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摄影——风土人情:郑州 惠济区 毛庄镇 弓寨村 老戏台 (2011-10-20 12:11:18)
标签: 人文摄影 老戏台 弓寨小学 弓寨村 郑州惠济区 分类: 人文摄影
骑 游
1、毛庄镇 弓寨村
老戏台
2011年10月18日,秋高气爽
一、骑行路线:东风路——文化路——文化北路——开元路——天河路——大河路——弓寨村老戏台、弓寨小学——大河路——西四环——庄王小学——连霍高速公路沟赵出入口、大型雕塑《礼仪之门》——古须路——纪公庙桥——纪公庙——汉代冶铁遗址——大河路——古荥公社影剧院——大河路——江山路——南阳路——博颂路——东风路
二、沿途景点:
1、郑州 惠济区 毛庄镇 弓寨村 老戏台
2、郑州 西四环 巨型城市雕塑《礼仪之门》
3、郑州 惠济区 古荥镇 纪公庙
4、郑州 惠济区 古荥镇 汉代冶铁遗址
5、郑州惠济区
古荥镇 古荥公社影剧院
三、骑行里程:53公里(全程)
这是一条郑州近郊人文休闲游的经典骑行路线,值得推荐。
10月18日骑游路线图
骑游第一站
弓寨村位于郑州市惠济区毛庄镇,地处惠济区区政府以北,索须河以南。东西向的大河路与南北向的天河路在此交叉,将村庄一分为四,交通十分便利。
1
弓寨村老戏台在大河路天河路交叉口东北角,78路公交车终点站旁边的一个院子里。坐南朝北的戏台长约30米,宽约20米,面积有600平方米左右,戏台顶棚有4层檐,呈对称的阶梯状。早已废弃不用了的戏台前方垒了一道2米多高的砖墙,将戏台完全封闭成一间屋子充当仓库使用。
2
据村民介绍,弓寨村原来的旧戏台三面透风、顶棚漏雨。现在的戏台是1966年村里发动群众扒掉旧戏台后,仅用了三个月在原址后边重建的新戏台。此后,每年从正月初一到初五每晚放映电影,从初六到元宵节村里的剧团就上台唱戏,白天晚上连轴转,每天唱两场,诸如《桃花庵》、《朝阳沟》等新戏、老戏齐上台,一出出大戏好戏让大家看得如痴如醉。
3
随着村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娱乐需求也水涨船高了,开始请更专业的剧团来唱戏,村里的剧团也解散了。后来将戏台子重新装修,把木架换成了钢筋架,继续使用。近几年,省里的剧团来村里演出,嫌戏台太小,为了不影响演出效果,村里就在老戏台旁边搭一个临时舞台进行演出。至此,老戏台就停止使用,永远地成为历史舞台了。
4
如今,戏台所在的院子里安置了一些体育运动设施,成了弓寨小学的操场,孩子们在老戏台前玩耍和踢足球。
5
“问我祖先何处来,山西洪洞大槐树”。
弓寨村是一座由明代山西移民后代聚居而形成的古老村落,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据文献记载,元朝末年,中原及江南地区因连年战乱、黄河等河流水患及瘟疫流行,民不聊生,离乡背井,而人口锐减。明王朝建立初期,为巩固政权,恢复和发展生产,朱元璋下决心从当时的山西南部人口稠密地区大规模地移民到中原和江南。
2010年元旦期间在山西公共频道首映,赢得人们热烈反响的一部电视连续剧《大槐树》,反映的就是明朝大槐树移民的历史事件。
6
弓寨村的弓姓就是当时从山西洪洞县迁徙而来的,聚居地因此曾取名“弓庄”。明嘉靖年间,该村为防匪盗开建了寨河和寨墙,故改称为“弓寨”。如今寨门、寨墙早已不见踪影,而村民仍然习惯称村十字口处为“寨门”。
7
老戏台院子对面是弓寨小学
明朝洪武移民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一次有组织有计划的汉民族大迁移行动,移民人数达百万之众。这一壮举合理地调整了人口生存空间,对中华民族的大融合,培育新的地域文明种子起到了积极作用,在中国古代移民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健康发展做出了贡献。
8
早在六百多年前,山西移民曾在洪洞县广济寺前的大槐树下集结编队,领取“凭照川资”,而后入豫定居中原,所以至今弓寨村中还有一条街叫“槐树底下”,籍此表达对先祖故土的眷恋怀念之情。山西移民后代就这样落脚于中原大地的沃土之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今天,弓寨村的新一代正在幸福地茁壮成长,他们正是弓寨村的希望,祖国的未来。
9
谢谢欣赏!全文未完待续,更多精彩内容且看下文分解。
我的更多文章:
分享:
喜欢
0
赠金笔
阅读┊ ┊ ┊┊ ┊打印┊
已投稿到:
排行榜
加载中,请稍候......
前一篇:人像摄影——精彩瞬间(十二):看热闹的与看门道的
后一篇:人文摄影——城市风景:郑州 高新区 巨型城市雕塑《礼仪之门》
评论 重要提示:警惕虚假中奖信息
发评论
登录名: 密码: 找回密码 注册
昵 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 前一篇人像摄影——精彩瞬间(十二):看热闹的与看门道的
后一篇 >人文摄影——城市风景:郑州 高新区 巨型城市雕塑《礼仪之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