,再要求从文中举一例进行分析。答题时首先要看清范围,仅限选取描写“路上”情景的句子,而不是全文。再次要找准目标,不是随意举一句就行,而是要抓住“生动形象,富有情趣”的特点,分析时也要紧扣这两点。

  失误分析:此题分析时,考生易忽略“生动形象,富有情趣”这两点。

  参考答案:示例:女人和孩子们在大车上面“摇晃”,而且是听着“悦耳的吆喝声”“摇晃”。这样,不仅写出了他们因路不平坐不稳而“摇晃”的情形,还写出了他们去赶庙会时的愉悦心情。

  3.从文中看,庙会以哪些主要内容“点缀”了“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你怎样理解作者现在对“庙会”的认识。(不超过150个字)

  题型解析:此题考查考生对文意的把握和对信息的筛选能力。回答第一问时要迅速定位,找到“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这句话在文中的位置,然后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在第三、四段,再反复阅读,寻找突破点。第二问要在整体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回答,不能以偏概全。另外还要注意字数的要求,“不超过150个字”,回答时不要超过这个范围,当然也不能太少。语言表达要简明,连贯,得体。

  失误分析:第一问考生容易找不全面,第二问则不能正确理解文意,回答时字数偏少。

  参考答案:主要内容:走亲家、做买卖、看戏。理解(要点):现在作者对庙会的认识比儿时对庙会的认识更加深入,作者为多少年来农民生活的贫乏而感到哀伤,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生活现状的关注与同情。(言之有理即可)

  名篇赏析

  元宵狮舞无歌

  有一种美,总在徐徐绽放。它是隐在内心深处的烟花,像拂之不去的红尘,给回忆穿上了几件情爱般的喜气衣裳。我记得了,它的名字,叫做:元宵狮舞。

  正月似乎比其他的月份都走得快,一转眼,除夕过了,新年来了,初三溜了,初十到了,元宵在望了。它招手,在十五的日子里,绕着贴满春联的村庄游走,或者倚着大红灯笼高高挂的门楣吟唱:“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那时候,在我和伙伴们吃腻了平日难得一见的糖果米粑,并狠狠地玩耍了一通之后,我的父辈祖父辈,将在这一天把“年”味推向高潮——举行声势浩大的“狮舞”。尽管穷,岁月艰难,但又有什么能阻拦住乡村祈福人的心愿呢?挨不到天黑,我们一群小伙伴就早早赶到了生产队仓库。威风凛凛的狮子,暂时静默的锣鼓,竹马,鱼灯,龙灯,象灯,走马灯,金童玉女,它们团团聚在几张方桌上,像一家子人,焦灼地等待那幸福庄重的时刻来临。几位晚间要舞狮子的大爷大叔,正细心擦拭着,一点点,一寸寸,也不放过。有胆大调皮的伢子,趁着大人高兴,就拍拍狮子呀竹马呀金童玉女呀,突然模仿成人的口气,一声吆喝,黄梅小调夺腔而出,旋而缠缠绵绵:“正月里来是新春,我和妹妹哎去看花灯。人来又人往啊,我的妹子哎,你我快快地行啊,去晚了看不成……”惹得大人和小孩笑得泪花子都绽出来了。

  慢慢地,家家户户的灯笼亮起来了,夜色上袭。随着村子西头的锣鼓“锵”“嗵”一敲,大地欢腾,远山喧响,鞭炮齐鸣,戏狮活动粉墨登场了。

  我们老家的狮舞兼有南北两派的特色。影响最大的是南派的刘河狮舞和北派的东坪狮舞。于我,最难忘的却是一场刘河狮舞。他们叠起32张方桌,人穿套于脚,狮肚扎以布带,显得小巧玲珑,利索轻便。只见绸狮翻翻滚滚在呈宝塔形叠起的方桌上,一会儿显威、寻巢、巢中思伴,一会儿大过五关、上泰山、翻江倒海、仙人打坐,不久,雄伟的狮子“高山跳架”“荣登大宝”,似喜鹊登枝、黄莺别树、果老骑驴,方桌的狭小隙地,表演却从容不迫,一系列高难度套路一气呵成,直看得人眼花缭乱,心跳不止。这时候锣鼓敲得震天响,高台雄狮在几丈高的方桌上连连表演巨蟒翻身、望楼台、美女梳头、太公钓鱼、天鹅孵蛋、狮子打浴,最后,一个鲤鱼打挺,舞狮人齐刷刷落于地上,纹丝不动,引得全场一阵阵爆彩。

  现在回到乡间,舞狮也和其他民间艺术一样,日渐式微。偶尔见到一两个白胡子的舞狮老人,他们无可奈何地叹息,手艺没有谁愿意传承下去。曾红遍古典中国,“倾座东风百媚生,万红无语笑逢迎,红妆起睡蜡烟轻”的元宵狮舞,怕已是一种美好的梦想吧。

  (选自《新民晚报》)

  特色赏析

  这篇文章着力回忆了元宵节刘河狮舞壮观热烈的场面,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文章场面描写极为精彩,正面描写与侧面烘托相结合,动作描写与外貌、神态描写相结合,使读者如临其境、如睹其人、如悦其情,获得美的享受。当你欣赏着这演绎着民族风情的民间艺术,品咂着其中蕴涵的传统文化的韵味,感受着乡土情结的萦回时,你是否会有一种血脉贲张、意气昂扬的冲动呢?是否也为这种艺术如今的日渐式微而感到惋惜与心痛呢?

  强化训练一

  正月十六,抹黑脸王忠范

  农历正月十六,是大兴安岭下鄂温克民族奇特的闹春之日。这天,每个人都要抹黑脸;这天,大山里的春天开始了。

  过了欢快的元宵节,鄂温克人就从春节的休闲中走出来,紧张有序地忙春了,就真正踏上了新一年的起点。而正月十六往脸上抹点黑,其意是他们在这一年里不怕鬼神不怕虎狼不怕风雨不怕一切。在鄂温克人的眼中,黑是深刻凝重的,是勤劳、勇敢、威猛的象征。

  抹黑脸的这天,天刚一露亮,大红鼓就伴着冰河炸裂的脆音,一声又一声有节奏有花点地响起,咚咚,咚咚,咚咚咚……激越,热烈,酣畅,如生命的呐喊到处传扬。大红鼓敲响了群山,敲出了漫天的朝霞,也敲热了一个民族的心灵。小伙子戴上狍皮帽子,穿长毛皮袍,取来锅底灰或者墨汁,跑出传统的柳条墙,你追我赶,尽情地互相往脸上涂抹,好像抹得越多越黑才是最无畏最勇敢。老人们在谁都不注意的时候,悄悄地给自己的脸上抹道黑杠,还要喝一口开春酒,然后像化妆一样给孩子们脸上抹上好看的黑花纹,并且领着孩子们去登山,培养坚强无畏的品质。姑娘们的花头巾披来飘闪的彩云,她们一边滚冰一边相互抹黑脸,接着跳冰舞、唱情歌,吸引来小伙子驻足观看。

  太阳跃上大兴安岭顶峰时,有些人去古榆树下祭敖包神、熊神和山神,以表达对大自然的崇尚。更多的人相互串门,喝白酒吃肉干,问候与祝福,表现整个民族的团结和兴旺。既然什么都不怕,姑娘小伙便无拘无束了,他们在冰雪之中狂热地欢跳,唱那支谁都会唱的民歌:富饶美丽的家乡,坐落在大兴安岭下,鄂温克是勇敢的鹰,我们什么都不怕……

  村里最老的老人丹巴笑开了满脸的皱纹,他一路小跑登上了石台,对着蓝天白云吹了三声鹿哨。顷刻间,象征吉祥和幸福的柳哨、草哨、狍哨、角哨、骨哨便在四面八方响起。这首属于森林的音乐此起彼伏,缭绕不绝,远远近近的大山都产生了回音。

  晚霞贴上天边的时候,所有的人集合在玫瑰色的黄昏里,开始欢跳熊斗舞了。他们不分男女,两人一组,上身向前倾斜,膝盖弯曲,双手放在膝盖上,两脚同时跳跃,肩头和头部左右换方向,发出“吼莫、吼莫”的声音。鄂温克人认为其祖先可能与熊之间存在着一种血缘关系,所以崇拜熊的图腾,更喜欢熊不怕一切不顾一切的粗犷性格。他们尽情而疯狂地欢跳,不出汗绝不退场,因为他们也把抹黑脸的这天当作熊的节日了。

  这天,不管你是什么人,只要到家里来,鄂温克人就热情接待。据说“有火的屋子才有人进来,有枝的树上才有鸟落”这句古老民谚就诞生在抹黑脸的这天。

  (选自《新民晚报》)

  1.鄂温克人为什么要在正月十六抹黑脸?

  2.从抹黑脸的习俗中,你感觉鄂温克人有什么特点?

  3.本文语言鲜活铿锵,与文章内容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珠联璧合。试从中举一例加以分析。

  4.文章记述了鄂温克人在正月十六这一天里的很多活动,其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对此,你有什么感受?

  强化训练二

  普米人过春节鹿小语

  一入腊月,寨子里节日的气氛就浓厚了,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欢笑,期待着大过年的到来。大过年,即过春节,普米语叫“吾时高”,又称为吾昔节,是我们普米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母亲这个时候,成了最忙的人。她忙着酿酒,做饵块,买年货。母亲是酿酒的好手。早早地,她就带着我去附近的山上采来火草、黄芩、龙胆草和百合草等草药,制成酒药;然后选一个晴朗的日子,把要酿酒的青稞、大麦、小麦、荞麦、玉米等粮食拿出来晒一晒,细心地挑去里面的杂物。等粮食都带上了阳光的味道,母亲就把它们拿回来,用铲子混匀了,放在火塘上的大铁锅内煮熟、烤干。一直要等到底层有了锅巴的香味,才盛出来放在一个大大的簸箕内。冷却后与酒药混匀,装入篾制的发酵器“日卡”内。等到有酒味散出来的时候,再盛入酒坛内密封,过十天后从坛口的一侧开个小口冲拌凉开水,用打通的弯竹管吸出酒汁,盛到牛角管里饮用。苏里玛酒色泽金黄,味道甘洌净爽,甜而不烈,是待客的最佳饮品。腊月里,最爱坐在温暖的火塘边和亲人饮酒闲聊。正合了那句有名的诗:“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才刚进腊月,弟弟就催着让母亲做猪膘了。养了大半年的猪,正是膘肥体壮的时候。父亲和大哥合力杀猪,加盐进行腌制,再将肚子缝合,一只猪膘就做好了。弟弟今年满十三岁了,在大过年的时候,家里要为他举行“穿裤子”礼,以后他就是成年的小伙子了。那一天,家里人会在火塘边的“男柱”旁,放好一袋粮食和一只猪膘。粮袋象征丰收,猪膘象征财富。参加“穿裤子”礼的弟弟要双脚踩在猪膘和粮袋上,右手握尖刀,象征勇敢;左手拿银圆,象征财富。巫师会向灶神和祖宗祈祷,然后舅舅会把弟弟的麻布长衫脱下来,给他穿上麻布短褂、麻布长裤,系上腰带。换上新装的弟弟要给灶神和亲友一一叩头,用牛角酒杯向亲友敬酒。这时候,亲友们会送他一只羊,祝他日后平安吉利,牛羊成群。

  母亲早早地去集市置办了年货,还特意买了一幅“杨柳青年画”挂在屋里。以前我们过节是不兴贴对联和福字的,但现在也开始随潮流了。

  大哥也开始忙起来,他在院子里敲敲打打,用砍回来的大木头制成一个牢固的秋千架,预备在过节的时候,让家里人能够开开心心地荡秋千。

  过节前一天,父亲在祖先牌位前插上两只点燃的香条和两根青松枝,还带着我们在院子里栽一棵小松树。这是祭树神,我们普米人对神和祖先是很崇拜的。祭完树神后,母亲开始杀鸡做饭,接祖先和祭锅庄,求他们保佑我们来年粮食丰收、全家平安。

  我们的节日,就这样到来了。

  (选自《扬子晚报》)

  1.作者一家是怎样迎接春节的?

  2.文章是按照什么顺序安排材料的?

  3.文章第二段“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诗句有什么作用?

  4.给男孩行的“穿裤子”礼中包含了怎样的祝福?

  5.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你们那里是如何过春节的?请你写出来与大家分享。

  强化训练三

  葡萄美酒夜光杯冯骥才

  一千二百年前,葡萄刚刚传入中国时,它鲜亮如珠的果实及其甘甜美酒,曾使唐人欣喜若狂。一时女人们梳妆用的铜镜上,也出现了美丽的“海兽葡萄”图案;而王瀚《凉州词》中那千古名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更是对葡萄酒的激情赞美。

  在卡伦堡山脚下,维也纳森林边缘,一条弯曲幽静的小路两边,一家家小酒店,看似山间别墅,门前却挂着式样古老的酒店招牌。倘若这些酒店门首悬挂起青翠的松枝,当年的新酒就拿出来卖了。这便是奥地利人人喜爱的“当年酒家”。

  新果新酿,鲜美芬芳,很像西湖的龙井茶,新茶新采,沏了便喝,带着茶田里的清香。家家酒店各有酿造绝招,味道又是千差万别。

  这之中,最著名的要数“哥灵精酒店”。相传它曾是一座修道院,但已无迹可寻。因为哥灵精酒店本身已有三百年历史了。它气息十分古老,格局又很有趣。进门小小的院落,布置成一个微型的古代造酒业博物馆。一间地下室展出一架历经数百年的榨酒机和各种造酒器具,院内摆着的大橡木酒桶,都是那些过往不复的岁月的遗物;几个大橱窗陈列着上千种开酒瓶的“起子”,样子千奇百怪,显示了不同时代的风韵,颇令人玩味。这一来,便把人们带入悠远深厚的酒文化中去。

  穿过食品间,后院是个依山开辟的葡萄园。饮酒的桌椅就设在园中,酿酒用的葡萄也是这园中采摘的。四周串串绿珠,化为杯中琼汁,这感觉美妙之极。酒都是大杯斟满的,可以干喝,也可以买些炸鸡烤肉、煎肠腌蒜,边吃边喝,地道的农家风味。只要开口饮,便有琴手到身边来演奏。这些琴手曾经都是著名乐团的乐师,年岁大了,到酒店来拉琴。别以为他们仅仅赚钱糊口。你给他们钱,他们顺手把钱摺成小方块,很优雅地别在琴柄上端。他们只想把音乐融入你饮酒的乐趣里,维也纳称这种音乐为“施拉梅林音乐”。这位音乐之国退休乐师的演奏水平,绝不亚于一般国家大乐团中的领衔高手。他们说,到这儿来拉琴,主要是为了享受。他们这样说,是不是因为这家酒店曾是施特劳斯经常光顾的地方?施特劳斯坐过哪个座位?留下哪些轶事?无人能说。但这位圆舞曲之王写过一支优美动听的歌,居然叫做《在哥灵精如同在家一样》。哥灵精究竟什么样呢?

  黄昏后,你穿过重重叠叠的树影,踏着铺石板小径,进入这家老店。在后院的葡萄架下,寻一个好座位。长条的木板桌椅都漆成淡绿色,带着此地农舍由来已久的风格。挂在葡萄藤上的旧式风灯,将密密实实的巴掌似的葡萄叶照得深深浅浅,饶有画意。你刚坐定,殷勤的酒家便送上一杯当日新酿的葡萄酒;这芬芳、透亮,似有魔法的液体尚未使你人醉,琴手在身边拉出的美妙的华尔兹旋律就叫你心醉了。在《两颗心的四分之三》《最后盛开的玫瑰》《维也纳的春天》那些撩动人心的乐曲声中,酒杯在你激动的手中一晃,杯中酒液宝石般晶莹闪光,这不正是“葡萄美酒夜光杯”那瑰丽光华的诗意么?(选自《行间笔墨》,有删节)1.中国的酒文化也非常悠久深厚,请你写出一句含有“酒”的古诗句。(本文提到的诗句除外)

  2.文章以“葡萄美酒夜光杯”为题有什么作用?

  3.第一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本文主要写维也纳的风情,第三段为何写到西湖的龙井茶?

  5.阅读本文后,你能知道“哥灵精酒店”成为最著名的“当年酒家”的原因吗?

  文题亮相

  请以“家乡的____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要有自己的体验和感悟,不得抄袭;④不少于600字;⑤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校名和人名。

  思路点拨

  这是一道半命题作文,可以写成记叙文、说明文,也可以写成散文。在写作前,首先应当把题目补充完整。家乡那迷人的自然风光,引以为荣的名胜古迹,享誉中外的土特产品,与众不同的风俗人情……都可以补入题目,成为写作内容。其次,要注意体会这是一篇讴歌家乡风土人情的文章,中心要求积极健康,所以内容最好选择家乡新时代的生活内容,写出家乡风土人情与众不同的美。第三,最好写自己熟悉的内容。这篇文章可以写物、写景,也可以写人。选择写物、写景,要注意描写的运用;写人,则一定要写出人物的特点,表达健康乐观的感情。

  升格之前

  家乡的竹林、小河与菜地朱亮

  老屋的后门外,有一片幽静的小竹林。竹林不是很大,但却是许多动物的栖息地,许多孩童的乐园。

  漫步在竹林中,脚下踩着不知积了多久的厚厚的竹叶,感觉软绵绵似踩在一条被褥上,很是舒服。走着走着会碰到几只正在刨坑的鸡,它们或用嘴啄,或用爪子刨,总是想尽一切办法弄出一个坑然后蹲在里面。竹子的枝梢上偶尔会歇下几只不知名的鸟儿,它们站在枝头时而低头梳理羽毛,时而凄凉地哀鸣几声,时而抬起头警惕地注视着林外。林间不时传来奇怪的声响,也许是某个小动物踩断了树枝,也许是黄鼠狼正撕咬邻居家的鸡,也许是枝头的鸟儿拍翅欲飞。整个竹林幽静却又不失热闹,大自然的和谐与美好在这片小小的竹林中展露无遗。

  林边有一条小河。河水“哗哗”向东流淌,水里不时冒出几个气泡。兴许是小鱼在下面哼着歌儿呢!每到夏天,小河里更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蝌蚪拖着比身体还长的尾巴聚在一处,远远望去黑乎乎的一片。已经长成了的青蛙不时地游来游去,一会儿蹦上岸来弄湿了一大片大地,一会儿又从岸上跳进水里溅起一阵水花。水蛇仰着头在水面游荡,扁平的嘴里不时地吐着信儿,似乎正在搜寻猎物。

  林子的那边有着一块油菜田,绿绿的菜叶向着太阳越发显得光鲜。青翠欲滴的草儿疯狂地从田垄上长出来,和菜苗儿争夺着养分。走进油菜田,一股浓浓的油菜味儿便围绕在身边,钻进了鼻孔。这时,天空忽然下起了小雨,雨点“噼里啪啦”打在油菜叶上,压得菜苗儿都弯了腰身。这时的叶子却又更加葱郁了,洗尽了尘埃越发显得光彩照人。

  新雨过后,竹林一片鲜活的绿色,竹叶嫩嫩的像透明似的。小河里的水涨了不少,鱼儿也似乎更欢快。菜田里的苗儿满心欢喜地生长,一切都更加和谐,自然的美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其实,许多人向往自然而去寻山访水,却不知自然有时就在我们身边。

  升格建议

  文章通过对家乡的竹林、小河与菜地的描写,来讴歌家乡的美,表达自己对家乡的喜爱之情,符合文题的主旨。不过,文章因写作的内容过多,因而显得不具体,无详略之分,所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修改:

  1.题目要集中明确。文章题目不宜过长,可以缩短,使其集中明确,以便写作更容易把握。

  2.分清主次,做到内容集中,详略得当,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3.升格时,对一些内容描写要在原文的基础上拓展,以达到升格训练的目的。

  升格之后

  家乡的竹林

  朱亮

  老屋的后面有一片竹林。不论是桃红柳绿的春夏,还是寒风凛冽的秋冬,竹林都有着令人陶醉的美。冬天的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