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故山 > 旅游 > 风土人情 > [转载]朗公祖师与黄梅佛寺

[转载]朗公祖师与黄梅佛寺

来源:网络转载 2016-10-25 16:35 编辑: www.xigushan.com 查看:

原文地址:朗公祖师与黄梅佛寺作者:龙行天下

                                 朗公祖师与黄梅佛寺   

    黄梅县东门城外马尾山北麓,有一古刹名曰东永福寺。东永福寺座东朝西面向下河,是晋僧朗公禅师所建。《晋书》载:“佛教净土宗创始人,东晋高僧慧远,在住持庐山东林寺时与陶渊明为友,曾渡江到黄梅建柘林寺,又与刘遗民等十八人结为莲社。慧远佛友朗公,在遍游讲学中,曾插芦于马鞍山,后人建寺名芦泉古刹,又名黄荆庵,卓锡于东永福寺。”朗公祖师是怎样来到黄梅县呢?故事还得从头说起。

朗公禅师是长安人,俗姓左,博学多才,精通儒家经典,后剃度于潭州招提寺,与慧远结为兄弟。他遍游参学,到处寻找卓锡之地,经慧远大师的介绍,朗公很快结识了陶渊明。一日,朗公对慧远说:“我想遍游讲学,寻找卓锡之地。”慧远说:“公往何地?”朗公答:“越过浔阳江是吾棲身之地。”慧远说:“好!好!昔日我曾在江北永兴县(今湖北省黄梅县)修建柘林寺,并与刘遗民等十八人结为莲社,创导‘净土法门’。当时道俗皈衣者日众,莲社发展到一百二十三人,后我见庐山山间旷阔,可以息心,便在此建立精舍,至今我对永兴柘林寺留恋难忘。公若渡江讲学,是我佛之大幸。”遂吩咐准备素斋为朗公饯行。

朗公辞别慧远大师,离开了东林寺,来到浔阳江畔,雇了帆船渡过長江,在段窑码头上岸。当时段窑是属永兴县辖(今黄梅县),此地是个荒湖地区,十分荒凉,朗公在这里割芦苇,搭茅舍,就此居住下来。白天,他四处游讲佛学,广收门徒,夜里归宿茅舍栖身。不到一年时间,他的徒弟愈来愈多,名气也越来越大。在讲学内容上,朗公既讲儒家的孔孟之道;又讲道家的清静无为,还讲释家的因果报应,是一个典型的儒释道三教合一的代表人物。由于朗公广收门徒聚众讲学,时间长了,一间小小的茅舍是适应不了众多弟子们的需要,因此,你资我助就在茅舍旁修建了一座庙宇名曰“资福寺”。

资福寺背依湖泽,面向长江,与庐山隔江相望,后湖的香客也源源不断地来资福寺烧香朝拜,朗公平日也常乘船过湖到后山讲学。这后湖名叫龙感湖,它东与安徽宿松县龙湖接壤,北与小源湖、大源湖相通,西与感湖涉湖相连,南临资福寺的后滩,黄梅县的山溪水,全部落入湖中。感湖北岸有一孤山名叫“东观山”,它就是湖边有名的港埠码头。这山脉是东西走向,一头伸入安徽宿松县的佘嘴村,一头插入小源湖口,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东观山不仅地处要冲,而且风景秀丽,有诗为证:“野客题诗记胜游,好山好水一囊收。峰峦隔岸孤青远,杨柳沿堤万绿稠。短芷修蒲香细细,落霞孤鹜影悠悠。醉来笑指匡君室,何日骑云到上头。”

一天,朗公渡过湖泊,上岸登东观山。他见此处风景秀丽,渡湖过江来去极为方便,心中非常爱恋此山,遂起建寺之意。因此,他离开了资福寺,就在这东观山上倚山观水修建起一座佛殿,由于寺殿建在源湖边,便取名为“庆源寺”。笔者拜谒庆源寺触景而得句:“孤山独庙向湖边,遥望匡庐接九天。夜泊东吴商贾客,日迎鄂皖打鱼船。结庵资福留陈迹,讲学东观建庆源。暮鼓声声催野渡,晨钟阵阵唤炊烟。”

朗公自从来到东观山修建庆源寺后,经常到独山一带遍游讲学。有一天,他来到马鞍山下,时值大旱之际,塘堰干涸,禾苗焦黄,眼看颗粒无收,想必有许多人逃荒要饭,流离失所。当天,有一老者遇见朗公,他见朗公非道非释的打扮,上前深施一礼说:“大师仙居何方宝寺,来此*地有何贵干?”朗公说:“施主不必多礼,贫僧住在东观山庆源寺,来到贵地化缘!我看施主面色焦虑,不知有什么为难之事,是否能向贫僧告知?”老者道:“师父有所不知,我地今年大旱,田禾干枯,颗粒无收,人畜吃水都要从湖中挑回,如果老天爷再不下雨,我们难以活命。我看师父有仙人之相, 想必佛法高深, 倘能求佛降雨普救苍生,乃是我们百姓之福。”说罢他跪在朗公面前拜了又拜,朗公连忙上前将老者扶起说:“施主不必如此大礼,贫僧刚才在湖边掐一芦苇,已在囊中,现在我将此芦苇插在马鞍山上,只要等芦苇开花,此地必降大雨!”说罢就从囊中取出芦苇,用劲将芦苇插在这又干又硬的黄土之中。老者看罢又惊又喜半信半疑地向朗公致谢。朗公说:“施主耐心等待,芦花开放之时,必降大雨,切记!切记!”说罢拂袖而去。

这位老者耳闻目睹朗公插芦之事,立即回去告诉众人。许多老年人都感到惊奇,一个个都争先恐后地来到马鞍山上看和尚所插的芦苇。烈日当空,骄阳似火,晒得大地滚烫,可是这枝没根的芦苇插在泥中却像長在有水的湖泥里一样。一天两天过去了,三天四天过去了,它不但没有被如火的太阳晒死,反而茎叶茂盛,很快地含苞待放。人们都惊奇地说:怪哉!怪哉!大家只有一个念头,希望芦花早日开放,大雨早日降临。一天芦花终于开了!这天早晨,一轮红日照例地升起,天空万里无云。人们都拿着锅碗瓢盆,跪在地上不停地祷告:“和尚的话灵验,和尚的话灵验……”烈日快升至当顶了,人们对下雨之说有了几分绝望。正在这时,天空突变,乌云密布,雷声隆隆,顿时大雨倾盆。人们在大雨中手舞足蹈,有的祈祷苍天保佑,有的感谢朗公,口中念道:“活菩萨转世,活菩萨转世……”

为了纪念朗公植芦而降雨,人们就在马鞍山上建一庙宇,名曰“芦泉古刹”。庙的左边在朗公插芦的地方开掘一口井,井水清凉,长年不涸。老者所居的村庄从此改名为“望花冲”,而今尚存。朗公植芦的故事虽然是神话传说,但并非凭空捏造,《黄梅县志》载:“朗公禅师,晋长安左氏子,剃度于潭州招提寺,与远公为兄弟,遍游参学至梅求卓锡地,遍历数处未善,过马鞍山遇土人祈雨,乃插芦于山麓小阜,云:‘花开即雨’后果然。故至今有望花冲,即土人望芦花处也。其趺坐处为朗公坦,最后住锡于东永福寺,塔在寺中。”

自从朗公禅师在马鞍山降雨之后,便名闻州县,百姓们称朗公为“活佛”。但是,他并不愿把马鞍山选为自己的卓锡之地,又遍历数处,曾至东仓建莲花庵,最后选定到马尾山的北麓才落下根来,在那里建寺修行,卓锡永驻。因为寺庙在县城东五里之遥的马尾山脚下,所以取名为“东永福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