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金色太谷:孟母教子改变故乡风土人情

金色太谷:孟母教子改变故乡风土人情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20 18:28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中国网 山西(微博)“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这个流传了千百年的《三字经》成为中国人教育孩子的典范。

2015年4月10日,孟母故里——太谷县,就举办5月17日第四届孟母文化节暨中华母亲节,几名专家正在讨论如何办好这一传统的节日。孟母的故事再次被提到了议程之上,要让孟母故事深入人心。

现场讨论过后,孟母的五个故事,被要求深度挖掘。《孟母三迁》、《断机喻学》、《买肉示信》、《教子明礼》、《励子行道》,讲述了一个母亲教育孩子一生的过程。

《孟母三迁》深入人心

公元前300多年前,战国时期,日渐衰落的仉姓一族,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鲁桓公允的十四传后子孟激。然而,仅三年的时间,孟激就去世了。仉氏带着3岁的孟子,为夫守丧。

然而,游戏、模仿是孩子的天性,常看到出殡送葬的人群从附近经过,因此,孟轲与其他孩子就“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他们模仿送葬的人群,兴致勃勃地玩抬棺材、掩埋死人的游戏。

西汉刘向在《列女传·卷一·母仪》中这样记载:“孟子生有淑质,幼被慈母三迁之教。”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氏守节。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躄[bì]踊痛哭之事。母曰:“此非所以处子也。”乃去。遂迁居市旁,孟子又嬉为贾人炫卖之事,母曰:“此又非所以处子也。”舍市,近于屠,学为买卖屠杀之事。母又曰:“是亦非所以处子矣。”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每月朔(shuò,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ī,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孟母曰:“此真可以处子也。”遂居于此。

从汉代刘向《列女传》、韩婴《韩诗外传》开始,到班超《孟母颂》、西晋左芬《孟母赞》,孟母越来越成为中国文人和史官笔下最负盛名的中华母亲。

但真正使孟母教子地位达到顶峰的,则是南宋启蒙读物《三字经》。它使孟母教子故事成为中华大地家喻户晓的美谈,使她进入国家或地方史志和庙堂,成为中华父母教育子女成才或孕育后代的女神。

孟母教子言传身教

除《孟母三迁》的故事外,《断机喻学》大家也耳熟能详。这是孟母从孩子的环境变为习惯教育。

孟母少年读书时,常常是仉氏织布孟子读书。

其实,每一个孩子都有不专心学习的时候,孟母看在眼里,急在心中,她注意到孟子的不专心,于是,找他来问,为什么要中断读书。

孟子说:“我丢了东西,出去找找。”仉氏意识到孩子中途玩耍,就用刀一下劈了织布机上正在织着的布,虽然那是他们生活资金的来源,但孟母严厉地告诉孟子说:“你读书中间常常无故停止,就好像这织布机断了线一样,这样的知识是接不起来的。”

同样,对于孩子的诚信教育,体现在其《买肉示信》中。

生活中,我们常说,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而很多人都是以身作责的典范。孟母在怀胎十月中,就特别重视言传身教,她用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教育着孩子。曾以“席不正不坐,割不正不食”为言行。

一次,年少的孟母见邻居磨刀霍霍,准备杀猪,非常好奇,就问母亲,“邻居在做什么?”“杀猪”“杀猪干什么?”“杀猪给你吃啊”……

孟母随口而说后,就后悔了,本来不是为了孩子吃肉而杀猪,为什么要欺骗他呢?这不是在教孩子说慌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她真得为孩子买回了邻家的猪肉。

少有人知的《励子行道》

嫁娶生子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过程,随着孟子的长大,家庭成为其核心。

对于家庭和睦,孟母的《教子明礼》显得尤为重要,这是其关于家庭文化的一种理念。她通过一种家庭教育形式,把家风、家教这个做人习惯运用于日常生活中。

据史料记载,夏日的一天,孟子见独处自己房中的妻子衣服不整,认为妻子有失礼仪,产生了休妻的念头。

孟母问明情况后,责备孟子说:“‘将上堂,声必扬’,你自己没打招呼,就登堂而入,是你失礼在先,怎么反而责备别人呢?”孟子深感惭愧,向妻子赔礼道歉。

孟母关于礼的教育促成了孟子明礼自检的品质。

《列女传》中还记载,孟子待在了齐国。他整日长吁短叹,闷闷不乐。原来,齐王不用孟子的治国理论,想走,却因为母亲年纪大了,经不起颠沛流离。

孟母这样教育儿子,“故年少则从乎父母,出嫁则从乎夫,夫死则从乎子,礼也。今子成人也,而我老矣。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

意思就是说,“对于妇女来说,年少时听命于父母,出嫁后听命于丈夫,丈夫死后听命于儿子。现在你已成人,而我已经老了,你行你的义,我行我的礼。”于是孟子再次周游列国,受到了空前的尊敬与欢迎,也为后世著出了不朽之作。

随着孟子的成长成名成功,孟母逐渐隐于时光世事尘烟。当孟子被中华尊为孔子之后的儒学亚圣,早已作古的孟母才跟随儿子的大名,被历代文人、史官记写下她培育孟子的故事,她才被称作孟母。

孟母教育影响当下人

提起教育,孟母的故乡太谷西仉村,周边都延续着传统的教育方式。这种教育方式,不只是影响了太谷西仉村周边,更对中华民族的家庭教育有着深远影响。

“别看我们村子穷,这里的孩子都很喜欢上学,每年最少有一半人考上大学。”与西仉村相邻的格子头村村民杜一宽说。

据他介绍,当年这里有孟母庙,村里80岁以上的老人在庙里上过学,自古就很重视教育。

这里的人性格温和朴实,全村基本没有嗜赌成性的人,闲暇时,村里的女人们只会讨论做活计,而不是打麻将。“这都是女人向孟母学习的结果。”杜一宽对《山西青年报》记者说。

今年64岁的杜一宽,虽然只上过初中,却热爱着孟母文化,几年里,他不断地学习搜集孟母的相关内容,并整理成文字。

“小时候,就听爷爷讲过孟母故事,父亲也喜欢收集孟母故事。后来,我接手之后,经过收集整理,让10岁的小孙孙帮着打成电子版。”杜一宽说。

说起孟母的故事,杜一宽顾不上换种地的衣服,就讲了起来。

孟母影响着周边村子的人,虽然当年的孟母庙不见了,但庙门口的那棵老槐树成了他们的寄托,村民变得和谐起来,孩子们爱学习了。

那棵老槐村成为祈愿的“灵物”,每年的孟母生日,全村老少都会带着手折花来祭拜孟母,感谢她带给大家的家国情怀。(王丽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