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沙遗址里,广泛分布着一般性的生活居址。在这些生活区内,发现了大量灰坑、陶窑、水井、水塘、墓葬等,也发现少量木质、铜质、石质的农业生产工具、纺轮、网缀、箭簇等。小型的房屋建筑采用“木(竹)骨泥墙”式的建筑形式,房屋基本上都为西北——东南向,面积大多在20平方米左右。灰坑形状不同,大小各异,坑中有大量的陶器、石器、灰烬和红烧土块。陶器主要有小平底罐、高柄豆、瓶、盉、尖底盏、尖底杯、尖底罐、高领罐、圈足高领罐、圈足罐、圈足盆、圈足钵、圈足杯、瓮、高柄杯形器、束腰形器座、圈足杯、扁壶等,多为泥条盘筑而成,有的制作非常精细,有的则简单粗糙,基本上都没有纹样装饰。水井是在地面上开挖一个较深的坑,坑中埋入一个无底的大陶罐,周边用卵石进行回填,起过滤水的作用。陶窑面积只有6平方米左右,窑室为前低后高的斜坡状。
遗址价值
金沙遗址是中国先秦时期重要的遗址之一,它与成都平原的史前古城址群、三星堆遗址、战国船棺墓葬共同构建了古蜀文明发展演进的四个不同阶段。已有的发现证明成都平原史长江上游文明起源的中心,是华夏文明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金沙遗址的发现,拓展了古蜀文化地内涵与外延,对蜀文化起源、发展、衰亡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特别是为破解三星堆文明突然消亡之谜找到了有力的证据。
铜器400余件,基本上为小型铜器,主要有铜立人象、 铜瑗、铜戈、戚形方孔铜壁、铜铃、铜挂饰、铜牌饰及铜礼器残片等,其中铜立人像的造型风格与三星堆的青铜立人像几乎完全一致。
墓地
在居址区附近发现有一定数量的墓葬,但金沙人更多是埋入了
集中的墓地,如金沙村的“燕沙庭院”墓地和黄忠村的“千和馨城”墓地的墓葬。墓地中的墓葬都有一定的排列顺序,都为土坑墓,墓坑都为西北——东南向,头朝西北或东南。
金沙人的墓葬以单人葬为主,但也有少量夫妻合葬墓。葬式大都为仰身直肢,双手抱于胸前,也有少量屈肢葬。盛行二次迁葬。除少量船棺葬具外,未发现其他的葬具。约半数的墓葬有随葬品,但数量都不多,随葬品一般是陶器和石器,仅个别墓葬有少量玉器和青铜器。
金沙遗址是研究古蜀国都邑形态的重要遗址。金沙遗址是商代晚期至西周时期古蜀国在成都平原兴起的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聚落,对于研究商周时期都邑遗址的布局结构和功能分区具有重要意义。位于成都市区西北部的金沙遗址的发现,将成都建城史推进到公元前1000多年前,是研究成都城市史的重要资料。
石器170件,有石壁、石璋、石矛、石斧、石跪坐人像、石虎、石龟、石蛇等。石跪坐人像头顶方形冠饰,两侧上翘,长辫及腰,口部涂砂,双手背后交叉作捆绑状。石虎作卧伏状,耳部和嘴部涂砂;石蛇的造型多样。
石虎
注意:以下是太阳神鸟图案是详细介绍
太阳神鸟图案成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
博物馆圆形大厅的穹顶和地面都是太阳神鸟的图案
看累了!歇一歇!
出了博物馆大厅,来到了竹林曲径
一家三口
博物馆的一角
院内植物很多
这是沙棘吗
好大一片呢
博物馆前的喷泉
博物馆大门外的马路人行横道线都很有特色呢
各位亲朋好友:这期介绍金沙遗址的博客就到此结束了,由于参观内容太多,照片不全,请谅解!但也能基本了解了,谢谢大家观看!(感谢部分网络介绍词)
下面简单介绍一下正月十六夜走桥祛百病的习俗:
走桥,汉族民俗之一。农历正月十六夜,妇女群游,以祈祛病免灾。出游时,持香者走在前边,以驱百病。