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闽剧:福建的风土人情

闽剧:福建的风土人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6-02-05 18:5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摘要】每个省都有着不一样的文化底蕴,有着特殊的风土人情。因此精品学习网小编特意为福建考生了解到福建的风土人情,请考生认真阅读本文不要混淆内容,预祝考生顺利通过这次考试。

闽剧发源于“闽海”一带,距今有300多年历史。流行于整个福州语系的十县、闽东几台湾、香港、东南亚各地。明末至清中叶,在闽侯地区先后出现“江湖”和“平讲”这两民间小戏。因其食塑无定居,故称江湖班,闽人称其为“平讲班”。初期仅演唱当地童谣、民歌俗曲,配合以简单舞蹈动作。每于农闲或迎神赛会时,用化装游行方式流动演唱,间或以草索圈围场地演出,俗称“地下坪”、“牵草索”。明末,“江湖”、“平讲”与“儒林”以及外来的徽调、昆曲、秦腔、二黄(称京调或唠唠)汇合衍化,唱腔和演技成为“闽剧”的基本模式。

“儒林”相传始于明末曹学诠,曹是福州四郊洪塘乡人,长期从政外省,时兴幕客于公余之暇,参考戈阳腔创造“逗腔”曲调。曹罢官回乡后,日以戏剧自娱,组织“儒林班”。咸丰、同治年间,洪塘乡人蒲三善继续组织“儒林班”,演唱逗腔曲本,以《紫玉钗》一剧最为著名。清末明初,闽剧戏班有高天乐、塞天然等30余班,福州剧场有六七处。1924年,郑振译出版的《紫玉钗》、《番问祭》,才用“闽剧”取代“儒林班”之称。行当从“三小戏”(小生、小旦、小丑)发展到“生、旦、净、末、丑”;化装从不勾脸到勾画脸谱;表演上唱、念、做、打4功俱全,同时讲求手、眼、身、法、步;主要唱腔有四大调:逗腔、洋歌、江湖和小调;演奏特色乐器有笛子、头管、唢呐、椰胡等。20世纪60年代以来,闽剧经过剧改和整顿,艺术水平有很大提高。

成立了福州闽剧院,全省发展闽剧专业剧团20多个;发掘传统剧目千余本,编辑了《闽剧表演艺术》和《闽剧唱腔一百牌》,并创作改编一批剧目赴全国会演。在表演、导演、音乐及舞台美术上不断进行艺术创新,受到广大观众的赞誉。

总结:中国有34个省级行政区也有不同的文化内容,福建的风土人情本网已经给福建考生找到,想要了解更多精彩内容请点击福建导游 > 风土人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